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展开探讨。方法择选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60例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文研究内容,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探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防感染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经统计结果得出,泌尿外科患者的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呼吸道为多见,发生率较低的为手术切口感染和血液感染。结论通过对泌尿外科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能降低患者的感染几率,为患者治疗期间带来有效保障。

  • 标签: 外科 医院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特点以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2月 -2020年 2月收治的 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医院感染的 38例为 A组,未出现医院感染的 42例为 B组,分析 A组、 B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恶性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护理经验。结果:呼吸道与口腔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病原菌中 55.26%为革兰阴性菌, 39.47%为革兰阳性菌, 5.26%为真菌; A组与 B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恶性淋巴瘤医院感染患者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集中在呼吸道与口腔,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病原菌,院内感染受到较多因素影响,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帮助患者改善症状,积极控制感染

  • 标签: 恶性淋巴瘤 医院感染 病原菌分布 影响因素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院护士医院感染控制能力的作用。方法 组织成立品管圈成员,针对本院护士选定感控兼职人员,从 2022 年 1 月起,开始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回顾分析此活动实施前、后护士医院感染控制能力。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医院各科室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方面能力显著提升。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展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有效提升护士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感染控制能力,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效果。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和恶性病因术后残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医院因良性和恶性病因行胃部手术治疗患者共80例,其中36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良性组),44例为早期胃患癌者(胃癌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黏膜组织学与胃镜检测。分析入组患者病例资料(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时年龄、性别、术后病程、行胃镜检测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手术病因、病理和胃镜检测结果和手术方式等),观察患者胃黏膜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发生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黏膜炎症与活动性异常等,比较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胃黏膜的病理特征。结果良性组患者手术年龄为(40.46 ± 6.71)岁,低于胃癌组[(54.08 ± 8.17)岁],胃镜检测年龄及术后病程分别为(67.78 ± 11.36)岁、(27.26 ± 8.87)年,高于胃癌组[(61.99 ± 11.03)岁和(8.04 ± 6.5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0.419、P < 0.001,t = 3.102、P = 0.003,t = 13.964、P < 0.001);良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活动性异常比例分别为47.22%(17/36)和66.67%(24/36),均显著高于胃癌组[31.82%(14/44)和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47、P = 0.039,χ2 = 8.239、P = 0.003)。良性组、胃癌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活动性异常、CAG及癌前病变比例均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而NAG比率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进展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为预防残胃黏膜癌变可在幽门螺杆菌检测基础上加强胃镜随访。

  • 标签: 胃切除术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病理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染后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距骨感染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3~63岁,平均37.0岁;4例为距骨开放性全脱位回植感染,3例为Gustilo Ⅲa型距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为踝关节Gustilo Ⅲc损伤术后感染,2例合并踝关节内结核。行三阶段序贯治疗,第一阶段手术:清创、全距骨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第二阶段手术: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再次扩创、创面闭合或皮瓣覆盖;6~12周后行第三阶段手术:感染控制后,采用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Masquelet技术重建。通过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小腿全长评估下肢短缩情况,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以评价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37.5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皮肤浅表坏死,1例患者腓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植骨区矿化良好,踝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分别为(380.4±35.5)mm和(376.3±32.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28.0±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2.8±5.4)分,VAS评分由术前5(5,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0(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内翻畸形,3例患者术后足踝关节轻度僵硬感。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复发和内固定物断裂。结论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固定可有效控制距骨感染并能维持和重建距骨全缺损后肢体的长度以及功能。

  • 标签: 距骨 感染 骨板 诱导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