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两年前,西藏美术家代表团曾受邀前往美丽浪漫之都法国巴黎举办"蓝天净土——高原画派展"。记得到达巴黎当晚,我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几乎一夜未眠,脑海里浮起法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该作品描绘的是1830年7月法国大革命时,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景,以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她高擎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

  • 标签: 自由引导人民 浪漫之都 德拉克洛瓦 朝谒 象征法 三色旗
  • 简介:<正>二十世纪初,在法国首都巴黎西郊出现了一个由中国人经营的、以大豆为生产原料的工厂——巴黎豆腐公司。这个工厂规模很小,人数也很有限,但它在当时却引起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舆论界的注意,并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情况究竟如何?本文就试图向读者介绍豆腐公司的历史,剖析其创办者的经营意图,并论述该企业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对留法俭学及勤工俭学的影响。

  • 标签: 巴黎 豆腐公司 留法勤工俭学 华工 作用 大豆
  • 简介:巴黎和会迄今已有80年了,有关这次会议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关于国民党与这次会议关系的文章,却不多见。近日我发现了一份颇有价值的材料,那就是当我国代表团拒签对德和约后,南方代表的顾问陈友仁曾发了一份长电给美国上议院,提请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尽快提出修正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到美国舆论的一致好评。陈友仁(尤金·陈),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21岁就成为特立尼达第一个华人律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被孙中山任命为英文秘书。因此,陈友仁在巴黎和会所做的一切,既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又展示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 标签: 陈友仁 山东问题 巴黎和会 孙中山 中国代表团 对德和约
  • 简介:一位模特在巴黎时装周展示LouisVuitton设计师尼古拉斯·盖斯奇埃尔(NicolasGhesquiere)设计的LV2016/2017秋冬系列女装成衣。盖斯奇埃尔近几季一直致力于展现未来感风格的魅力,他大胆运用未来考古学的概念,在后现代与复古的混搭和精致利落的剪裁中营造出时尚的未来感。

  • 标签: 时装周 巴黎 设计师 尼古拉 考古学 后现代
  • 简介:张德彝(1847—1918),原名德明,字在初。近代职业外交官。1862年考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设的同文馆学习英语。3年后毕业,被奏保为八品官,以同文馆学生资格见习外交官。1866年他与另外两名学生一起随从特派官员斌椿,被派往欧洲游历,以了解“外国情形”、“探其利弊”。

  • 标签: 巴黎公社 中国人 职业外交官 起义 学习英语 同文馆
  • 简介:<正>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虽然,当时法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还没有成熟,巴黎公社的产生是直接出自巴黎无产阶滋自发的革命热情。但巴黎公社决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第一国际影响下的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在巴黎公社的思想准备上与实际斗争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瓦尔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的短暂战斗的一生,体现了整整一代法国无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 标签: 活动家 思想准备 巴黎公社 六十年代 作用 共和国
  • 简介:<正>巴黎公社的第一张宣传画上绘着一位象征着巴黎人民的美丽而英勇的妇女,手拿着红旗举过头顶,上面写着:“巴黎人民的权利。公社。”这正是起来战斗的巴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求当家作主的光辉写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夺民主。”为了实行无产阶级民主,

  • 标签: 巴黎公社 资产阶级民主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民主 劳动人民
  • 简介:法国巴黎历来是许多英美作家心中向往的地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黎接纳了两大拨英美作家。第一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时间内,其中大批美国作家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巴黎,他们认为美国在艺术、种族、政治、性别等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他们深感压迫。

  • 标签: 出版界 英美侨居者 法国巴黎
  • 简介:徜徉在马克思故居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来临的时候,我得到一个机会,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赴欧洲红色旅行团'造访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去年,在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曾经造访了圣彼得堡、莫斯科。今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又能够

  • 标签: 公社社员 巴黎公社 探访马克思
  • 简介:<正>关于法国大革命时代巴黎无套裤汉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他们在革命时代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构成、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尚缺乏应有的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阐述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研究心得,以期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共同探讨。

  • 标签: 无套裤汉 法国大革命 巴黎 史学界 资产阶级 面包
  • 简介:法国许多媒体对中国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活动的报道曾经是引发中法两国一场巨大民间冲突的部分原因。法国媒体认为自己如此报道只不过是在行使新闻言论自由的权利。他们的这种新闻言论自由观,有其自由主义历史传统影响,有“反官方”的现实需要,但也表现出缺乏新闻自律的一面,而且其中夹杂着“求新”与“傲慢”的法兰西特征。

  • 标签: 新闻言论自由 法国传媒 奥运火炬
  • 简介: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首要工具,演讲是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而话语分析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手段。本文在引言中叙述了话语分析发展的历程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然后以奥朗德关于1月7日巴黎枪击案发表的演讲为例,借助话语分析这一工具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整个语篇,展示了语言的铿锵之力。最后谈到目前话语分析的现状与前景,以便寻找更加有效的话语分析途径。

  • 标签: 话语分析 演讲 奥朗德 批评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
  • 简介: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事实,法国奉行法兰西例外的政策应对不断加强的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捍卫法兰西文化的纯洁性,但是又无视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以及其它国家的民族性,积极推行法兰西文化。巴黎骚乱的爆发凸显了这种政策的弊端,促使人们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纯洁性的维护与发展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 标签: 法兰西例外 民族性 全球化
  • 简介: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 标签: 天主教 多明我会 福安教案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城市大发展的新时代。上海法租界自1849年开辟以来,到1914年第三次扩界,即租界初创、成长时代,在其最高管理机构公董局的主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规划活动,使界内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奥斯曼改造为核心的巴黎城市改造对上海法租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上海法租界对巴黎的借鉴为切入点,深入探寻法国因素对租界建设规划各领域、各层面施以影响的具体方面和作用渠道,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可以为上海城市发展回溯提供一种新视角,也为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平添一种新思维。

  • 标签: 上海法租界 公董局 建设规划活动 巴黎城市改造 奥斯曼
  • 简介:当科莱特提到乡间、动物、树林和田野时,评论家们的确有道理去论述作者的情感抒发,尤其是关于《克罗蒂娜在巴黎》和《克罗蒂娜的婚姻》这两部作品。我们在本文中所试图探讨的则是科莱特对植物的描写和她与乡间树林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她对核桃树的迷恋。

  • 标签: 植物世界 核桃树 思乡情 科莱特
  • 简介: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研究冷战史的热潮.对于冷战的政治、军事层面,有关的研究论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与它们同等重要的经济层面则长期为学者们所忽视,缺乏一种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喜的是,崔丕教授的新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以巴统、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全史为索对冷战年代美国的经济遏制政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为国内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标签: 冷战 委员会 开创 遏制政策 层面 新视角
  • 简介:1867年巴黎举办了世界上第四届国际博览会。世博会主办方曾向清政府发出正式邀请,却遭到拒绝。然而中华帝国仍然在本届世博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不仅设有展馆、花园,且有中国人现身。大量资料显示,此届世博会中国馆完全是由法国汉学家德理文(Marquisd'HerveydeSaint—Denys)一手操办的。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将德理文筹办中国馆之始末公之于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德理文中国观的探讨,进一步讨论这位汉学家为何主动请缨要求承办中国馆,以及中国馆又为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

  • 标签: 1867年巴黎世博会 中国馆 德理文 汉学 第二次大沽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