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老年人进行性加重的脑功能减退往往被认为是动脉硬化产生慢性脑缺氧的结果。但不少学者发现痴呆病人与非痴呆病人的病理改变中血管损害程度并无不同,早老性痴呆患者脑实质变性与血管疾病之间并无关系。Hachin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多发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这一概念,并认为脑血管病造成的痴呆源于多次发作性脑梗塞造成的累积性脑组织破坏,多合并有高血压。目前一致认为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P3潜伏期 痴呆患者 血管性痴呆 非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治疗多发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多发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以此为基准,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ADL和CSS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为93.33%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CSS与ADL均得到一定改善,和治疗前相比,P<0.05.从改善幅度上来看,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述两项评分降低幅度较大,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脑梗塞疾病,以常规方式为基础,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全面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情况,副作用小,安全性佳,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多发性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脑血管病急症,深入分析其致病因素对防治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40例老年人多发脑梗塞与以性别、年龄基本相同的46例无脑血管病者作对照,以探讨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均为住院初发病人且经头颅CT扫描确诊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发脑梗塞,男25例,女15例;年龄

  • 标签: 多发性脑梗塞 老年人 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 因素分析 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多发脑梗塞(MCI)疾病,分析检查诊断方法中CT扫描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项研究于2020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时间是2022年6月。选用此时间段到笔者医院接受救治的MCI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共计符合选入准则与剔除准则存在60例,均接受CT检测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60例患者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经DSA检查出病灶125个,CT检查中发现病灶109个,诊断正确率为87.20%,病变部位主要有顶叶、颞叶、额叶、丘脑、基底节区等,其中以基底节区、颞叶病灶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5.60%和19.20%;对不同发病时间MCI患者检查图像发现,发病24h、发病1周内、发病2周后患者的CT图像有明显差异。结论:MCI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较大,尽快确诊及治疗能避免病情恶化,其中CT检测方法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后续诊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发性脑梗塞 CT 扫描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多发脑包虫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颅内多发脑包虫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8例进行临床观察和治疗,就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18例患者中,1例放弃手术治疗自动出院,其余患者均完成手术,完整摘除包虫囊,且近期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结论:对于本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特别是牧区居住者,应该增强预防意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就医。

  • 标签: 多发性脑包虫病 脑梗塞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M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医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结果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13例(61.90%),观察组总有效19例(90.4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8例(38.0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14.2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MID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要优于西医治疗,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中医药疗法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pieinfarctdementia,MID)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亚型,是脑部血管多发梗死所致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和MID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 标签: 多发性 脑梗死后 痴呆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醒脑静治疗老年多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多发梗死性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醒脑静治疗老年多发梗死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醒脑静老年多发性梗死性痴呆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硬化(MS)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0例多发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包括临床一般资料、症候定位、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MS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起病较急,病程多缓解复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诱因之一,脊髓、视神经受累多见,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综合免疫学、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能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MS分期有助于诊治及判断疾病的转归。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治疗 补液
  • 简介:摘要多发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是终止急性发作、预防复发和疾病修饰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及疾病的不同时期而定。

  • 标签: 多发性硬化(MS) 脱髓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74岁。于2005—2—23凌晨3:00因车祸致头部及全身多处外伤,额面部活动性出血。当即昏迷约30分钟,意识清醒后感头部及四肢疼痛、活动受限。无恶心、呕吐.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急送当地医院,行头部伤口清创缝合,检查颅脑CT示:“颅骨骨折”;检查X片示:“全身多处骨折”。随即转送我院。查体:体温36.8℃,脉搏9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76/52mmHg。

  • 标签: 多发性创伤 多发性骨折 关节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多发梗死性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47例BPSD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痴呆程度、相关检查、合并基础疾病、症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BPSD平均年龄77.3岁;②MESS多

  • 标签: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简介:由于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矛盾的复杂性,由于机遇具有多样性.因此.作为可以改变事物现存状态的事件和条件,机遇本身具有多发。这些多样的机遇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它们互有交又,互相转化,交互作用,结为整体。如果从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基本观点出发.任何事物都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 标签: 事物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 互相转化 交互作用 多样性 复杂性
  • 简介:报告6例罕见的同时多发脑出血,男性5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最小30岁,最大79岁,平均62岁,出血部位:双侧Ke核1例,双侧枕叶1例,双侧多发1例右侧脑干、丘脑1例,左侧额、颞叶1例,脑干、左基底节1例。临床神经病学症状及体征多数都较危重,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较重的意识障碍,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等症状,预后较差,病因多由高血压引起,治疗原则同一般高血压性脑出血。

  • 标签: 多发性脑出血 高血压 CT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从多发硬化(M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出发,探讨了其常见护理问题,并提出系统的护理措施。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表现 护理
  • 简介:男,84岁,2003年12月15日因"腰背痛1月"住院.其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不向他处放射.一年半前患者因肉眼血尿经膀胱镜活检诊为移行细胞癌,后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未再发现癌细胞.术后丝裂霉素20mg每月1次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未见复发.患者有老慢支病史30年.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