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福建地壳形变GPS基准过程中,在4个站址上得到的24h连续观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各站址背景噪声信噪比,认为福州、南平、泉州、龙岩所选点址适宜建站,并提出背景噪声信噪比计算结果可用于评价仪器性能和站址安静程度,反映台网的监控能力,为观测网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信噪比 GPS 连续观测 背景噪声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了地壳形变GPS点的选址、埋设及建设。说明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地震地质构造情况,选埋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埋石和观测工作的建议等。

  • 标签: 选址 埋设 建设
  • 简介:2013年4月11日,太阳发威,爆发了M6.5级太阳耀斑,这是今年观察到的最大一次太阳耀斑活动。,同时,还伴随着对地球产生了日冕物质抛射。NASA的科学家曾经预言,今年5月,我们会迎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要狂飙了,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监测太阳?这给科学家们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太阳活动 天文台 选址 观测 队长 国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有9个野外观测站,这些站既是野外科学试验站,又是生态监测站,还是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在网络数字环境下,亟需改善他们的科研合作能力、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和个性化知识获取环境。利用国科图研发的CASIIP2.0我们已经完成了四个集成知识平台建设,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平台项目的建设质量,全面丰富和提升我所野外观测站的综合知识服务能力,为我所野外观测站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 标签: 野外观测站 群组平台 知识服务 科研环境 学科服务
  • 简介:根据北京地区强震动观测网运行维护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台网维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流程式"站维护管理方法。同时,还给出了利用数据库软件有效地派发任务、保存数据、管理在台站维护工作中所有信息的相应解决方案。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运行维护 数据库应用
  • 简介:摘要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地质复杂,水系发达,鱼塘密布,客运专线沉降控制要求高,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础沉降对列车运营平顺性的影响,线路以桥梁为主,桥面采用无碴轨道结构。这就对施工中的沉降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对城际轨道墩沉降观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城际轨道墩沉降控制效果显著。

  • 标签: 城际轨道 桥梁墩台 沉降观测 技术探讨
  • 简介:收集整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形变数字化观测固体潮分钟值资料,论述了抽水、降雨、大风、进人、仪器调零、断电或者电压不稳定以及其它仪器故障等因素对形变数字化高频记录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地震短临异常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 标签: 数字化 形变 固体潮 干扰 短临异常
  • 简介:摘要讨论了水氡观测中产生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有关观测规章制度和使用说明,为水氡观测等正确方法提供有效可行的技术和手段。

  • 标签: 水氡 标定 测量
  • 简介:选取湟源地震模拟水氡2014~2016年的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降雨后氡值出现的短期低值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氡值与降雨量、取水口流量、取样水温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湟源地震水氡观测值受降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氡观测 降雨 湟源地震台
  • 简介:对上海天文1994年的VLBI观测情况作了扼要介绍,表1给出全年VLBI观测的实验名称、日期、始末时间、持续时间、工作波长、记录终端类型以及参加观测站等;等2给出每次实验的观测源名。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观测资料 VLBI观测 1994年 上海天文台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西峡县气象局的实际,首先简要探讨了地面气象观测长Z文件的内容,接着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长Z文件站质控方法,最后给出了几点观测数据缺测时地面长Z文件处理。

  • 标签: 地面气象观测 长Z文件 质控 缺测处理
  • 简介:通过对白银地震洞体应变观测资料趋势变化的分析,发现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均出现了趋势变化异常,认为该地震洞体应变观测能够很好地记录到当地的地壳变化信息。

  • 标签: 洞体应变 趋势变化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门源6.4级地震
  • 简介:分析了地震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干扰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地震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并就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台站
  • 简介: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站体系建设”于2005年底正式启动,执行期3年。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第2负责人兼协调人为周凌唏研究员。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成员、气科院名誉院长周秀骥院士负责指导大气成分本底站体系建设工作。

  • 标签: 大气成分 科学观测 台站 本底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