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基底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外基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组织中。自19世纪基底被发现以来,人们逐渐认识了其结构和功能。角膜上皮基底(EBM)通过限制活化的纤维化因子,参与调控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损伤后,角膜瘢痕的形成和持续时间由角膜EBM的损伤程度及再生速度决定。角膜上皮及基质共同参与了角膜EBM的再生。角膜上皮的迅速再生有利于初始基底的组装。正常的角膜基质细胞为初始基底提供其余组装成分。规则的角膜基质表面有利于基底连续再生和基质细胞定位提供EBM成分。本文从对基底的认识发展、角膜EBM的成分与功能、角膜EBM再生与角膜基质重塑的关系、EBM再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几个方面就角膜上皮和基质对角膜EBM再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基底膜 角膜上皮 角膜基质 上皮基底膜 损伤修复
  • 作者: 石多美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对2017年1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薄基底肾病合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7岁11个月,临床表现为双手指间关节肿大、步态异常,完善相关检查确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住院期间行尿常规检查发现镜下血尿(隐血2+,红细胞71个/μL),未予特殊处理;出院长期随访,患儿关节症状反复且有持续镜下血尿。2019年2月完善基因检测提示COL4A4基因杂合突变[c.3479G>A(p.G1160E)],肾活检提示薄基底肾病。检索到文献报道的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时合并COL4A5基因杂合突变(c.1351 T>C,p.Cys451Arg)所致Alport综合征。考虑以上2例患者均为Ⅳ型胶原基因突变,且均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和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若排除偶然因素和药物影响,关节炎与某些肾脏病变可能在基因背景下存在共同致病环节,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希望为临床医师在相关疾病诊疗上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 标签: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薄基底膜肾病 Alport综合征
  • 简介:摘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GBM)抗体阳性多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其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新月体肾炎,两者均可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肾功能不全,由于早期临床症状及指标变化不典型,常延误诊治甚至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现报道一例老年人抗GBM抗体阳性TIN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TIN合并抗GBM抗体阳性的认识。

  • 标签: 肾炎,间质性 抗肾小球基膜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0.05),之后维持稳定,在停戴3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戴镜后中央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和DC面积均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DC面积和活化DC密度下降,停戴3个月时仅总DC密度仍高于基线;周边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DC面积和树突长度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下降,除总DC密度,其余参数在6个月回到基线(P>0.05),总DC密度在停戴3个月时仍高于基线;中央和周边CSN在戴镜后下降(P<0.05),停戴3个月均回到基线水平(P>0.05)。结论干眼患者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眼表不适感增加,DC的增加与活化以及CSN密度的减少,在戴镜1个月时显著,提示着戴镜后眼表炎性反应的峰值。停戴3个月时,CSN基本恢复正常,但总DC密度仍高于戴镜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病合并IgA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IgAnephropathy,MN-IgAN)中PLA2R和THSD7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经肾活检确诊的MN-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随机选取60例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及60例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作为对照;分析三组间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N-IgAN患者肾组织中PLA2R及THSD7A抗原表达。结果:与IgAN组相比,MN-IgAN组患者年龄高、BUN及血肌酐较低、肾病综合征比例高(P

  • 标签: []膜性肾病 IgA肾病 M型磷脂酶A2受体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膜肾方 补体C1q 抗磷脂酶A2受体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与非老年特发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8在北京怀柔医院、北京中医院、昌平区中医院、诊断为IMN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65岁),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共207例IMN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1.7∶1.0。老年组56例,年龄(68.2±3.1)岁,非老年组151例,年龄(48.2±6.2)岁。老年组发病到肾活检时间长,合并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比例高(均P<0.05)。老年组比非老年组eGFR及血清白蛋白低,血清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均P<0.05)。肾脏病理提示老年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的比例比非老年组高(均P<0.05)。肾小球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原染色,两组患者阳性率分别90.6%(29/32)及91.0%(111/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亚类分型均以IgG4沉积为主,老年组93.8%(30/32),非老年组94.3%(115/1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MN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比例高,肾脏病理呈慢性化表现比例高。老年IMN患者肾小球内致病抗原沉积与非老年组相似,提示在发病机制上两组不存在区别。两组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病理的差异可能与年龄及并发症有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病理 磷脂酶A2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参芪地黄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肾病的效果。方法 以肾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8月,分为参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试验组应用参芪地黄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参芪地黄汤 当归芍药散 膜性肾病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特征、治疗效果及肾脏预后,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治疗和随访的不典型MN和同期原发性M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实验室指标、治疗反应及肾脏预后的差异。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原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比较PLA2R相关MN组与非PLA2R相关MN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不典型MN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随访终点事件为肾功能不全,定义为终末期肾病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值下降>30%且<60 ml·min-1·(1.73 m2)-1。结果65例不典型MN患者入选本研究。与原发性MN组(n=324)相比,不典型MN组患者年龄较小(Z=-4.229,P<0.001),合并血尿比例(χ2=5.555,P=0.018)、24 h尿蛋白量(Z=2.228,P=0.026)较高,eGFR较低(t=-5.108,P<0.001);肾组织IgG4沉积阳性比例较低(χ2=8.081,P=0.004),IgA(χ2=16.969,P<0.001)、IgM(χ2=9.281,P=0.002)沉积阳性比例较高。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血白蛋白、抗PLA2R抗体阳性比例、抗PLA2R抗体水平、肾脏C3/C1q沉积阳性比例等项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典型MN组患者接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49.3%比57.1%)、钙调磷酸酶抑制剂(27.7%比19.1%)、环磷酰胺(21.5%比23.8%)治疗的比例与原发性MN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临床缓解率(80.0%比77.2%)、部分缓解率(44.6%比44.1%)、完全缓解率(35.4%比33.1%)、自发缓解率(36.9%比42.6%)、环磷酰胺治疗缓解率(85.7%比81.8%)、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缓解率(88.9%比79.0%)、复发率(30.8%比26.8%)等项目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30.0(21.5,61.5)个月,不典型MN组有15例(23.1%)患者eGFR下降>30%,其中7例(10.8%)eGFR下降>50%,3例(4.6%)进入终末期肾病,两组在肾脏不良预后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9岁(χ2=10.092,P=0.001)、eGFR≤100 ml·min-1·(1.73 m2)-1(χ2=5.491,P=0.019)、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χ2=6.999,P=0.008)、肾病未缓解(χ2=22.952,P<0.001)的患者中发生肾脏不良预后的时间更早。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病未缓解(HR=12.604,95%CI 2.691~59.037,P=0.001)是不典型MN患者发生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典型MN与原发性MN在治疗反应及肾脏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可以参考原发性MN的治疗指南和经验进行临床诊治。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受体,磷脂酶A2 预后 治疗
  • 简介:摘要肾病是一种具有不同病因的肾脏疾病病理组织学类型,典型特征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肾小球基底增厚,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利妥昔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利妥昔单抗逐渐用于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规范国内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病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践指导,北京大学医学部肾脏病学系专家组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中英文相关医学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形成本共识。

  • 标签: 膜性肾病 利妥昔单抗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IgA沉积的特发性肾病(IM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1993年5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伴IgA沉积的52例IMN患者为IMN伴IgA组,IMN伴IgA组按IgA是否沉积在系区又分为系区亚组(30例)和非系区亚组(22例);匹配年龄和性别的IMN和IgA肾病患者各52例,分别为IMN对照组和IgAN对照组,比较肾穿刺时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与IMN对照组比较,IMN伴IgA组的血IgG更高(P=0.005),两组水肿比例、血尿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高血压比例及抗核抗体阳性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N伴IgA组共检测血抗PLA2R抗体21例,IMN伴IgA组与IMN对照组的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与IgAN对照组比较,IMN伴IgA组的尿蛋白定量更多、血白蛋白更低,血胆固醇及水肿比例更高,血尿比例更低,且血IgA水平更低(均P<0.05)。系区亚组与非系区亚组的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系区亚组与非系区亚组的水肿比例、血尿、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滴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MN对照组、IgAN对照组比较,IMN伴IgA组患者的肾IgM、FRA、C1Q沉积阳性率更高(P<0.05)。三组患者均有系细胞和基质的增生,IMN对照组最轻,IgAN对照组最重,IMN伴IgA组居中,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N伴IgA组与IMN对照组的新月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IgAN对照组比较,IMN伴IgA组的新月体阳性率更高[2例(3.8%)vs. 16例(30.8%), P<0.001]。系区亚组仅系细胞及基质轻中度增生程度重于非系区亚组(P<0.001)。结论IMN伴IgA沉积患者中老年高发,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肾小球源性血尿不突出,与IMN临床表现相似,与IgA肾病临床差异较大。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膜性肾病 系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特发性肾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特发性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前来我院的就诊序号将其划分为两个小组。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24h尿蛋白定量(U-TP)、血小板(PLT)、D-二聚体(D-D)、血浆白蛋白(AL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血浆白蛋白上升明显,同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都要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两个数值在两组的治疗对比中其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特发性肾病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气虚血瘀证治疗,并且该方法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特发性肾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特发性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前来我院的就诊序号将其划分为两个小组。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24h尿蛋白定量(U-TP)、血小板(PLT)、D-二聚体(D-D)、血浆白蛋白(AL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血浆白蛋白上升明显,同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都要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两个数值在两组的治疗对比中其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特发性肾病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气虚血瘀证治疗,并且该方法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4例特发性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均有蛋白尿表现,肾功能基本正常,镜下血尿46例(85.19%)、高脂血症51例(94.44%)。光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基底弥漫、不规则增厚,上皮、内皮、系区有蛋白沉积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可见系区和毛细血管壁有团块样沉积。2)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24 h蛋白尿水平均降低,其中试验组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治疗6个月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各项检测值更低(P<0.05)。4)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1.11%vs18.5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肾病以蛋白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治疗时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能进一步控制蛋白尿、改善血脂水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硫酸羟氯喹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54例特发性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均有蛋白尿表现,肾功能基本正常,镜下血尿46例(85.19%)、高脂血症51例(94.44%)。光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基底弥漫、不规则增厚,上皮、内皮、系区有蛋白沉积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可见系区和毛细血管壁有团块样沉积。2)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24 h蛋白尿水平均降低,其中试验组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治疗6个月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各项检测值更低(P<0.05)。4)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1.11%vs18.5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肾病以蛋白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治疗时联合使用硫酸羟氯喹能进一步控制蛋白尿、改善血脂水平。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硫酸羟氯喹
  • 简介:摘要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特发性肾病(IMN)已有近20年经验。本文回顾总结了RTX治疗IMN的疗效,包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和初发的IMN;RTX与保守治疗、环孢素、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治疗I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RTX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疗效;RTX治疗IMN疗效的影响因素,如RTX剂量、RTX用药间隔、血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滴度及亚型等;以及肾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RTX的不良反应。得出RTX治疗IMN疗效不弱且不良反应更少更小,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受体,磷脂酶A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肾病高凝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和分组研究法来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病高凝血症患者中进行抽样,抽样数量为60,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肾病高凝血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克莫司/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肾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于我院进行救治的特发性肾病患者80例,按照人数随机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对比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白蛋白、胆固醇上的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他克莫司与环孢素在治疗特发性肾病上均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对患者进行治疗需要把握治疗时机、用药剂量、患者身体状况。

  • 标签: 膜性肾病 他克莫司 环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对原发性肾病(PMN)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MN且尿蛋白>3.5 g/24 h、血白蛋白<30 g/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1·(1.73 m2)-1的患者,低剂量RTX为初始或二线治疗方案。随访24个月时PMN患者的缓解情况,并分析尿蛋白<8 g/24 h及≥8 g/24 h、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150 RU/ml及≥150 RU/ml、eGFR≥60 ml·min-1·(1.73 m2)-1 及<60 ml·min-1·(1.73 m2)-1等亚组缓解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53±15)岁。RTX初始及二线治疗分别为14例和26例,RTX首疗程总量800(425,1 075)mg。RTX治疗后第1、3、6、12、24个月缓解率分别为12.5%(5/40)、17.5%(7/40)、47.5%(19/40)、57.5%(23/40)、60%(24/40),缓解时间6.0(3.0,7.5)个月,随访期间复发2例。与24个月时未缓解者(16例)相比,缓解者(24例)基线eGFR更高[(93.9±28.0)比(62.4±28.1)ml·min-1·(1.73 m2)-1,P=0.001],尿蛋白[5.9(5.0,6.5)比11.7(8.6,15.5)g/24 h,P<0.001]及抗PLA2R抗体水平[73(29,132)比453(182,950)RU/ml,P=0.004]均更低。RTX初始治疗组与二线治疗组相比,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各亚组对比结果显示,低剂量RTX治疗后,尿蛋白<8 g/24 h组(21/26比3/14,P<0.001)、抗PLA2R抗体<150 RU/ml组(16/19比5/16,P=0.002)及eGFR ≥60 ml·min-1·(1.73 m2)-1组(22/29比2/11,P=0.003)缓解率更高。结论低剂量RTX对PMN长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且更适用于基线尿蛋白<8 g/24 h、抗PLA2R<150 RU/ml及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利妥昔单抗 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1WI图像中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对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MR检查在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伴或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的32例腰腿痛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6.2)岁(范围18~57岁)。应用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判断发生峡部裂的位置、节段、数量(单侧/双侧)等。上述影像学资料的观察和测量由两位骨科医生独立完成。结果32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确认存在隐匿性峡部裂患者24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8例。24例隐匿性峡部裂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7.3±5.3)岁(范围18~45岁);其中L4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2例,均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所有24例均为双侧峡部裂,腰椎正侧位X线片均未能作出诊断;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性腰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例,无一例出现间歇性跛行。8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4±6.7)岁(范围32~55岁);L3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4例、L4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3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出现脂肪沉积1例,均在上位和(或)同位节段出现椎板与硬膜外间隙脂肪增多,脂肪呈半弧形向腹侧挤压硬脊;8例患者腰痛程度不一,无明显局部叩击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间歇性跛行1例。结论棘突基底部与硬之间的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峡部裂。

  • 标签: 腰椎 硬膜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