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香港,区议员往往被称为'桩脚'。通过地区服务改善公共空间,市民支持激励议员进步,这才是香港地区服务与'桩脚效应'的意义所在。香港区议会是地区层次的议政与咨询机构,负责协调政府在地区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向政府提供意见,确保政府能够及时回应地区需求和问题,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虽然香港区议会没有立法和公共开支审批的权力,但是在反映民意、监察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提供地区支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香港区议会由

  • 标签: 地区服务 服务桩脚 桩脚效应
  • 简介:一直以来,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中日主导权之争被认为是阻碍东亚地区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表明,虽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日的地区主导权竞争不可避免;与此同时,由于两国在推动自由贸易与对亚洲国家发展援助等经济议题上具有利益一致性,双方的竞争不但不会“撕裂”东亚,反而会刺激东亚地区主义运动,促进多边合作的深化。因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中日两国在第三国的民间合作的未来值得期待。即便如此,美国仍然是左右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变量,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行动随时可能会影响中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

  • 标签: 中日关系 东亚合作 地区主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 简介: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同样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民族地区发展相衔接    以上教育在贫困地区双重效应的实证分析

  • 标签: 地区效应 教育民族 民族地区
  • 简介:新经济地理理论通常认为集群地区的生产率优势源于集聚效应,而“新”新经济地理也认可选择效应(激烈竞争导致高效率企业才能生存)。本文证明了两种效应的存在性,进而运用企业微观数据分析,发现中国集群县市的企业(1)具有生产率优势;(2)低生产率企业少(左断尾),高生产率企业也少(无右移动);(3)企业初建时生产率高、淘汰率高、增长速度低,因而中国集群地区的生产率优势源于选择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

  • 标签: 新新经济地理 集聚效应 选择效应
  • 简介:利用曲麻莱气象站1982~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曲麻莱地区牧草观测资料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等,分析了曲麻莱地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并对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平均每10a上升0.69℃,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多24.01mm;(2)1982年以来曲麻莱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趋好,草层高度、牧草覆盖度和生物量平均每10a分别增加3.44cm、23.34%、467.23kg/hm^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平均每10a增加18.85。(3)净初级生产力NPP值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较好,但与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差;(4)当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0%、30%和50%时,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分别增加8.96%、26.87%和44.79%。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反映在高度、产量和综合指标NPP等要素上,近35a年来,曲麻莱地区的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基本不变,气候条件有利于NPP值的增加,草地生态状况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 标签: 曲麻莱 三江源 植被 NPP 变化 气候效应
  • 简介:应用江西地区近45a的气温、降水、水汽压、蒸发量等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来理解江西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湿旋转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959~1969年,江西地区气温降低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下降,导致降水量减少.1970~1983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4~2003年,气温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气候变暖 江西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湿旋转效应
  • 简介: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上海科技创新建设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效应及虹吸效应两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上海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河南省现状,围绕新乡市如何在郑州都市圈中谋求经济发展路径展开讨论,并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提出应对举措。

  • 标签: 都市圈 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 上海 新乡
  • 简介:【摘要】广播电视作为信息社会中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与覆盖面的现代电子媒介,对加快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地理条件差,由此给经济、交通、新闻传播等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尤其是自然环境较差,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必须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以广播的长处弥补电视的短处,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利用这两大媒体的功能。

  • 标签: 互补效应 地区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互补
  • 简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溢出路径,在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07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构建国际R&D溢出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积极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金融体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局面和较强的技术吸收、研发和再创新能力,其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还受人力资本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也存在地区差异。

  • 标签: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区域差异
  • 简介:建立非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人均收入、单位土地面积、竣工造价、城镇人口、年末贷款总额占GDP比重与房价的关系,对“京津冀”房价数据进行普通面板分析,用来计算京津冀地区房价偏离率,同时对房价数据进行门限面板回归,将城镇人口因素纳入门限变量,研究城镇人口增长导致的房价的加速增长,并计算房价偏离率,用来度量房价偏离基本面的程度。然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房价偏离率的核心城市和源头城市及溢出路径;发现北京市是京津冀地区房价偏离率波动的源头城市,且天津市和石家庄市是京津冀地区房价偏离率波动的核心城市,廊坊市受到波动的影响最大,越往边缘城市受到北京市房价偏离率波动的影响越小。

  • 标签: 房价偏离率 门限面板 溢出效应
  • 简介:基于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作用的内在逻辑,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剖析了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非线性作用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是减缓农村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且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地区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U”型变化;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门槛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农村地区随着信贷配给程度的降低,增加信贷有效供给的减贫效应逐渐变弱,中西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变化。

  • 标签: 信贷配给 农村贫困 地区差异 面板门槛
  • 简介:后发展地区要充分运用后发效应沈立人后发效应是针对先发效应而言的。先发展地区起步较早,有其先发机遇提供的先发效应,后发展地区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后发展地区由于起步较迟,而时代进步了,环境变化了,获得先发展地区原来缺乏的新机遇,就是后发效应。这是空间差与...

  • 标签: 后发展地区 后发效应 充分运用 经济发展 机遇和挑战 产业转移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具体数据对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动的关系及人才流动的具体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延滞效应的概念。分析了突破人才延滞效应的着眼点,探讨人才吸引、人才稳定的政策取向,构成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支撑体系。

  • 标签: 人才延滞效应 人才含量 公共政策 治理
  • 简介:对于欧盟地区政策的"经济、社会与地域效应",欧盟官方和学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欧盟地区政策有效缩小了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盟整体层面地区间的趋同,但并未有效遏制成员国内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欧盟实现"经济、社会与地域聚合"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欧盟官方与学者的结论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诸如其各自重点关注的层级并不相同,评估所使用的理论模型也有所差异。各界对欧盟地区政策效应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欧盟 地区政策 聚合 地区差距 趋同
  • 简介:在报告中提出了基于大陆坡地貌空间的不均质性,面波震荡的滑坡机理的数字模拟结果。滑坡是准变形固体,沿不压缩非粘性重液层下方的任意地形的边坡运动。在统一网格中应用麦考马克等差方案在浅水理论方程框架内完成波动模拟。依据系列任务参数讨论在模型和实际地形中波产生的特点。

  • 标签: 滑坡机理 空间效应 沿海地区 数字模拟 不均质性 理论方程
  • 简介:摘要开发区已经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而它的土地来源通常是农村土地,因此调查了解开发区经济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是反映耕地转变为非农利用效率最为直接的途径。

  • 标签: 欠发达地区 农地非农化 经济效应
  • 简介: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理环境非常复杂。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土质软弱,土体受工程活动影响较大.一般相对于基坑开挖等大规模工程,灌注桩及CFG桩成孔引发的周边环境变形量较小,但如今工程用地紧张、变形控制严格,群桩施工引发的周边地层变形量也应加以重视,其在某些条件下甚至成为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软土地区 桩基施工群孔效应 作用机理研究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WRF模式,从热岛效应及其引发的辐合、辐散和降水变化等方面,对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热岛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的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再结合相应的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后可能的城市范围;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气温高值区。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要比昼间明显。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不同方向的风矢量聚集,杭州市附近风向和风速改变较大。风场在城市扩张区域有较大的差值。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但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

  • 标签: 热岛效应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城市群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斑块的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研究区的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

  • 标签: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中山丘原区 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