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尽管近年来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与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但患者远期预后仍无显著改善。在目前多学科诊断与治疗的背景下,胰腺癌作为系统性疾病,传统“surgery first”的治疗策略面临质疑与挑战。对于局部进展期、交界可切除及合并有高复发风险的可切除胰腺癌,提倡先行系统治疗即“surgery last”的治疗策略;对于生物学行为良好的可切除胰腺癌,宜行“surgery first”治疗策略。

  • 标签: 普通外科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新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Surgery first Surgery last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胰腺外科手术理念与技术有了巨大的更新和进步,在显著提高胰腺癌手术安全性与切除率的同时,也衍生出对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切除范围等传统外科问题的再审视与思考。患者预后改善是判断手术指征的“金标准”,传统形态学“不可切除”的标准将不断被突破,可否切除的判断将从“能否切除”过渡到“应否切除”。在临床研究之外,提倡进行标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对于新辅助治疗后的交界可切除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可行扩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各种手术入路皆为可行之选,入路服从于解剖的需要,解剖服从于根治的需要,根治服从于预后改善的需要。对于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动脉鞘剥除及“海德堡三角”清扫有助于提高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胰肠吻合质量较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更大。对于开展样本量大、临床经验丰富的术者,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微创优势,但对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其肿瘤学优势。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基于对围手术期诊疗路径的优化,达到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及其导致的代谢改变是促进患者康复的理论基础。本文评述ERAS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的若干热点问题,认为ERAS理念及其路径非常契合我国医疗改革的国情,应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基本原则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在具体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多学科合作、手术质量的提升以及预康复路径的实施。同时,需注意在基本原则的框架下个体化开展ERAS,避免机械理解和教条执行;呼吁对ERAS路径进行监督,建立反馈机制,以此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并提醒临床工作中,不能单纯以“快”为目的,降低再入院率比提高出院率更为重要。另外,本文分析了我国ERAS临床研究开展与国际上的差距,提出应以国内学术团体为基本平台,建立全国性的ERAS数据库,以保障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应激反应 围手术期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正在由"surgery first"过渡至多学科团队模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交界可切除及具有高复发风险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改善患者预后。笔者述评目前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存在的争议并展望其发展方向,以提高临床外科医师对该热点问题的认知水平。

  • 标签: 胰腺肿瘤 可切除性 新辅助治疗 多学科团队 疗效
  • 简介:摘要胰腺癌作为预后最差的消化道肿瘤,50%病人确诊时已合并远处转移,其中以肝脏转移最常见。胰腺癌合并远处转移一直被认为是手术禁忌证,但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化疗、靶向药物的研发及治疗方案的新型组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部分经化疗筛选的肝脏寡转移病人,外科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笔者回顾近年胰腺癌合并肝脏寡转移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深入探讨其外科治疗的指征,评价治疗效果。

  • 标签: 胰腺肿瘤 肝转移 外科手术 系统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2例,女320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16~89岁。观察指标:(1)PPH诊断情况。(2)PPH影响因素分析。(3)PPH治疗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PPH诊断情况。712例患者中,72例发生PPH,其中7例死亡。PPH发生率为10.11%(72/712),PPH相关病死率为9.72%(7/72)。72例患者中,早期PPH 7例,晚期PPH 65例;轻度PPH 23例,重度PPH 49例。(2)PPH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扩大切除、术后胰瘘、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相关因素(χ²=13.17,3.93,87.89,22.77,36.1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TBil≥171 μmol/L、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1,8.10,2.11,2.42,95%可信区间为1.09~3.33,4.62~14.20,1.06~4.23,1.35~4.31,P<0.05)。(3)PPH治疗情况。①早期PPH治疗:7例早期PPH患者中,轻度PPH 4例,重度PPH 3例。4例轻度PPH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3例重度PPH患者的出血部位分别为胰肠吻合口后壁、胰腺钩突残端、空肠营养管穿刺腹壁导致左季肋区腹壁血管副损伤,均经再次手术成功止血。7例早期PPH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顺利出院。②晚期PPH治疗:65例晚期PPH患者中,轻度PPH 19例,重度PPH 46例。19例轻度PPH患者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其中2例死于胰瘘和腹腔感染),1例行内镜治疗成功止血。46例重度PPH患者中,18例生命体征稳定、出血速度缓慢者行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其中1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28例行有创治疗,首选内镜治疗2例,首选介入治疗20例,首选二次手术治疗6例。22例首选内镜及介入治疗患者中,5例再出血,2例死亡,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7%(5/22)和9.1%(2/22);6例首选二次手术治疗患者中,3例再出血,2例死亡,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6和2/6;两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行有创治疗患者中,10例行二次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治疗6例、首选介入治疗再出血4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4/10;18例未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均生存;两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清TBil≥171 μmol/L、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重度PPH应果断手术止血。晚期重度PPH保守治疗无效者,首选内镜治疗或介入治疗止血,若上述措施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出血 胰瘘 并发症 外科手术 手术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极差。合成致死策略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前景,有助于根据不同胰腺癌患者的遗传突变背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符合肿瘤精准治疗的理念。合成致死策略也是靶向药物研发的方向之一。随着高效低毒的个体化抗肿瘤治疗模式的建立,基于合成致死策略的靶向治疗有望改善胰腺癌系统治疗的现状。本文述评合成致死效应在胰腺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胰腺癌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UCOGCP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33~71岁。病人术前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肿瘤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均行标准范围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依据多学科讨论结果个体化制订。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5例病人中,1例术前CA19-9升高为65.43 U/mL,4例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为正常值。5例病人术前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4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实性肿瘤边缘延迟强化伴中心坏死。5例病人磁共振成像检查T1序列、T2序列及加权弥散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5例病人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显示:3例为可切除肿瘤;1例为局部进展期肿瘤,侵犯结肠、胃及部分小肠且伴门静脉癌栓;1例为胰头肿瘤伴同时性肝左外叶长径为0.4 cm孤立转移灶。PET-CT检查结果示肝左外叶高代谢病灶,术前经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UCOGCP。5例病人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例可切除肿瘤病人中,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局部进展期胰体尾部肿瘤病人行胰体尾+脾+横结肠+胃部分切除+门静脉瘤栓取出术;1例胰头部肿瘤伴肝转移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左外叶切除术。5例病人中,2例术后行吉西他滨单药辅助化疗,1例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1例行替吉奥单药化疗,1例未行辅助化疗。(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例病人中,4例大体标本呈囊实性,1例呈实性伴中心出血坏死。肿瘤长径为5.2 cm(2.0~14.0 cm)。5例病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5例病人中,1例伴门静脉侵犯,2例伴脉管侵犯,3例伴神经侵犯,2例伴淋巴结转移(同一例病人可合并多处侵犯和转移)。5例病人中,4例可获取留存石蜡标本,重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68及Vimentin均呈阳性,3例程序性死亡配体-1染色呈阳性,其中2例为5%阳性、1例为25%阳性。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大量梭形组织细胞样肉瘤细胞间可见破骨样巨细胞,散在多形癌巨细胞。4例病人肿瘤突变负荷为3.23 Muts/Mb(2.61~21.77 Muts/Mb)。4例病人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为状态稳定。4例病人行二代基因测序,均携带胰腺导管细胞癌常见的KRAS基因突变,其中合并TP53胚系突变,合并TP53体细胞突变,合并TP53、BLM、CDKN2A体细胞突变,合并ARID1A体细胞突变各1例。(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随访期间,4例病人无病生存,1例病人术后第11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结论UCOGCP临床罕见,影像学检查常表现为囊实性肿瘤,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常呈高表达。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即使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或远处转移,病人仍可从扩大根治性手术中获益。

  • 标签: 胰腺肿瘤 未分化癌 破骨样巨细胞 外科手术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简介:摘要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成员基因在近20%的人类肿瘤中发生突变,大多作为抑癌基因发生失活突变,无法直接成为靶向药物治疗的靶点。针对这些突变基因,利用合成致死效应原理,找到并抑制缺陷基因的合成致死靶标,可实现以突变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治疗。本文对基于SWI/SNF复合物成员失活突变的合成致死效应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开综述。目前针对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多溴蛋白1(PBRM1)、Brahma相关基因1/Brahma(BRG1/BRM)、蔗糖不发酵蛋白5(SNF5)等亚基失活突变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合成致死理论的临床前研究,并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合成致死 表观遗传 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