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R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前列腺图像质量,以选择最优化的前列腺MR弥散成像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10月前列腺MRI检查的60例患者,均行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根据Likert评分分别对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图像的清晰度、图像失真和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另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术人员分别手动勾画60例患者的前列腺轮廓,并计算出该区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图像清晰度、失真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OOMit DWI序列的清晰度最好,失真最小,伪影最少。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SNR (b=50)、SNR (b=1400)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序列的CNR (b=5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OOMit DWI序列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作为前列腺MRI弥散成像的首选序列

  • 标签: 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序列 失真 信噪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T2加权成像(T2WI)诊断外周带前列腺癌(P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靶点穿刺、临床病理学确诊并于穿刺前后1个月内行前列腺MRI检查的PCa患者41例,年龄49~89岁,中位年龄69岁。所有患者均行3.0T超高b值(分别为2000、3000 s/mm2)的D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MRI成像。以前列腺靶点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T2WI、DWI(b=2000 s/mm2)、DWI(b=3000 s/mm2)、T2WI+DWI(b=2000 s/mm2)、T2WI+DWI(b=3000 s/mm2)对PC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各方法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结果41例患者中,PCa患者26例(通过临床结合穿刺点位置确诊为外周带PCa),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5例。T2WI、DWI(b=2000 s/mm2)、DWI(b=3000 s/mm2)、T2WI+DWI(b=2000 s/mm2)、T2WI+DWI(b=3000 s/mm2)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0.962(25/26)、0.962(25/26)、0.962(25/26)、0.923(24/26)、0.923(24/26),特异度分别为0.400(6/15)、0.667(10/15)、0.876(13/15)、0.800(12/15)、1.000(15/15),准确率分别为0.756(31/41)、0.854(35/41)、0.926(38/41)、0.878(36/41)、0.951(39/4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814、0.914、0.872、0.972(P=0.056、0.001、<0.001、<0.001、<0.001)。结论T2WI+DWI(b=3000 s/mm2)序列图像诊断PCa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诊断前列腺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技术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MS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4~70岁,平均年龄35.95岁。使用MRI进行T1加权、T2加权、FI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4种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同时使用软件进行DWI的弥散系数(ADC)及影像分析。结果①FLAIR序列共检出病灶877个,而T1WI、T2WI和DWI分别检出病灶651、776和537个,分别为FLAIR序列检出病灶数的74%、88%和61%。各成像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②MS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区,占总病灶数的96.1%。其中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的病灶数与半卵圆中心区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脑干、小脑和胼胝体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T1WI信号多为低信号、略低信号和等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高信号,DWI在急性期病灶显示为略高信号影,在慢性期可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④MS急性期病灶平均ADC与急性脑梗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和慢性期平均ADC高于脑缺血的ADC(P〈0.001),但低于脑肿瘤的ADC(P〈0.05)。结论对MS病灶的阳性检出率,FLAIR序列优于其余3个序列;DWI可以较好地区分MS病灶分期,同时应用DWI、ADC检查对判别病灶的性质、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是诊断MS等脱髓鞘疾病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弥散加权成像 多发性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16名肝脏正常的案例及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39例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多B值)进行信号对照及后处理得到ADC值。结果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弥散加权成像DWI大部分呈高信号,但意义不一,ADC值变化很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但一定要结合平扫+动态增强扫描。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摘要 :目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唯一无创性方法。随着 MRI设备性能的提高 ,尤其是 EPI成像序列的开发 , DWI不再仅仅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现已逐渐实施于体部。 DWI在疾病的诊断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肾脏对缺氧十分敏感及肾小管特殊的结构 , 以及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等功能的特殊性 , 引起了许多学者运用 DWI技术进行剖析肾脏 , 本文旨在对正常肾脏应用 DWI序列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不同海拔高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肿瘤患者55例,均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55例肿瘤患者WB-DWI共检出35处原发灶,7例原发恶性肿瘤无任何转移灶,5例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全身弥漫骨髓浸润外,余43例发生109处转移。所有检出的恶性病灶WB-DWI图上呈高信号、类PET图呈低信号、ADC值降低,降低幅度>50%。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保证良好的检出率,亦能充分表现病灶组织的转移状况。

  • 标签: 恶性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189例,均行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常规MRI诊断脑梗死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和不同序列检出情况,并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189例疑似脑梗死患者经DSA检查结果证实脑梗死162例,其他高血压性脑病27例;DWI诊断出脑梗死161例,非脑梗死28例;常规MRI诊断出脑梗死156例,非脑梗死33例。DWI诊断的灵敏度为98.77%(160/162),准确度为98.41%(186/189),高于常规MRI诊断的93.21%(151/162)、91.53%(173/189),P<0.05;DWI检查的漏诊率(1.23%,2/162)低于常规超声检查(6.79%,11/162),P<0.05。DWI诊断方法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检出率分别为93.21%(151/162)、89.51%(145/162)、95.06%(154/162),高于常规MRI的62.96%(102/162)、56.79%(92/162)、67.28%(109/162),P<0.05。不同b值下患侧ADC值均低于健侧(P均<0.05),不同b值下超急性期ADC参数均低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P均<0.05)。结论DWI诊断脑梗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不同序列检出率高,且患侧和疾病发病早期ADC值显著降低,DWI技术能为临床诊断脑梗死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南部地区,来源于鼻咽被覆上皮,其中占大多数的低分化癌对放疗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是磁共振功能成像中的一种,表观弥散系数(ADC)作为其中的一项准确的定量指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综述纳入国内外多篇文献,旨在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ADC值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ADC 鼻咽癌 诊断
  • 简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DWI除了可以直接观察组织信号改变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弥散差值的计算,有利于对病变进行量化分析…。笔者在临床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对由于尿路结石引起梗阻早期的患者的肾脏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 标签: MR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肾脏 早期 梗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诊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视为调查对象,结合患者住院顺序划入常规组与实验组(n=37)。常规组实施常规MR检查,实验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0.64%,实验组为97.22%,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发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于 2016年 5月~ 2016年 12月收治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磁共振成像 MRI与 DWI检查。结果: 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患者均于6h内发病,行DWI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无漏诊患者。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7例怀疑为脑梗塞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MRI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不同的成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脑梗塞患者,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有局灶性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均符合。其中有2例患者在FSET2WI上没有显示异常的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出现异常的高信号,2例患者均为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的检查,在发病后的11小时检查的2例患者在T2WI呈现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出现异常信号;有8例患者在发病后的12-24小时检查,在FSET2W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均有异常高信号;在24-48小时检查中,有2例患者在FSET2WI上显示为多发脑死灶,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为一个异常的信号,经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脑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塞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体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塞 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