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分析对宫颈分期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60例宫颈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认)于我院2017年间收取,在手术治疗前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术后证实核磁共振分期结果。结果(1)19例患者的病理分期与术前分期检验相同,准确率仅为31.67%(19/60);(2)49例MRI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准确率高达81.57%(49/60)。结论对宫颈分期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具有诊断结果准确性高的优势,另外对宫旁浸润亦有较高的准确性,故对提升术前宫颈的分析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该种检验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宫颈癌 分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宫颈诊断以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确诊的74例宫颈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核磁共振宫颈分期的准确性。结果MRI检查漏诊9例,符合65例,诊断阳性率为87.8%,不同分期诊断准确率为Ia期0.0%、Ib期66.7%、Ⅱa期92.6%、Ⅱb期100.0%、Ⅲa期0.0%、Ⅲb期100.0%、IVa期75.0%、IVb期100.0%。Ib及以下分期诊断准确率为50.0%,IIa及以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0.0%。结论采用MRI诊断宫颈具有阳性率高、分期诊断准确等特点,尤其是对Ⅱb及以上分期宫颈的患者,可为宫颈临床诊断及分期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宫颈癌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颈患者,术前分别采用常规MRI序列以及常规MRI序列联合DWI对患者病症及分期情况进行检查诊断,对比两种方式的检查与诊断结果,以对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手术检查发现40例患者共存在34个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灶,其中,DWI联合常规MRI序列检出率为91.1%,常规MRI序列检出率为69.9%,此外,两种检查方式在Ⅰb与Ⅱb分期准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联合常规MRI序列进行宫颈患者病症诊断与分期检查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宫颈癌 诊断 分期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宫颈的发病趋于年轻化,此疾病对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正确分期与诊断是选取恰当的诊断方法、评价预后的有力证据。就目前而言,主要通过妇科检查对宫颈患者的分期实施检测,可精确率低,存在主观随意性。而核磁共振具有较好的组织辨别功能,能够全面性、多序列成像,准确的诊断宫颈的分期详细情况,已慢慢变成诊断宫颈的主要措施。本研究旨在采用核磁共振宫颈患者所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宫颈癌诊断 分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宫颈诊断价值,包括术前分期、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9年4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的宫颈患者,共1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最终均行手术治疗。釆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患者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宫颈的金标准。采用χ2检验,对磁共振术前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术后病理分期计数资料率比较,釆用Mcnemar χ2检验对术前磁共振宫颈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和术后病理结果计数率比较。结果(1)116例宫颈患者磁共振分期与术前临床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磁共振分期与术后病理学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学分期结果为参照,术前临床分期准确度仅67.5%(78/116),而术前磁共振检查总体分期准确度为95%(110/116);(2)术前磁共振诊断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在宫颈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均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达到97.0%、96.2%,93.2%及97.8%。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联合国际妇产科联盟临床分期可以使宫颈分期更加准确,磁共振可以作为评估宫颈术前准确分期的重要工具,并以此来选择、制定合理的子宫颈治疗计划。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 术前分期 淋巴转移 病理学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MRI)在宫颈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均宫颈患者,经临床分期与磁共振检查进行分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MRI检测宫颈的灵敏度为83.00%(83/100);在Ⅲ期以上的灵敏度为100.00%(42/42);而临床分期的敏感度为77.00%(77/100),而对于在Ⅲ期以上的灵敏度为73.80%(31/42)。MRI分期检测结果与临床分期结果相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检测对于宫颈浸润与转移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宫颈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供临床参考与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检查 宫颈癌术前分期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宫颈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宫颈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2020.2~2022.5,在临床分别应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研究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性。结果:比较宫颈患者临床采取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应用效果,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率要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P<0.05。结论:临床针对宫颈疾病诊断中,采取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方案,能够保障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癌胚抗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宫颈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宫颈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2020.2~2022.5,在临床分别应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研究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性。结果:比较宫颈患者临床采取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应用效果,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率要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P<0.05。结论:临床针对宫颈疾病诊断中,采取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方案,能够保障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癌胚抗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宫颈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宫颈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2020.2~2022.5,在临床分别应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研究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性。结果:比较宫颈患者临床采取用磁共振成像、癌胚抗原诊断应用效果,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准确率要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P<0.05。结论:临床针对宫颈疾病诊断中,采取磁共振成像联合癌胚抗原诊断方案,能够保障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癌胚抗原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宫颈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65 例宫颈患者,均先行磁共振检查,再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为 93.85 %,明显高于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 86.15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合带表观扩散系数 (ADC)与颈管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与肌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 对宫颈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宫颈诊断及分期中MRI(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7年收治的200宫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MRI影响的特点,其中160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做了病理检查,对比MRI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MRI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患者MRI分期与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MRI宫旁浸润11例,淋巴结转移19例,累及颈管14例,累及阴道18例。MRI分期与临床分期总体一致性为87.50%,累及阴道、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累及颈管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7%、94.20%、90.48%、76.56%)、灵敏度(分别为75.00%、60.00%、53.38%、34.78%)、特异度(83.33%、92.86%、82.61%、89.09%)。结论宫颈诊断和分期中采用MRI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盆腔淋巴结、颈管、阴道的受累情况,具有指导价值,可以作为宫颈(特别是浸润性宫颈)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MRI) 诊断 分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宫颈分期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的55例疑似宫颈病例资料,参照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估MRI在宫颈临床诊断及病理分期上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测真阳性45例,真阴性3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5例,MRI阳性预测值为95.7%,诊断符合率为87.3%(48/55),灵敏度为90.0%(45/50),特异性为60.0%(3/5)。宫颈MRI分期结果与临床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扫描诊断宫颈准确率较高,灵敏度较好,可支持临床判断宫颈分期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宫颈癌 手术病理分期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宫颈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评估中运用核磁共振以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3年1月~2024年1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宫颈,样本数量60例,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病理结果提示60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共计52例,CT检查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57.69%,核磁共振为71.15%,CT检查+核磁共振为96.15%;CT+核磁共振检查对于宫颈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应用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P<0.05,CT检查、核磁共振的各项诊断效能值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宫颈患者通过联合应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能够获得满意的诊断效果,可更好的提高对于淋巴结转移评估质量。

  • 标签: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核磁共振 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子宫颈治疗前分期的价值。方法把3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颈患者的临床分期及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临床分期正确率为60%,MRI分期正确率为88%。结论与临床分期相比,MRI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更有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MRI成像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MRI在宫颈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的宫颈15例进行常规MRI检查。结果宫颈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与正常宫颈、宫旁脂肪组织形成良好对比。结论MRI在宫颈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就盆腔磁共振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患者,予以盆腔磁共振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经相应扫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100%),临床诊断准确率,而相比之下临床分期准确率则较低,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宫颈诊断中,盆腔磁共振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盆腔磁共振平扫 动态增强扫描 宫颈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分型的诊断诊出率。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分型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检验 诊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疑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3岁,。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6mm,。采用横轴位序列,其中1例相隔10天检查两次。8例患者进行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6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条件,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分析血栓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灵敏度、假阴性率、特异度、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分别是92.33%、7.77%、74.3%、6.7%、0.67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57%、94.3%、Kappa值是0.833;结论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望代替DSA。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