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交锁髓内固定治疗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实施肢骨折治疗的70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在任意编好后划入实验组和参照组(n=35)。参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实验组使用交锁髓内定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及自主生活能力。结果:实验组症状改善率为97.14%,参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2.86%,数据间差值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间差距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进食、如厕、床椅移动及平地行走分数均相对较高,数据差距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固定治疗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整体治疗有效率较高,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反应,增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缩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

  • 标签: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临床治疗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中优化护理的相关内容。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患者的中护理进行优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的健康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椎弓钉 固定术 优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2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 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多向锁定髓内固定,背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向锁定髓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老年 股骨远端骨折 多向锁定髓内钉固定术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融合在经皮椎体成形(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后翻修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9例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58~81岁[(70.7±6.0)岁]。损伤节段:T9 1例,T11 3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L3 2例,L4 1例。翻修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5例感染行感染病灶清除固定融合,9例进行性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固定融合,5例神经功能障碍行椎管减压固定融合。记录翻修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围期并发症。感染患者术前、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通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Cobb角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2.7±8.3)个月]。翻修手术时间为135~320 min[(226.3±75.6)min];中出血量为350~1 500 ml [(825.5±230.6)ml]。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2例螺钉松动。患者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WBC[(7.3±0.9)×109/L、(6.6±0.7)×109/L]、ESR[(42.5±13.7)mm/h、(26.8±9.5)mm/h]、CRP[(37.3±16.3)mg/L、(17.8±8.6)mg/L]均较术前[(9.2±1.7)×109/L、(88.7±19.2)mm/h、(58.7±22.9)mg/L]下降(P<0.01)。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4.8±1.2)°、(7.3±1.6)°]较术前[(29.3±5.2)°]均明显改善(P<0.05)。2例术前ASIA分级C级和1例ASIA分级D级患者至末次随访均恢复至E级,2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至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1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腰背部VAS由术前(7.5±0.8)分降至(2.1±0.5)分(P<0.05),ODI由术前(60.7±15.2)%降至(19.9±5.9)%(P<0.05)。结论对于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固定融合结合感染病灶清除、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减压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矫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再手术 并发症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股骨近端带锁髓内(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7年 l月~ 2019年 12月 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手术室消毒、备好物品及器械准备;中熟悉手术过程、密切配合手术医师,使手术顺利完成。结果 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 4.12±0.63) h,中平均出血( 135.9±12.58) mL,无压疮发生,患者满意度为 94.12%。结论 加强手术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素质,积极配合医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术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固定治疗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肢骨折患者50例,将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将入院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手术资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76.00%,19/25),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4/25)低于对照组(24.00%,6/25),P<0.05。结论带锁髓内固定肢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更能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四肢骨折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线锚固定补片在髂骨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行髂骨旁疝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49岁,年龄范围为23~67岁。患者均采用带线锚固定补片将补片外侧固定于髂骨内侧行髂骨旁疝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引流管拔除情况、切口感染情况、慢性疼痛情况、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中均无输血,中出血量为100 mL(20~300 mL);手术时间为(129±13)min,引流管放置时间为(13.8±1.9)d,住院期间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为13 d(8~19 d)。(2)随访情况: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5例患者中,1例引流管在住院期间拔除,4例在出院后门诊拔除。5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无慢性疼痛发生。1例患者术后1个月感觉切口周围麻木,随访期间无加重,未予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复查腹部CT,4例患者完成CT检查,均未见疝复发。结论带线锚固定补片应用于髂骨旁疝修补中安全、可行。

  • 标签: 髂骨旁疝 修补 补片 带线锚钉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性髓内固定治疗小儿肢长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洛阳正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肢长骨骨折患儿98例,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运用钢板内固定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运用弹性髓内固定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起始时间、在院治疗时间等预后相关指标,和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39.23±7.20)min]、手术切口长度[(2.56±0.94)cm]、中出血量[(37.43±10.12)ml]、术后引流量[(16.23±6.39)ml]等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56.54±8.39)min、(10.92±2.34)cm、(115.64±16.56)ml、(49.09±8.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 (7.23±0.71)d]、负重起始时间[ (4.24±1.09)d]、在院治疗时间[ (5.34±2.17)d]等预后指标优于对照组[ (8.98±0.78)、(7.32±1.28)、(9.67±2.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固定治疗小儿肢长骨骨折,能够有效减少肢长骨骨折患儿的手术创伤,改善患儿的中出血情况,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在院治疗时间,有助于加快患儿的术后康复进程,且安全性高。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内固定 长骨骨折 小儿
  •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近端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近端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尝试髓内固定。髓内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更有利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头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固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肢骨折患者在临床中分别运用交锁髓内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选择在 2019年 7月 -2020年 7月进行,研究对象主要是我院接收的肢骨折患者 80例,临床可根据患者运用的治疗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行交锁髓内治疗的患者为试验组,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为比较组,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比较组, p< 0.05。结论 :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治疗的效果优于外固定支架,可促进患者骨折恢复。

  • 标签: 四肢骨折 交锁髓内钉 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7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髓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围期指标、疗效、并发症;出院后6个月,观察比较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与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低(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低于对照组[33.3%(1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高(P<0.05)。结论髓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比较,近期疗效相似,但愈合时间短于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髓内固定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钢板内固定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1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使用钢板内固定,观察组使用交锁髓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25%)高于对照组(66.67%),手术时间[(69.87±3.46)min]和并发症发生率(5.26%)均短于、低于对照组[(90.14±7.47)min、1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6、5.211,t=18.589,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疗效比较研究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下内固定治疗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68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 a对照组( 34例)与观察组( 34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则行微创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统计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骨折治疗优良率 70.59%低于观察组 91.18%( P< 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 38.24%高于观察组 17.65%( P< 0.05)。结论:在肢长骨干骨折患者接受治疗时,采用微创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但适应症相对狭窄在甄别筛选病例中要慎重。

  • 标签: 四肢长骨骨折 微创下内固定术 单纯钢板内固定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置导板在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抽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3D打印置导板辅助下行寰枢椎内固定的患者48例,其中寰枢椎脱位30例,寰枢椎脱位伴齿状突骨折17例,传统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左侧椎动脉破裂术后翻修1例。术后随访15~40个月,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48例患者共置入192枚螺钉,其中0级190枚(C1 94枚、C2 96枚)占98.96%,Ⅰ级2枚(C1)占1.04%,Ⅱ级0枚,接受率为100%,中无神经、椎动脉损伤。17例伴有齿状突骨折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估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用于寰枢椎内固定可辅助置,且置较准确,中神经、血管损伤减少。

  • 标签: 3D打印 导航模板 寰枢椎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空心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的66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行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钢丝带,试验组采用空心钢丝。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6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心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空心钉钢丝 内固定 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胫骨骨折的患者实施交锁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 86例胫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分组方式为挂号的先后顺序,治疗组实施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其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并发症较少,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差异显著 P<0.05。结论:胫骨骨折合影响其日常生活,给予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可以显著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并发症也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关节镜下双排锚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 标签: 肩关节 肩骨折 骨折固定,内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道与传统经验置钉在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岁。术前齿状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20例。16例采用手锥穿刺预制道引导置入导针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A组),19例采用传统经验置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透视时间、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0个月[(16.8±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A组(73.5±12.9)min,B组(82.6±13.6)min]、中透视时间[A组(3.1±0.6)min,B组(7.0±0.9)min]、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A组94%,B组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出血量[A组(129.4±40.6)ml,B组(135.8±38.4)ml]、骨折愈合率[A组94%,B组9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3例,E级12例;B组C级2例,D级2例,E级1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无脑脊液漏、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经验置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道引导置入导针应用于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具有减少手术时间、中透视时间和提高一次性置成功率的优点,同时对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等并无影响。

  • 标签: 枢椎 骨折固定术,内 预置钉道
  • 简介:摘要探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和钢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1~C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1,2、C2,3、C3,4和C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1前结节、C2椎体及C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3椎体,1例显露至C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率为100%,置角度为75.1°±7.7°。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置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内固定器 口咽 解剖学,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态骑缝治疗跖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例第2~5跖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采用静态骑缝治疗,17例采用逆行克氏针治疗。静态骑缝组: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4.6岁(范围:21~50岁),右侧10例,左侧7例。逆行克氏针组: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36.2岁(范围:23~53岁),右侧9例,左侧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患侧跖趾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或χ2检验对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范围:12~1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静态骑缝组和逆行克氏针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11.2±2.1)周比(11.5±3.1)周,t=0.030,P=0.743]。末次随访时,静态骑缝组和逆行克氏针组的VAS[1.00(1.00)分比1.00(1.50)分M(QR),Z=-0.443,P=0.658]和AOFAS中前足评分[(90.9±5.3)分比(88.6±6.1)分,t=1.174,P=0.24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跖趾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35.1±4.3)°比(31.2±6.4)°,t=2.055,P=0.048]及屈曲活动范围[(34.7±4.5)°比(30.2±5.3)°,t=2.681,P=0.01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态骑缝组1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坏死,3例患者负重行走后出现跖痛症。逆行克氏针组4例负重行走后出现跖痛症,2例出现轻度背伸挛缩及关节疼痛。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静态骑缝治疗第2~5跖骨颈骨折,手术微创,固定牢靠,有效减少肌腱、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 标签: 跖骨 骨折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