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在减少电极发生改变皮肤组织损伤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安置心电监护的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品管十大手法,对住院患者因电极导致的皮肤损伤进行质量改进。结果:骨科使用电极导致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从5.19%降至2.48%。结论:通过品管的运用,可有效降低使用电极引起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品管圈 心电监护 电极片 皮肤损伤
  • 简介:目的了解电极皮肤损伤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560例行心电监护患者进行调查。对53例电极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皮肤损伤皮肤弹性、更换电极时间长短、洁肤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针对导致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 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电监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2月某医院心内科需心电监护的未开展品管活动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3—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心电监护的开展品管活动后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电监护安全管理不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监护安全管理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心电监护 安全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电监护安全管理中实施品管活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需要心电监护的90例患者,随机编号均分2组,对照组在心电监护期间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在心电监护期间开展品管活动,分析管理效果,对比心电监护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进行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心电监护安全管理中开展品管活动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电监护 安全管理 品管圈活动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心电监护管理的正确率。方法:品管管理办法,选择2022年7月-8月以时间设置、终末消毒、收纳线路、设置规范、放置规范五类合计120项,按照品管现状把握、目标拟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效果确认、标准化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改善前心电监护管理的正确率为76%,改善后心电监护管理的正确率为96% 。品管活动前后护士提高心电监护管理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心电监护 管理 正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监护电极的不同安置方法的图像效果。方法采用三组心电监护电极安置方法各70例,性别随机,年龄都在21-93岁之间,对心电监护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三组方法心电监护图像清晰度有差异。结论采用第一组的安置电极即左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弓交界处,左肋弓下缘以下部位的区域,能保证心电监护的效果,更好的为临床上全面观察病情提供保证。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片 不同位置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活动在减少床边心电监护的中断次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定品管活动主题为减少床边心电监护的中断次数,调查355例上海中冶医院住院患者床边心电监护使用期间中断次数并进行要因分析及真因验证,并拟定及实施3个主要对策:申领抗过敏的电极,集中管理;制作电极更换时间表,24小时更换电极并记录;录制宣教视频,制作宣传册。比较品管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床边心电监护的中断次数。 结果 实施品管活动后,患者床边心电监护的中断次数从原来的153例降低到67例。 结论 品管活动有效减少了患者床边心电监护的中断次数,使得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心内科整体的业务水平及工作效率。

  • 标签: 品管圈 床边心电监护 中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在降低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86例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入住我院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给予观察组新生儿开展品管活动,而对照组未开展。对比两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率与NSCS评分。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皮肤完好率为69.77%,观察组为88.37%,前者明显低于后者(x2=4.50,P<0.05);对照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率为30.23%,观察组为11.63%,组间差异显著(x2=4.50,P<0.05)。对照组NSCS评分(3.94±0.15)分高于观察组(3.01±0.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5)。结论对监护病房新生儿开展品管活动不仅能够使其皮肤损伤率得到有效地降低,而且还能够降低NSCS评分,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新生儿皮肤损伤 监护病房 品管圈
  • 简介:摘要方法选取在本院骨科住院的需要进行心电监护仪的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住院号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的心电监护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品管活动护理心电监护患者。结果对照组准确率52.15%,观察组干预前的准确率为51.16%,设立的目标值为76.74%,改善后81.40%。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01),干预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χ2=8.29)。观察组的改善值高于设立的目标值,但无显著差异(P>0.05,χ2=0.28)。结论品管可以显著提高心电监护仪佩戴准确性。

  • 标签: 品管圈 心电监护仪佩戴 护理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品管活动做好心电监护仪的安全管理 ,提高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准确发现问题,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  成立品管,针对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各种品质管理手法,从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并制订心电监护仪管理制度,护理部组织对不同层级护士进行培训,使用标签贴,邀请专家理论授课等方面实施改进措施。结果  品管活动实施后,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从56.00%提升至88.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目标达成率为128.35%,进步率为57.80% 。结论  开展品管活动有助于降低心电监护仪的故障率,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心电监护仪 规范使用 故障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所收治的 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基础上增加品管活动。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 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 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 1.59%,皮肤损伤率为 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 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品管活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皮肤损伤行为进行预见性判断,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住院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品管圈 皮肤损伤 发生率
  • 简介:【摘要】新生儿皮肤损伤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高度关注,损伤出现除和疾病本身有关,还和各类侵入操作及护理、操作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一旦发生皮肤损伤产生可较多不利影响,延长其预后恢复时间,因此,需做好其皮肤管理工作,积极预防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品管在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望为同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品管圈 新生儿 皮肤损伤 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电极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200例进入我院心内科接受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共出现2例(2.0%)皮肤损伤,低于对照组14例(14.0%)皮肤损伤,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加在接受心电监护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因电极导致的皮肤损伤,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电极片致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电极位置对心电图波形的影响,以获得更好的儿童心电监护电极位置。方法采用缩短电极距离的改良电极位置以及传统电极位置分别测量50例儿童的体表监护心电图,比较两种不同电极位置所获心电图P波、QRS波振幅的差异,以及改良电极位置后,患者体位变化对P波、QRS波振幅的影响。结果改良电极位置以及传统电极位置两种方式测量的心电图P波、QRS波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电极位置后,患者体位变化对P波、QRS波振幅的影响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电极位置可获得理想的体表监护心电图,而且不受体位影响,提示在儿童改良电极位置可以替代传统电极位置进行体表心电图监测。

  • 标签: 心电图 电极位置 P波 QRS波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活动在降低偏瘫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率中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本科室2016年1月至12月满足纳入条件的腹泻患者40例为实验组;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品管活动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的肛周皮肤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活动在降低脑卒中偏瘫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本次活动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使肛周损伤的护理更加清晰,为制定标准的护理指引提供依据。

  • 标签: 品管圈 偏瘫 肛周皮肤 损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手法在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3年1月-2023年7月阶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予以选取,样本例数为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品管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次医学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品管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护理干预 患者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手法在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3年1月-2023年7月阶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予以选取,样本例数为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品管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次医学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品管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护理干预 患者 医源性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