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社会记忆 中华文化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与“文化”的“新思考”。所谓“”,指的是进入同一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 标签: 国族 非此非彼的族群 国族文化
  • 简介:德昂作为一个族群正式见诸于史籍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而清代之前的历史则与布朗、佤族等同源族群一样,融合于“濮”、“茫蛮”等族群部落并处于不断的分化和演变中,因此,德昂通过将自身的历史与金齿相关联,使金齿的历史成为德昂明清以前历史的一部分,从而架构起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序列并将之系于华夏历史的坐标。从这个意义来说,德昂对“金齿”的历史表述提供了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历史观看待德昂历史的可能,是对于国家认同进行主动回应的文化实践。

  • 标签: 德昂族 金齿国 国家认同
  • 简介:认同(ethnicidentity)的增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当代民族现象,它的出现与世界的全球化背景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对认同作了概念性解说,指出认同的增强有着全球化因素的支撑,它是个性的张扬,世界多样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民族过程(ethnicprocess)的反映.当代世界民族过程既是民族现象不断扩张和弥漫的过程,也是民族不断分解自己、泛化自己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一现象仍将持续.

  • 标签: 全球化 族性认同 民族过程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
  • 简介:一、人口与分布保罗和路易斯认为,泰国傈僳大概是于1921年前后从缅甸迁徙而来的。第一批进入泰国的傈僳只有4户人家,他们住在清迈一个叫会三的村庄,同年又有另外15户人家迁到这里。数年后,傈僳开始向四周扩散,一些人迁移到了清莱府北部一个叫多亦昌的村子。JiachimSchliesinger认为,傈僳迁徙到泰国的历史最早不超过150年,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在二战后迁来的。②还有的学者也认为,迄今为止傈僳在泰国已经经历五代人,大概100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泰国僳僳族进入泰国的时间比较晚,人数也不多。

  • 标签: 傈僳族 泰国 文化认同 1921年 清莱府 二战后
  • 简介:“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除具备经济、社会战略性质之外,具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性担当。这一提法既注意到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事业中文化与政治的联动关系,也颇得古典语境中的“文——化”之精义,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和明确的政治指向。认同构建是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应有之义和生动体现。当前新疆尤其需要廓清现代民族政治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借此开展对传统民族政策的适度反省,必须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在政治理论问题上的认知度与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鉴别力,引导各族群共同构建与强化认同

  • 标签: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国族 族群 认同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新疆
  • 简介:我国国民的民族认同存在两个层次,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是作为本民族归属的认同,而前者无疑是核心认同。应借鉴当今世界其他多民族大国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使那些依然保留着传统意识的各民族成员逐步过渡为现代"公民国家"的国民,真正实现中华国自觉。

  • 标签: 民族 国族 核心认同
  • 简介:景颇史诗神话对景颇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景颇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景颇史诗神话所包含的共同的源神话、集体记忆、宗教、生活习俗等都是民族认同的基础要素。

  • 标签: 景颇族 史诗神话 宗教 民族认同
  • 简介:摘要:语言认同是决定语言使用和语言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开放语言环境下朝鲜分散的边疆地区,朝鲜语言认同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差异。本文从语言态度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考察了朝鲜语认同的现状。面对分散地区语言态度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族语言识别,有利于民族语言的维护和发展。

  • 标签: 语言认同 语言态度 语言保持 语言转用
  • 简介:摘要:语言认同是决定语言使用和语言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开放语言环境下朝鲜分散的边疆地区,朝鲜语言认同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差异。本文从语言态度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考察了朝鲜语认同的现状。面对分散地区语言态度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族语言识别,有利于民族语言的维护和发展。

  • 标签: 语言认同 语言态度 语言保持 语言转用
  • 简介: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 标签: 可汗 唐朝 东突厥汗国 经济文化 唐太宗 突厥人
  • 简介:清末民初是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受到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起点的近代国际体系的深刻影响,陷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设置的困境之中,同时受到国内的种种因素的干扰,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共同导致了建构的困境。面对来自国际体系的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势力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

  • 标签: 国族建构 困境 国际体系
  • 简介: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穆斯林是蒙古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其法定民族身份为蒙古,却坚守伊斯兰教信仰,文化方面又体现了蒙古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因此,本文通过对该群体的民族归属、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层面分析蒙古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三者认同和谐共存的原因,探讨阿拉善左旗蒙古穆斯林现象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文化认同、现实利益、现实格局等方面存在的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蒙古族 穆斯林 阿拉善左旗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有关少数族群融合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有关民族国家。如何在保障和维护少数族裔的权利的同时,缓解族群文化差异与统一的公民身份意涵之间矛盾冲突的讨论。作为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家公民,青年群体及其社会融合便成为这些讨论的焦点。围绕“公民身份”概念,了解不同族群青年人对此概念的理解,探讨青年人将“公民身份”建构成“问题”的过程,从而揭示缺乏公正、不被认可和自我决策困难等因素怎样影响了英国青年人成员身份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方法。

  • 标签: 多元文化 青年文化 公民身份 社会融合
  • 简介:对于大多数科特迪瓦的丹来说,“坚守”是一个既熟悉又重要的概念。在后殖民时代,丹的坚守行为通过“盖伊”的表演方式得以体现。盖伊是一种本土的、宗教的表演,由戴面具的舞者与音乐组成。文中描述两种争议:其一,丹的年轻人把盖伊表演的复兴看作是一种反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力图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复兴“祖先的宗教”,他们强调葬礼的重要性,而这些都与伊斯兰的教义相悖;其二,当地天主教唱诗班对盖伊表演的核心“盖坦”进行改编,丹的年轻人认为这种改编已将盖伊融入教堂,而唱诗班的成员则认为使用这种音乐可以表达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本文借鉴“权力论断”这一说法,在丹内部用不同个体话语讨论以上两种争议,说明了盖伊表演是一种汇集多重权力的能动,从而形成带有相互冲突权力的关系网。作者通过权力分析的论断来解释这种坚守行为,进而在多样化的社群中揭示着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的权力结构。在科特迪瓦不同族群、宗教多样化和冲突四起的语境下,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协调宗教和族群认同感实现的手段,在地方认同与国家影响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 标签: 坚守 表演 宗教 认同 权力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的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的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俄裔的血缘构成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本论文从在韩朝鲜文人协会的《同胞文学》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作品中出现的在韩朝鲜的身份认同问题。作品中出现的身份认同有韩民族血统的身份认同,中国国籍的中国身份认同,在韩国与中国之间的作为边际人的身份认同,作为世界人的身份认同等四类。很可惜的是作品中找不到在韩朝鲜与韩国人和平共处的景象。

  • 标签: 在韩朝鲜族 同胞文学 离散文学 身份认同 世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