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班禅柳升祺记得第十辈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生前讲过这样的话:历辈班禅从来是爱国的。这使我回忆到一件往事,虽事隔多年,而记忆犹新。这是1925年我在杭州一个旧制中学读书时,一天意外见到了第辈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的一段经过。确切日期想不起了,但...

  • 标签: 德尼 额尔 想不起 柳升 讲经 我在
  • 简介:班禅研究是近代西藏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班禅的学术专著较少,缺乏一本系统、翔实、深入的专题研究班禅的学术著作;而相关论文数量较多,但多数聚焦班禅的某一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凸显了当前班禅研究的片断性和分散性。我们认为以“整体和联系”的视角,立足班禅的“双重性”特征,以班禅的一生为主线,来深入、具体、细致地研究和透视近代西藏地方历史和近代汉藏政治、文化关系以及近代中外关系是未来班禅研究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九世班禅 研究 综述
  • 简介:达赖喇嘛是清中央政府颁定金瓶掣签制度之后,首位需要通过这一程序认定的达赖喇嘛,但是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及驻藏大臣的申请,嘉庆皇帝最后同意免于掣签。他在被认定后于十一岁便不幸圆寂,其一生极为短暂,没有如他前世诸辈有较大的作为。但正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内国外局势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政府开始走向衰落,无论在内地还是西藏,其统治力均不如前代。

  • 标签: 九世达赖喇嘛 生平 时代
  • 简介:之乱”时期是有商一代由二里冈时期向殷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都城和统治中心区、地方中心聚落和实际控制区域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下的是商文化在扩张方向和扩张方式上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虽四面出击但重北方和东方,以战争和结盟两种方式扩大商文化的影响范围,而正是这些变化为其后的殷墟晚商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九世之乱 商文化 中商时期 早商文化
  • 简介:班禅曲吉尼玛是藏族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主要主持后藏政教事务。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的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当时班禅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影响下,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经过别有用心者长年的挑唆和离间,加之不少政见上的龃龉,班禅和十三世达赖喇嘛之间积怨日深,后来不得已而出走内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内地活动生涯。在内地期间,班禅传教兴说法、倡导民族团结、翊赞统一、高举抗日大旗。在增进汉藏文化交流、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根据晚晴、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罗列出大师从1883年到1925年期间的重要活动和历史事迹,以期梳理出大师传奇而不凡的一生。

  • 标签: 九世班禅 曲吉尼玛 年谱
  • 简介:<正>班禅额尔德尼自1923年逃离西藏后,在祖国内地居住了14年之久。班禅大师最大的心愿是返回札什伦布寺。1935年6月,国民政府发布密令,决定班禅返藏,并特派专使和卫队护送。但由于英国政府的阻挠和无理干涉,班禅大师返藏受阻,忧郁而终。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班禅返回西藏呢?反对班禅返藏潜藏着什么样的动机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 标签: 班禅喇嘛 西藏政策 九世班禅 英国外交部 南京国民政府 英国政府
  • 简介:1926~1931年间,班禅曲吉尼玛主要在北京、辽宁、内蒙、江苏一带活动。面对内战不断的纷乱时局,他一方面通电全国,呼吁和平,消弭战祸;一方面奔走边圉,讲经传法,抚慰民众。本文主要根据晚晴、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罗列出大师从1926年到1931年间的重要活动,以期梳理出大师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事迹和历史贡献。

  • 标签: 九世班禅 曲吉尼玛 年谱
  • 简介:1937年12月1日,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玉树圆寂。此后,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与认定.历时12年之久。其间,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之间纠葛叠起,斗争不断。国民政府遵循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始终关注班禅灵童转世和坐床事宜,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批准官保慈丹继位为十班禅额尔德尼。追寻这一段历史的轨迹.我们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标签: 九世班禅 国民政府 斗争 西藏 转世 宗教仪轨
  • 简介:学者在研究班禅返藏时多采纳档案材料,大都忽略了传媒中的各类资料。班禅返藏作为国际热点问题《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日报,《东方杂志》《蒙藏月报》《蒙藏旬刊》《康藏前锋》《开发西北》《边事研究》《海潮音》等期刊都及时跟踪报道,报道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宗教人士对班禅返藏的策略和态度,并介绍了达赖与班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中国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斗争。通过这些报刊我们可以了解班禅准备返藏的复杂过程,及其返藏失败的原因,把握当时的舆论导向和达赖班禅两个系统利用报刊进行斗争的情况。

  • 标签: 报刊 九世班禅 返藏 治国方略
  • 简介:自四班禅与四达赖后,历代班禅与达赖互为师徒。这一安排,巩固了格鲁派寺院的统治。但在班禅与十三世达赖时期,两大世系逐渐不睦。1923年班禅被迫出走内地,1932年双方在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相互攻讦,最终反目。本文重点探讨1897-1933年间两大活佛矛盾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及变化原因。

  • 标签: 九世班禅 十三世达赖 失和 矛盾发展
  • 简介:民国初期,军阀割据,中央与西南地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中央与西藏地方处于联系不紧密的状态。1923年11月,西藏内部的班禅因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矛盾日益尖锐,被迫出走内地。身处内地的班禅,为了方便与中央政府进行沟通,建立班禅堪布会议厅机构。班禅堪布会议厅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为班禅在内地的爱国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班禅建立班禅堪布会议厅的缘由,着重论述内地的班禅堪布会议厅如何辅助班禅进行爱国活动,以及后来班禅堪布会议厅护送班禅遗体回藏过程,展示班禅堪布会议厅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积极作用和成就。

  • 标签: 九世班禅 班禅堪布会议厅 内地 爱国活动
  • 简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文化水平落后,基督教会及修道院不仅肩负起教化蛮族的重任,还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典籍。为了传播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派了两支修士队伍,一支远赴大不列颠岛,一支前往西欧大陆进行传教。八纪时,英格兰本笃会教徒包尼法修斯面对大陆基督教会的腐化和不完善,试图改革法兰克教会,并得到了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其子查理曼在位时,为了提高教士们的知识水平,开办宫廷学校,恢复了"七艺",统一了《圣经》文本及拉丁文,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为之后的两次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加洛林 文艺复兴 修道院 查理曼
  • 简介:<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之《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两书,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前者所辑档案423千字,其主要内容:班禅大师在各地进行讲经说法、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参与国家大事、主持办理返藏事宜,以及因返藏受阻,隐忧疾发,在青海玉树圆寂后,灵榇自玉树启运护送回藏等等。后者共辑录档案526千字,分别按达赖、班禅各自在民国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确切的证据,说明当时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不正常的根源,完全由英国政府策划所致。

  • 标签: 九世班禅 中国藏学 时轮金刚法会 民国时期 西藏 青海
  • 简介:同是一个产品。共在一个市场销售,有创新者胜。如果一个企业落入传统思路而不能自拔,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一个企业能抓住自身特色。并能推陈出新,那就能使大众化商品变成赋有人性化魅力的品牌,还需要一个完美、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本文的案例具有很大的典型性,谨以此给广大从业者们借鉴!

  • 标签: 营销策划 市场销售 产品品牌 消费者
  • 简介:1935年,国民政府设法利用班禅回藏改善西藏地方和中央政治关系,并成立了以专使诚允为首的行署和仪仗队以达到护送班禅回藏的目的。但班禅最终未能回藏,圆寂玉树,除去国民政府前期准备的仓促和对藏策略的欠妥等因素外,专使行署内部矛盾重重也是班禅回藏的阻力之一。

  • 标签: 诚允 行署 班禅回藏 国民政府
  • 简介:丹玛札(IDanmabrag)地方在藏族历史上一直是很著名的,因为公元641年,唐廷公主文成嫁藏王松赞干布前往逻些之时曾拜谒此地.据说公主在丹玛札建造佛像并刻有愿文铭文.自十一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讨论到这个事件,并认定佛像为“弥勒像”(Maitreya),只有一位认为此像是大日如来(Vairocana);佛像的高度也有不同的说珐,或七尺,十一尺或八尺.的确,后一种弥勒造像尺度的依据是梵文和巴利文(Pali)文献,这些造像学文献引导佛徒从阿富汗

  • 标签: 西藏 佛像 佛教造像 前引书 博物馆藏品 摩崖石刻
  • 简介:贞观时期,唐政府在党项之地广设羁縻州,党项拓跋部归附唐朝,双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吐蕃的崛起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最早到高宗乾封年间,吐蕃不断向东侵蚀党项的居住地,党项各部不堪吐蕃的压迫,向唐王朝请求内徙.本文以“安史之乱”为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党项迁出地和迁入地,将党项的内迁过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进行论述.党项迁入之初,唐政府仍然对其羁縻统之,而随着帝国自身军事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内迁党项控制的需要,唐朝统治者对党项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调整:将以羁縻州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制度转换成了节度使领导下的押蕃使制度.唐政府是如何以押蕃使为核心实现这一制度性的转换,也是本文试图揭示的重点.

  • 标签: 党项 内迁 押蕃使 节度使 从行政到军事
  • 简介:时间已是二千年新世纪初,耶路撒冷。再过一个月,罗宾就将八十岁了。一年之前,他的夫人莎拉与他永远告别了。在他们最后相伴的那几天,莎拉对他说了两件事,算是她的遗嘱。

  • 标签: 庇护 耶路撒冷 遗嘱
  • 简介:1937年12月至1949年10月,在民族多难、国家危亡的背景下,班禅圆寂后的致祭、部属安置、法体返藏、灵童寻访和十班禅坐床不仅是西藏地方和国民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西藏地方因班禅方面与达赖系统、噶厦的分歧、斗争而出现复杂的情况,相关事务涉及青海、西康等邻近省份及其地方势力,而且英帝国主义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干预。在这一背景下,国民政府在班禅圆寂后把致祭、转世等事务置于治理西藏、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方略"之中,有关政策、措施与当时中央政府有关治藏、安边的其他政策、措施相互协调,努力稳定西南边疆局势、维护国家统一。而且,国民政府在班禅圆寂后把褒扬、奖励与法制约束结合起来,对于爱国的班禅系统给予明确支持、有力保护,又不放松管理,从而有效地激励了西藏地方的爱国力量。在处置班禅灵童寻访、十班禅坐床时,国民政府坚持把宗教仪轨与历史定制结合起来,坚决维护中央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变化中有力地维护了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权威。

  • 标签: 九世班禅圆寂 致祭 坐床 国民政府 治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