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地震地貌学 切片 地震属性 相干体 三维可视化
  • 简介: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地层骨架对测井信息的影响远大于孔隙流体的影响,基于体积模型的中—高孔渗储层参数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该类储层。为有效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区块的致密砂岩气,优选了2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视弹性模量系数法和三孔隙度比值法气层识别方法,两者结合能有效识别气层;根据储层特征岩-电响应关系分析,应用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粒度中值回归法及变岩-电参数的Archie公式计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实现了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高精度定量评价。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评价。

  • 标签: 致密砂岩气 气层识别 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 含气指示 变岩-电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针对叠后地震预测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洞缝型储层的精细刻画及流体识别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开展了叠前地震预测描述技术的攻关应用研究,并在4个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在叠前反演方面,通过测井岩石物理分析,优选储层敏感参数,指导叠前弹性参数反演,进而预测储层物性;②在“串珠”反射有效性识别方面,主要利用AVO属性进行流体等充填物识别,对叠后剖面上的“串珠”反射去伪存真;③在裂缝储层识别方面。利用叠后/叠前多尺度裂缝预测技术研究裂缝分布规律,提高储层识别精度;④在洞缝型储层空间雕刻方面,对有效洞缝储层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缝、洞空间配置关系。通过连续4年的叠前地震预测描述技术攻关,叠前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为洞缝型储层高效井组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洞缝型储层 弹性参数反演 AVO分析 流体识别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在辽河曙68井区开展的大井距井间地震试验中,通过井间纵、横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偏移成像,得到井间砂泥岩互层展布,解释出两井之间主力储层的连通情况和流体分布情况。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在辽河曙光油田部署了3口开发井,均获得工业油流。本次试验,是首次在大于800m井距上尝试的井间地震技术

  • 标签: 井间地震技术 岩性 油藏开发 有效储层 剩余油检测 辽河曙光油田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该文阐述了叠前AVA反演储层预测软件系统的核心技术、设计实现及主要功能。该系统应用现代软件工程理论.针对大型物探软件特点.采用结构化数据管理及构件化软件架构方案设计而成,是一套面向油气储集层岩性、物性、合油气性参数预测的叠前反演及储层预测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模拟退火叠前AVA同时反演方法、地震属性优选融合方法、Kohonen自组织储层聚类分析MLP多层感知器的非线性储层物性参数预测等方法,实现了储集层空间展布的精细刻画物性参数的定量分析,因此可用来解决非均质储层预测问题。该系统已在多个研究区得到应用。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率较高。系统提供的界面开发库基础算法库也为新技术、新方法的集成提供了基础平台。

  • 标签: 模拟退火 AVA反演 储层参数预测 神经网络 属性融合 聚类分析
  • 简介:复杂砂砾岩体的岩性多样,缺少效果较好的岩性定量识别方法,为此,通过对大量岩性和测井信息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套复杂砂砾岩体岩性定量识别的新型实用技术。以CH油田近物源砂砾岩扇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岩心、粒度分析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精确落实部分岩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会图图版来确定关键岩性的测井响应值;其次利用阵列感应曲线区分泥岩、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岩这3种岩性;再利用密度曲线进一步区分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和泥质砾岩;最后利用三孔隙度(密度、声波时差、中子)及波阻抗等曲线区分出灰质砂岩灰质砾岩,进而定量识别出复杂砂砾岩体的7种主要岩性。从识别结果上看,正确率总体在75%以上。

  • 标签: 复杂砂砾岩体 岩性定量识别 阵列感应 波阻抗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技术方法”栏目:主要刊登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地质地球物理一体化等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综述、报道性文章。文章形式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主.同时还刊登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报道和争鸣性文章。

  • 标签: 新技术 岩性油气藏 栏目 地震资料采集 期刊 油气勘探开发
  • 简介: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进行,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的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求取静校正值,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 标签: 静校正 层析 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 简介:注水油田开发需要确定多个指标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油田实际开发效果只受到注水油田开发密切相关的少数指标的影响,这样就要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指标优选问题。该文从多元回归分析理论和复相关原理出发,并根据注水油田开发指标采收率的依存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优选注水油田开发过程的重要指标。最终,选出了依存性好、相关性弱(独立性强)的指标作为优选指标。

  • 标签: 开发指标优选 科学原则 依存性 复相关性 多元回归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中国含油气盆地火山岩中剩余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核心是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以及火山岩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等,其中,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是关键。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是研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储层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可指导勘探开发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火山岩岩性特征分布、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风化壳型内幕型及裂缝型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火山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火山岩储层地质建模开发储层评价等。

  • 标签: 火山岩 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 成因机理 评价预测技术 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
  • 简介:国内对煤层气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煤层气目标区精选体系,这也制约了我国煤层气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步伐。在收集了大量煤层气基础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煤储层地质因素对煤层气丰度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煤层气目标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无量纲化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目标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国内部分矿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煤层气 目标区 精选 综合评价
  • 简介: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以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和晚燕山-喜马拉雅4期构造旋回.形成前印支期地台型广海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和晚燕山期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通过分析4次构造旋回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破坏作用,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期间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将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有利勘探区带。

  • 标签: 海相地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
  • 简介:潜山构造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但潜山内幕结构油气圈闭和成藏条件的关系研究目前仍很薄弱。作者以辽西凹陷潜山带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断层构造格局和活动期次、地层岩性和产状、潜山地貌单元划分和展布格局、潜山圈闭类型和烃源条件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成藏条件的关系,将古潜山油气藏圈闭划分为古地貌和潜山内幕地层圈闭两大类,建立了油气运移具有先自上而下倒灌,再沿不整合面由低潜山带至中潜山带侧向运移注入潜山聚集成藏的"新生古储"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潜山带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古潜山 内幕结构 油气圈闭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 简介:"论坛综述"栏目:主要报道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对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综述和评论方面的文章。文章形式以对油气勘探开发形式及方向分析、油气勘探开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综述 论坛 栏目 油气勘探领域 天然气勘探开发
  • 简介:南海A油田珠江组内部发育多套钙质层,它是控制底水上升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不同钙质层的岩石组分,并确定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阶段;结合沉积特征,探讨了钙质层的沉积主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钙质层在微观成因上具有一致性,即主要由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的化学沉淀而形成;物质来源上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同生碳酸盐的结晶、生物碎屑的溶蚀及黏土矿物的转化。宏观上钙质层的分布受构造深度、钙质层泥岩厚度比及沉积旋回等沉积因素的控制,平面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底钙层分布面积大的区域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 标签: 钙质层 碳、氧同位素 成因分析 控制因素 珠江组 南海A油田
  • 简介: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三维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