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动力,并在临床应用中验证其功能效果。方法:采用50例尸体上肢,经灌注后进行解剖、测量,观察尺侧和桡侧大体形态、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规律性,并设计临床手术方法,修复8例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后遗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其中使用尺侧3例,桡侧5例。结果:8例平均随访3.6年,前臂总旋转活动度为125°~165°,旋后力为Ⅲ^+—Ⅵ级。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尺侧或桡侧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均能达到良好功能恢复。

  • 标签: 屈腕肌 前臂旋后 解剖学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关节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6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运动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改良手关节矫形器,使用方法为在每天运动训练完成之后穿戴矫形器,时间在四小时到八小时之间,视情况而定,每次佩戴的时间为30min,之后休息15min。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不明显,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关节的活动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提升,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通过佩戴改良手关节矫形器与运动疗法降低患者残疾程度和残疾率,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

  • 标签: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侧扩大桡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侧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性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部分尺侧肌腱的尺动脉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4例手部皮肤缺损同时伴有伸屈肌腱缺损的患者,使用带部分尺侧肌腱的尺动脉上皮支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2.5 cm×6.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2.0~4.0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并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手指功能良好,两点分辨觉为8~14 mm,平均12 mm,感觉恢复至S3。供区无并发症,腕关节有力,对生活无影响。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带部分尺侧肌腱的尺动脉上皮支皮瓣一期同时修复皮肤和肌腱缺损,保留肌腱血供,粘连少,皮瓣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选术式。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复合组织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状旁腺全切除及自体前臂肌肉移植术和前臂腕前筋膜超声引导匀浆注射移植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接受甲状旁腺全切除加自体前臂移植术共1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手术方式为甲状旁腺切除+自体前臂肌肉移植术,观察组为甲状旁腺切除+自体前臂腕前筋膜超声引导匀浆注射移植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至术后3个月内移植物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3个月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及血钙磷乘积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二维超声模拟椭圆弥散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0.41) cm3比(1.91±0.55) cm3, t=6.519, P<0.001]。观察组三维超声实际体积与观察组术后3个月血清iPTH值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47.728+122.337 X,r1=0.892, P<0.05,呈正相关性;观察组二维超声模拟椭圆弥散体积与观察组术后3个月血清iPTH值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2=121.408+81.736X,r2=0.883, P<0.05,呈正相关性。结论与肌肉移植术相比,甲状旁腺前筋膜超声引导匀浆注射移植术后血清iPTH、血钙、血磷、血钙磷乘积恢复水平基本相同,但操作更方便,弥散体积更小。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移植,自体 超声处理
  • 简介:利用背阔移位重建肘功能由Sehottstaedt(1955)和Hovmman(1956)首先提出,背阔力强大,血管神经蒂粗大恒定、易于显露和保护,切15隐蔽,为肘功能重建中首选的肌肉动力来源。

  • 标签: 背阔肌 屈肘功能重建 移位 重建 血管神经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部肌腱断裂患者采取不同修复术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选取82例于我院收治的手部肌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取津下双套圈修复术治疗,参照组采取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肌腱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第一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治疗原发性Eaton Ⅱ、Ⅲ、Ⅳ期第一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从X线片测得的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第一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评分)、握力、捏力。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0±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apandj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握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捏力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Eaton Ⅱ、Ⅲ、Ⅳ期第一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减轻第一掌关节疼痛,并改善拇指功能和力量,防止第一掌骨下沉,术后疗效显著。

  • 标签: 腕掌关节 骨关节炎 桡侧腕屈肌腱 悬吊术 挤压钉
  • 简介:目的探讨长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应用长提供解剖学形态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依长内腱板和神经分布,把长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结论1长可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2长胫侧亚部产生的力大于腓侧亚部。

  • 标签: 长屈肌 肌构筑 肌内神经 肌亚部
  • 简介:在跨栏教学与训练中,大腿后部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据调查发现,60%的跨栏运动员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大腿后部的损伤。损伤后,将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运动者带来终生痛苦。因此,有效地预防大腿后部损伤和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寿命大有裨益。一、大腿后部损伤的原因大腿后部包括股二头、半腱和半膜。除股二头的短头起于股骨外,其余的均共同起于坐骨结节,向下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止于腓骨或胫骨的上端。其主要作用是伸大腿、小腿。当

  • 标签: 跨栏运动员 损伤原因 屈肌 动作技术 股二头肌 运动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痉挛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跖痉挛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运动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加用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痉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生活质量和综合痉挛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评分更佳,但是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结论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痉挛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跖屈肌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我科对20例因正中神经损伤导致拇指丧失对掌、外展功能的病例,行尺侧伸肌腱加掌长肌腱转位重建拇指外展、对掌功能,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尺侧腕伸肌转位 重建 拇指外展 对掌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拇长狭窄性腱鞘炎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阿是穴快针泻法后贴敷纳米穴位敷贴。结果痊愈66%,好转28%,无效6%,总有效率94.0%,三个月内未见复发。结论快针加纳米穴位敷贴治疗拇长狭窄性腱鞘炎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值得在当前倡导的中医适应技术进社区中推广。

  • 标签: 综合治疗 快针 纳米穴位敷贴 腱鞘炎
  • 简介:摘要肱二头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一块肌肉,它的功能完成对于机体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肱二头肘功能得以实现的微观原理分析,通过Ca2+,ATP,粗细肌丝等在肱二头完成肘动作时的活动及功能进行阐述,对肌肉功能得以实现的流程从宏观到微观有个整体把握。

  • 标签: 肌纤维,收缩,Ca2+,能量供应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1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肌腱鞘炎伴米粒体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15例X线片示掌部肿胀,CT示掌部“葫芦”形低密度肿块,MRI示腱鞘滑膜炎,大量米粒体形成,与滑液信号比较,米粒体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呈“铺路石”或“蜂窝”样,3例伴结核性腕关节炎。7例Ⅰ型米粒体为结核性肉芽肿,8例Ⅱ型米粒体为嗜酸性蛋白。“铺路石”或“蜂窝”征是滑膜炎伴米粒体形成的重要影像征象。

  • 标签: 腕关节 磁共振成像 结核性腱鞘炎 米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联合筋复生胶囊治疗中、重度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3月,采用开放式管切开松解术后口服筋复生胶囊治疗中、重度管综合征30例。结果随访时间5个月~1年,平均7个月,本组30例按顾玉东的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6.7%。结论手术结合筋复生胶囊口服治疗中重度管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筋肌复生胶囊 手术 中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