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震活动已影响100多座人工蓄水湖,本文侧重于水库诱发地震危害的鉴定和减免方法。对60例水库诱发地震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已知的风险性鉴定经验法则,过去鉴定水库请发地震的无量纲方法,以及目前控制和设计蓄水速度的方法。在此范畴内,将有水库诱发地震的水库与天然湖和水库进行比较。可以建立构造环境的论点来评价大型水坝所形成的水库引起的环境效应,并且发观水坝所开;成的水库可补偿天然湖水的流失。

  • 标签: 水库诱发地震 构造环境 地震活动 形成 蓄水 环境效应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对复杂地震环境下的煤矿采空区的位置、范围加以确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对于采空区下组煤的探测这一内容,仍然在探索中。本篇文章,主要以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煤矿采空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明确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要素,其次结合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技术实施方案,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潜在价值充分的激发出来。

  • 标签: 复杂地震地质 煤矿采空区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应用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地震在我国发生频率的增加,以及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我国需要将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重视提上日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是在此认识基础上而出台的条例。本文在具体分析本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震监测设施的现状以及地震观测环境的问题,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 标签: 依法保护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 简介:地震灾害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构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此,预防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灾害地区环境卫生控制又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基础与前提。地震灾害发生以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生态平衡的建立,地震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地震灾害的“后效应”是地震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其他的救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地震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即包括地震灾害地区环境卫生控制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地震灾害条件下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

  • 标签: 地震灾害 卫生控制 灾害地区 环境 传染病流行 预防控制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 标签: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 简介:摘要:华蓥山断裂南段位于四川盆地东缘,近年来中强震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华蓥山断裂南段地震构造环境

  • 标签: 华蓥山断裂南段 地震 构造
  • 简介:【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地震灾区 汶川地震 灾区生态环境
  • 简介:分析了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干扰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并就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台站
  • 简介: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统计分析
  • 简介:汶川地震是中国自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一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

  • 标签: 大地震生态环境 汶川大地震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城镇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当地震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也相对较大,因此进行灾后的快速评估对地震应急救援决策非常重要。本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设计并开发基于GIS技术的地震快速评估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能力,获得空间震害损失的空间分布结果,以直观了解掌握地震灾区分布情况,为政府做出快速的地震救援和救援物资部署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撑。

  • 标签: GIS 城镇 地震 快速评估系统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活动对于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地震台站的监测设备也经常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被盗的风险。本文以目前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破坏的类别作为切入点,深入而详尽的探究了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质量,希望能对我国地震观测行业的深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 标签: 地震台站 监测设施 观测环境 保护
  • 简介:摘要:对于地震行政执法而言,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这项工作与地震监测及预报功能的发挥都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关系着人们的安全。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越发尖锐。在进行地震观测环境执法时,应该追求社会经济及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地震监测设备提供足够的保护,也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针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 标签: 地震观测环境保护 现状 难点 优化措施
  • 简介:摘要: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 2008 年 5月 12日 14 时 28 分 04. 1 秒,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 90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 8. 0Ms、矩震级达 8. 3Mw,破 坏地区超过 10万平方千米,最大烈度达到11 度。“5. 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成都市域内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属于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西部和北部龙门山脉沿线区( 市)县均不同程度受损。岷江及位于 震中附近的紫坪铺水库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岷江上游段几乎全部流经地震灾区。

  • 标签: 地震 应急 监测
  • 简介:九江(瑞昌)地处华南地震区中北部,毗邻华北地震区郯城—庐江地震带南段,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中段。其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杨子准地台的台坳。中新生代时期为沉降带,具有大陆地壳三层速度结构,厚度在31-34公里之间变化,平均速度6.29公里/秒。该地区处在湖口—南昌重力梯度带西北侧,上地幔斜坡带,和九江—瑞昌负磁场异常带。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新构造运动分区,断裂构造活动性,史今地震活动基本特点和5.7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空区)、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地震烈度分布、震源动力学参数反演、地表变形现象、建筑物破坏特征等综合研究,认为这次5.7级地震是发生在九江—靖安地震断裂带西侧的铜鼓—武宁断裂北段破裂空区。其发震断层呈NNE向,倾向SE,倾角60°,断层破裂长度11-13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为倾滑正断层。这是受华北地区郯城—庐江断块向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产生拉分伸长张扭性破裂,应属于新生性地震断层活动产物。它表明在华南板内少震、弱震地区在华北块体向南滑动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挤压应力场交迭作用下能够导致华南块体内部产生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加剧,从而使第四纪断层伸展破裂而孕育新生性中—强地震,尤其往往在台湾岛弧板缘活动带相对平静期阶段,板内块断则处于活动状态,存在由内陆向海域发展趋势。

  • 标签: 地震矩 发震构造 地质构造环境 华南地震区 震源动力学 菲律宾海板块
  • 简介: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纵波的速度比横波的速度大。地震的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时的断层错动、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等所造成的。主要有:地面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地光烧伤等。

  • 标签: 地震 初中 科学课 备课参考
  • 简介: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地震时间:2018.5.3地点:高二(5)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读图说明全球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2.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了解影响地震危害大小的因素。3.通过小游戏及图文资料,掌握防灾、减灾的相关常识。教学重点:全球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影响地震危害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通过画图、读图说明全球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分布特点 地震危害 震源深度 地震灾害 防灾减灾意识 震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