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平行查时采用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本次选择50份献血者的标本进行分析,对其ELISA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和NAT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验后,50份标本中有37份为NAT阳性,占74.00%,ELISA阳性有25份,阳性率为50.00%,NAT和ELISA阳性的有23份,占46.00%,ELISA阴性,NAT阳性的有18份,占36.00%,鉴别出5例HBV-DNA和1例HBV-RNA;ELISA阳性,NAT阴性的有3份,占6.00%。结论平行查血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疾病,而在查中给予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能够相互补充,同时可以显著缩短检测的周期,保障血液的及时供应,为临床提供便利的服务。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免检测 平行筛查血液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酸检测( NAT)与酶免检测( ELISA)应用于血液查中 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基层血站血液检测中采用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平行查方案的价值。方法:选择我血站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接收无偿献血标本 12440例,均使用酶免检测、核酸检测两种方法开展平行查,如果酶免疫检测结果为阴性,则以核酸检测 NAT挖出 HBV-DNA、 HIV-RNA、 HCV-RNA的检测,如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开展分项定量检测以及乙肝血清学补充实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酶免检测查发现 HBsAg、抗 -HCV、抗 -HIV-1/2仅 1种试剂为反应性标本与无反应性标本共计 11328例,而采用核酸 NAT检测发现阳性标本共计 38例,阳性检出率为 0.34%( 38/11328)。采用酶免检测对 HBsAg、抗 -HBa、抗 -HBe, HBeAg、抗 -HBc进行查,最终确定 24例,确认阳性率为 78.95%( 30/38)。进行定量检测 HBV-DNA阳性 15例,阳性率 70.83%( 17/24)。本次研究中未检测出 HIV-RNA、 HCV-RNA阳性患者。结论:在基层血站平行查中采用酶免检测、核酸检测两种方法开展平行查能够相互补充,可有效降低血液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免检测 平行筛查 基层血站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细胞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筛选过程中的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四种不同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病例各20例,分别定义为A、B、C、D四组,另取20例正常人(定义为E组),对五组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验,并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偏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ITP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降低,大多数的白细胞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不足总数的15%;增生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小板数目减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异型淋巴细胞比较常见,且在15%以上。结论血细胞分析在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查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作为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时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液系统疾病 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采血环境和技巧提高新生儿疾病查血片合格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和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新生儿足跟血传统采集方法和改进后采集方法效果对比。结果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共采集1741份,其中17份不合格。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采集2463份,其中2份不合格.改进后的方法采血所需时间短,采集容易,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提高了血片合格率。结论改进后的采血方法具有减轻新生儿疼痛,采集容易,标本合格率高,提高护理质量的成效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采血技巧 血片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查率,提高采血成功率和标本质量,确保查准确率。方法对出生72h的新生儿应用无菌技术采集足跟末梢血,将血吸于干净标准滤纸上,采集3~4个直径>8mm的血斑,把滤纸血卡送至新生儿疾病查中心,通过实验查出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并对健康宣教、采血前的准备、足跟血采集技巧、护理注意事项、制度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论认真进行采血前准备,正确进行血标本采集,严格做好各项细节化管理,才能确保疾病查质量,减轻新生儿的痛苦。

  • 标签: 新生儿 足跟血 采血 疾病筛查
  • 简介:摘要新生儿疾病查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是一种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母婴保健技术。在新生儿期对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中,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其激素、生化等指标却比较明显。若此时能及早得到诊断及治疗,可避免新生儿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害,更能避免体格生长、智能发育落后,甚至死亡。此项筛选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实际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疾病筛查 采血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唐氏查的血清学结果探究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是否提高唐氏综合征发病的风险。方法 通过选择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于本院开展产前查的孕妇进行研究,依据妊娠的方式来分成辅助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孕妇)和正常组(自然妊娠孕妇),辅助组有60名早期和75名中期的查孕妇,正常组有180名早期和225名中期的查孕妇。然后检测甲胎蛋白、β-HCG、PAPPA等指标的MOM值。结果 早期查的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β-HCG、PAPPA、唐氏高、中、低风险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辅助组孕妇甲胎蛋白高于正常组孕妇,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唐氏高、中、低风险对比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中对孕妇开展产前查能够在预防和降低唐氏综合征的发病机非常的重要,而运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孕妇不会提高发生唐氏综合征的机率。

  • 标签: 唐氏筛查 唐氏综合征 辅助生殖技术 血清 出生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查率及提高标本质量。方法选择新生儿出生3天并充分哺乳后进行足跟采血,将血滴于标准滤纸上,采集3个直径>5mm的血斑,把滤纸干血片送到新生儿疾病查中心,通过实验室查出危害严重的先生性代谢性疾病。结果2008年-2010年共采集血标本4808例,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99%。结论正确的采集血标本,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查质量的保证;只有强宣传,才能提高新生儿遗传病查率。

  • 标签: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 血标本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查率及提高标本质量。方法选择新生儿出生3天并充分哺乳后进行足跟采血,将血滴于标准滤纸上,采集3个直径>5mm的血斑,把滤纸干血片送到新生儿疾病查中心,通过实验室查出危害严重的先生性代谢性疾病。结果2008年-2010年共采集血标本4808例,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99%。结论正确的采集血标本,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查质量的保证;只有强宣传,才能提高新生儿遗传病查率。

  • 标签: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 血标本采集
  • 简介:摘要新生儿疾病查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是一种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母婴保健技术。在新生儿期对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中,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其激素、生化等指标却比较明显。若此时能及早得到诊断及治疗,可避免新生儿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害,更能避免体格生长、智能发育落后,甚至死亡。此项查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实际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疾病筛查 采血 质量
  • 简介: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查血小板抗体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对78例需要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患者作流式细胞查术检测,同时采用经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PLUS试剂盒)做对照,比较2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的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为35.90%(28/78),PAKPLUS的检出率为25.65%(20/78),2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AIPA技术鉴定,流式细胞术查血小板抗体为阳性的患者中,有10例含抗HLA抗体,有1例含抗HPA-5b抗体,有9例为自身抗体。结论:成功建立了流式细胞术查血小板抗体并应用于临床检测;该技术拥有快速、易于操作的特点,且能实现程序化、标准化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筛查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产妇糖尿病查血糖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研究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集的8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将接受糖尿病查后血糖指标正常的40例孕产妇、血糖指标异常的40例孕产妇分别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研究组中空腹血糖异常、服糖1~2后血糖异常的20例孕产妇及空腹血糖异常、服糖后正常的20例孕产妇分别设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甲组和乙组之间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甲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孕产妇糖尿病查血糖指标异常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应基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风险,给予积极干预

  • 标签: 孕产妇 糖尿病筛查 血糖指标异常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市新生儿疾病查血片的质量,严格新生儿疾病查工作的管理。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某月我院新生儿疾病查中心收到的我市所辖5个县(市、区)142家医疗机构出生的新生儿足跟血标本进行质量分析。结果标本合格率为98.24%,不合格标本原因表现为血斑直径小于8mm、血片两面渗透不全、重复采血、血滴凝固致血片洗脱不全、采血时间小于72h等。结论要继续加强标本采集质量的培训,提高标本的合格率,确保查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新生儿疾病查血片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娩出的足月新生儿40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试验组200例。对照组在进行血片采集时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观察两组血片采集情况。结果实施后,试验组采血1次成功率及血片采集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足跟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查血片采集质量,减少患儿痛苦。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PDCA循环管理模式 血片采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血液检查方式对血液系统疾病查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8月所收治的8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40例。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检查后,对比两组检出率与检出正确率。结果 检查后,观察组患者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传染性单细胞增多、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检出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正确率更高(P<0.05)。结论 在血液系统疾病查,无论是血涂片分析还是血细胞分析仪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相对于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分析的诊断结果更加显著,能更好的为医师提供更加准确结果,从而使患者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继而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血液分析 血常规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术前/输血前患者开展血源性传播疾病查方法比较的多中心研究,以探索更优的临床血源性传播疾病查方案。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10家医院拟进行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检测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RNA,并同时与参与医院现行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统计分析核酸检测和免疫血清学这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10家医院共收集到有效样本8 655例。在HC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BV和HIV的检测中,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HIV RNA检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38、4例)均多于相应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别为216、2例)。HBV、HCV和HIV的免疫血清学均存在漏检情况,其中,HBsAg阴性、HBV DNA阳性28例,HCV抗体阴性、HCV RNA阳性 2例,HIV抗原/抗体阴性、HIV RNA阳性2例。在2种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的66份样本中,年龄>45岁、肿瘤、外科、男性患者分别占83.3%(55/66)、68.2%(45/66)、63.6%(42/66)和62.1%(41/66)。结论核酸检测相对于免疫血清学检测,能及时检出HBV、HCV、HIV感染者,减少漏检。45岁以上、肿瘤患者等进行术前/输血前免疫血清学查的同时,用HBV、HCV、HIV核酸检测查可降低传播风险。

  • 标签: 传染病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核酸扩增技术 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PDCA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疾病查血片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4月在我院进行疾病查的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DCA护理,对比两组血片采集成功率。结果:观察组1次采集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采血时间(<45s)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滤片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护理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疾病查血片采集成功率,降低了采集时间,提高了采集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PDCA护理干预 新生儿 疾病筛查 血片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