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风雨交加的夜晚”是《聊斋》故事惯用的背景,这个故事虽不及《聊斋》中狐仙报恩的情节那般充满戏剧化,但也有相似之处——它告诉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常怀善心,总会有所收获。

  • 标签: 《聊斋》 戏剧化 故事
  • 简介:中国人,甚至也包括外国人,都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这句话,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在里面.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对某一个人所做的好事,自己不能用现实的、物质的东西去表示去报答,或者由于时空关系,自己或历史暂不能对做善事、做好事的人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彰显,只好讲"善有善报",以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个人对做善事的人那种敬仰,那种期待和祝愿.

  • 标签: 中国人 外国人
  • 简介:在19世纪末,美国有两个小伙子边打工边在斯坦福大学上学。为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两人想为钢琴家伊格纳希·帕德列夫斯基举办一场音乐会,从中赚点生活费。帕德列夫斯基的经纪人对两人说:"帕德列夫斯基先生一场演奏会的酬劳为2000美元,如果赔了钱,所有损失都由你们承担。"虽然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还是咬牙签了合约。演奏会期间,尽管二人拼命工作,却只挣到1600美元。无奈,他们在将钱交给帕德列夫斯基后,又打了一张400美元的欠条,承诺会尽快把欠款还上。

  • 标签: 19世纪末 斯坦福大学 生活费 演奏会 音乐会 钢琴家
  • 简介:迷信与信念的区别是一个思想难题,要真正划分两者的界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容易划分并不意味着不能划分。迷信与信念的不同是:迷信没有人类本体高度的根据,而信念有。迷信与信念的区别以是否符合良知为准。公正是人类神圣的大观念。公正在形式上直接体现为对等性。一个不公正的社会,肯定是可詛咒的,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公正与不公正犹如黑白分明,不待人的智力、知识如何,当下即能判断,屡试不爽。一个人杀人放火后为什么东躲西藏?因为他知道自己必将遭到惩罚。他逍遥法外也许是因为侥幸,而他遭到惩罚则是应有所得。显然,惩罚满足公正的恶有恶报的对等性原则。

  • 标签: 对等性 杀人放火 孙叔敖 下地狱 上天堂 春秋时期
  • 简介:纪佩吉、郑胜水在2009年第1期《新闻窗》撰文说,纵观国内各大媒体的慈善新闻报道,屡屡逾越伦理界限,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捐款秀”欺骗受众。在某些所谓慈善新闻报道的面具下.掩藏着有偿新闻的实质。在慈善报道中,对出资企业施以浓墨重彩,不惜大篇幅、大版面、甚至配上图片加以报道.而受资助对象却被淡化、弱视;还有的利用慈善做广告。

  • 标签: 伦理问题 慈善 新闻报道 2009年 有偿新闻 资助对象
  • 简介:今年暑期,一本《格林童话》深深征服了我。不知不觉,我被它带入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梦里。我化身为美丽的公主,身着层层叠叠的白色纱裙,光彩照人地出现在舞会上,等待着英俊的王子走向自己。再翻开一页时,我又两进了一片幽深的丛林,化身为英勇的王子,神气地骑着骏马,穿过那被魇法包围的黑森林,去解救美丽的公主……

  • 标签: 《格林童话》 公主 化身 王子 暑期
  • 简介: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从道德原则的确立和践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现存一些道德问题的相应对策。

  • 标签: 道德现象 原因 对策
  • 简介:在辽阔的阿拉善草原上.活跃着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记者,她就是我区“十佳记者”获得者──《阿拉善报》社的蒙古族女记者曹翔云。曹翔云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965年考入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锡林郭勒生产建设兵团和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9年阿左旗归属内蒙古,她被调到阿拉善当记者。曹翔云采访不讲条件,不提任何要求,总是从火热的生产第一线寻找采写灵感。从1975年起,她骑马、骑骆驼、骑驴、徒步采访,跑遍了牧区、农区和工矿企业,踏遍了贺兰山南北。采访路上,她住过冰冷的库房、浩瀚的沙漠。在~次采访中,小向导迷路了,她在漠野荒原星夜横穿腾格里大沙漠,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已走过了40多

  • 标签: 阿拉善 社主任 内蒙古 贺兰山 宣传思想工作 引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