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对山西汾阳地区2次降水进行分析,对比对流云和层状降水的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层状降水雨滴平均数浓度和雨强分别为286.20个·m~(-3)和1.33mm·h~(-1),对流降水雨滴平均数浓度和雨强分别为516.13个·m~(-3)和10.17mm·h~(-1);对流降水雨强主要由降水粒子数浓度决定,直径为1—2mm的粒子对2种云系雨强贡献最大;2种云系不同雨强下雨滴谱分布和雨滴平均谱分布均呈单峰型,对流降水雨滴平均谱宽大于层状降水雨滴平均谱宽,Gamma分布对2种云系降水平均谱拟合均存在一定偏差;通过雨滴谱计算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估算降水会造成对降水的低估。

  • 标签: 雨滴谱 层状云 对流云 微物理量 GAMMA分布
  • 简介: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FY-2及GEOS-9两种卫星云图资料,通过降水与云图多通道纹理的统计方法建立相关方程,进行降水的估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对增雨作业的决策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卫星云图 层状云 降水估算 人工降雨
  • 简介:利用2009年春季开展的“环北京观测试验”观测的气溶胶和凝结核(CCN)数据,研究了试验期间大气气溶胶的分布、来源特征及其与CCN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高浓度气溶胶基本分布在4500m以下的区域,量级可以达到103cm-3。4500m以上气溶胶呈显著下降趋势,量级仅为10cm-3;气溶胶平均直径在0.160.19μm之间。4500m以下气溶胶平均粒子谱呈双(多)峰分布,而在4500m以上基本为单峰分布。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大气气溶胶 物理 降水 观测试验 平均直径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革新,不断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尤其是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首先针对降水物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了详细地探讨,最后针对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进行了思考,望对业界人士提供有效地参考意见。

  • 标签: 云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研究进展 思考
  • 简介:文章利用2012年9月2日影响内蒙古通辽市的一次锋面降水过程的机载大气粒子测量系统(PMS)的资料,结合飞机宏观记录、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云层的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锋面降水云系中的PIP粒子浓度变化随高度变化成正相关,5200m高度达到最大。底部的降水粒子浓度随时间减小,说明底部的云层正在消散。航线飞行过程中探测到降水粒子浓度在16:35之后变大,说明体在下层有发展的趋势。云中CAS粒子总浓度整体相差不大,浓度在100~600个·cm-3之间,峰值浓度在4200m高度处,达到800~900个·cm-3。SPP-200粒子总浓度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在5200m和3450m高度层。

  • 标签: 锋面 飞机探测 粒子谱 云物理特征
  • 简介:摘要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也不断增多。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施工工序,它不仅确保了建筑物的基础地基工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现阶段,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满足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相关工作者应深入分析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现状,找出管理当中的不足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才能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顺利进行。

  • 标签: 深基坑支护 降水施工技术 应用
  • 简介:气溶胶—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对流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宏微观特性影响的可能的物理解释。回顾外场观测及数值研究表明,气溶胶对液态水含量、地面降水及光学厚度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另外指出,在研究气溶胶对宏观特性和降水影响时,应该加强气溶胶对微物理特性影响的观测(卫星、雷达、飞机、地面观测等)和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研究。

  • 标签: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 宏微观物理 动力
  • 简介:摘要: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给农作物种植带来挑战。尤其是农作物种植,需要充足的水资源灌溉。在干旱或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作物产量、质量均无法满足基本要求。为防止极端天气事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技术人员应通过调节降水、温度和其他气象因素,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使农作物产量增加。

  • 标签: 云降水物理 人工影响天气 农作物种植
  • 简介:费城德莱克赛尔大学的研究者们观察到一种称为“裂缝”的基体材料的新型结构变形机理--当材料被压缩时,内部原子层发生起伏和翘曲。这种证据取代了以前在这些材料中所存在的位错变形理论,该理论表示当层状固体材料的平面被加载和卸载时,它们将恢复到其原始形式--在弹性材料中或者被永久缩进。相比之下,“裂缝”描述了材料在恢复其原始形式时消耗的大量能量。

  • 标签: 层状材料 压力 变形机理 基体材料 变形理论 固体材料
  • 简介:阐明了双金属复合板的发展意义,并按两种金属的不同状态将双金属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分为3大类(固-固复合法、固-液复合法及液-液复合法)。介绍了层状金属复合板制造方法以及各种制造方法的特点,包括爆炸焊接法、轧制复合法、爆炸+轧制、反向凝固、电磁连铸、钎焊热轧复合法、喷射沉积复合法、扩散焊接、离心铸造等。

  • 标签: 金属 层状复合板 制备技术
  • 简介:【摘要】国产机载降水粒子探测设备近年来研发成功,但一直没有在四川进行应用,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2021年首次利用国产机载探测设备的三个探头进行了实验飞行探测工作,并成功取得了相应的数据,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同时,也总结了其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 标签: 机载云降水粒子探测设备 飞机增雨 粒子分布
  • 简介:震源动力学中破裂产生的地震动在层状介质中的传播模拟,是地震学以及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精确的三维模型,选取具备灵活网格、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性能的谱元法,利用有效抑制伪震荡的时间域离散方法——加权速度Newmark方法以及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进行了SCEC/USGS基准项目中TPV5模型的地震破裂过程模拟,得到基于层状介质模型和均匀介质模型(后者采用相同破裂模型)的埋深2km的震源参数结果。将二者进行对比,并具体分析破裂面位错、地震矩、破裂传播时间、上升时间和地表位移,发现层状介质对破裂过程的传播影响较为明显:①层状介质的存在整体增加了破裂面上的位错,在层状介质模型下计算得到的地震矩约是均匀介质模型结果的1-3倍,因此认为层状介质增强了地震破裂过程中的能量释放;②层状介质的存在使得破裂传播至地表的速度减慢,并缩短了地表各点的上升时间,增强了地表的地震动响应;③层状介质对于地表位移有着明显的增加作用,同时协同破裂面上的初始应力异常区域对位移峰值中心的改变有显著影响。④介质分异面附近地震动强烈。对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具有地下层状介质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层状介质产生的场地效应,否则可能会低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标签: 动态破裂 谱元法 层状介质 场地效应
  • 简介:分析了层状油藏中进行深层聚合物凝胶处理的机理。采用二维两相多组分流模拟模型对处理过程进行了计算。在层状油藏中,两种反应物和一种水介质段塞按一定顺序进行的现场凝胶处理取得成功,这个方法可在油藏中不同部分形成凝胶。本文内容涉及现场凝胶处理的模拟模型及数学公式的描述,以及对现场凝胶计算结果作了较详细的讨论,特别是讨论了影响段塞处理位置的因素,对注段塞油藏流体产出的影响也在网格中用近似方法加以考虑。

  • 标签: 层状油藏 采油 连续注入工艺 凝胶处理 模拟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MRI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内科诊治的15例CLN患者的影像资料。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15例CLN患者在发病后均有异常MRI表现,15例中双侧大脑半球病变4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11例。1个脑叶受累9例。两个脑叶受累4例。

  • 标签: 脑皮质层状坏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鲜红癍痣(Portwinestains,PwS)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种较为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在PDT治疗PWS过程中,根据不同的PWS皮肤的生理特征选择不同的光剂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基于PWS病理结构建立的光学模型及其模拟的工作将有助于分析以上问题。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在PWS皮肤的建模及模拟方面的工作现状。根据PWS皮肤的病理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层状光学模型,该模型为后续模拟工作奠定基础。

  • 标签: 鲜红斑痣皮肤 层状 光学模型
  • 简介:摘要:铜铝层状复合金属板(clad metal sheet,CMS)材料集成了铜与铝的优良性能。其综合导电率高于铝合金,密度小于铜,界面为冶金结合层,可以有效避免导电状态下铜铝双金属搭接部位的腐蚀问题。

  • 标签: 铜铝 层状金属 研发 应用
  • 简介:摘 要:为了改善矩形巷道层状顶板离层状况,提高顶板岩层的自承能力、减小顶板中的拉应力区,使顶板达到组合梁最佳强度。以某矿6203运输巷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组合梁预应力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当锚杆预应力达到一定值时,可以改善锚固岩体力学性能,锚固顶板可取得最佳组合梁的效果,对于控制顶板离层的出现和发展、提高巷道支护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预应力 层状顶板 离层 数值模拟
  • 简介:目前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的有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锰系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对环境无污染,锰酸锂具有尖晶石和层状两种结构,而层状LiMnO2具有无毒、安全、理论容量高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以专用的MnO2与电池级Li2CO3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对材料进行合成,得到了合成层状锰酸锂的最佳条件为:原料中锂锰摩尔比为1.03∶1,氩气保护气氛下,合成温度为800℃,合成反应的恒温时间为10h。材料在0.1C的初始充电比容量为235.6mAh/g,放电比容量可达148.4mAh/g,0.1C下放电时,材料循环20次时,材料的放电比容量约为160mAh/g;当材料在0.2C放电时,放电比容量120mAh/g以上。但纯相的LiMnO2材料高倍率充放电性能较差,目前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锰酸锂 层状 高温固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