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研究表明,桡动脉造影血管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和传统的腹股沟股动脉造影和手术方法具有同样的效果,但对病人来说前者并发症更少,感觉更舒适。”这是美国心脏学院会议目前的报道。为挽救病人因冠状动脉完全堵塞而引起的心脏病发作,研究人员称,使用“桡动脉法更优越”。

  • 标签: 动脉血管造影 美国心脏学院 手术方法 股动脉造影 血管成形术 心脏病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头部动脉造影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60例行头部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检查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部动脉造影,观察组患者应用双筒注射器静脉推注,比较两中检测方法的图像质量、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图像质量高、造影剂用量少、造影时间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动脉造影时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既可以得到高质量图像,又能够减少造影剂用量,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高压注射器 头部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剂 图像质量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在肿瘤的放射介入诊治中,对于常规动脉造影病灶显示不良的病例,观察先用缩血管药物后再行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导管远端留置到所需造影动脉中,用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缓慢注射,20分钟后行DSA下动脉造影。结果本组56例均经B超、CT、MRI等检查提示有小病灶存在,常规动脉造影不能清晰显示病灶,在使用缩血管药物后再行血管造影,均能够使病灶明确显示。结论采用缩血管药物后再秆血管造影,能显著提高肿瘤血管的显示率。

  • 标签: 动脉血管造影 药物 病灶 动脉造影 肿瘤 放射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变异的诊断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颈部动脉变异20例。结果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椎动脉行径异常3例,单侧双腔椎动脉及窗式椎动脉变异5例,左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变异9例,头臂干变异1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颈部动脉变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颈部手术及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 计算机 颈部动脉 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TIA的临床应用。方法对72例TIA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ml,注射流率4.5~5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43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72例TIA患者中37例(51.4%)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7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3处、血管闭塞2处。共发现斑块58块,其中钙化斑块27块,脂质斑块17块,混合斑块14块。结论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性TIA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 标签: X线计算机 短暂性脑缺血 血管造影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2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leftmainartery,LM)及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左旋支(leftcircumflexartery,LCx)、右冠脉(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10段血管,由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168段血管进行分析,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147段(87.50%)EBA能够清楚显像,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95.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91.67%和58.33%,LCx近段和中段为91.67%、79.17%,而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如果以>5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3.33%和92.13%,其中LM是100.00%和95.65%,LAD近段是100.00%和75.00%,LAD中段是82.35%和66.67%,RCA近段是80.00%和71.43%,RCA中段是50.00%和100.00%,LCx近段是75.00%和90.00%,LCx中段是33.33%和28.57%.结论EBA是一种无创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它对LM及LAD近段和中段狭窄诊断的准确性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筛选或疗效随访的监测手段.

  • 标签: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结果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技术应用,以及造影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对15例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影像进行重组,以便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冠状动脉的主枝及分支,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结果15例均能成功的显示各主枝及分支。其中13例患者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硬斑块和软斑块,7例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扫描前,心率大于85次/min的患者,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规整,通过技术控制在心率平稳且小于80次/min的情况下扫描,层共重建冠状动脉三维成像。如扫描中,患者出现心律不稳,将影响重组图像的清晰度,影响临床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可逼真、清晰、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细节状况,对冠状动脉病的诊断有积极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我院以2021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给予常规组传统诊断,观察组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TA)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和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准确率等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为临床诊断做参考数据,确保及时为患者治疗,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在肾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方法使用TOSHIBAAquilionONE320层螺旋CT机对117为患者进行肾动脉CTA检查。后有VIRREA2工作站对血管检查的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和分析,肾血管主干及分支显示清楚。结论320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目前临床的首选。

  • 标签: 320层螺旋CT 容积扫描 肾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体会。方法以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及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检查时间在5min以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检查中的心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级图像质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等各个阶段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质量,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64排螺旋CT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及配合的要点。方法针对我科临床怀疑冠心病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2130例,采取相应的护理常规,在造影检查中做好密切的护理配合,提高检查的效率。结果穿刺团注一次成功,注射对比剂出现心律不齐的有102例,无法进行影像检查诊断。发生变态反应的有45例,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针对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中,细致、有效的护理配合,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配合能力,而且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冠脉血管 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造影CTA观察肺癌血供情况。方法前瞻性观察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分别行体循环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留置BA导管与PA导管行CTBA与CTPA,观察BA与PA对肺癌的血供。结果CTPA上,无体动脉与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肿瘤未见强化,有体动脉或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见肿瘤边缘强化,CT强化值为10.0~45.6Hu。CTBA上肿瘤部分明显强化,CT强化值为150.3~320.7Hu,可见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3例见纵隔淋巴结强化。结论本组病例观察表明原发性肺癌由BA为主的多发体循环动脉供血,未发现PA参与供血。

  • 标签: 肺肿瘤 肺动脉 支气管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技术。方法使用东芝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为53~66次/min,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68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规整。结论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