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快乐男生"引领"伪娘"风,其中"伪娘"刘著的出现在全国引其轩然大波,人们对于这个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与女生毫无二至的男生的性别取向热议不已。有人说他是"伪娘",有人说他是变态。本文依据巴特勒的性别观对"刘著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性别身份是建构的,具有不稳定性,是可流动变化的和多元的。

  • 标签: 伪娘 性别身份 性别消解
  • 简介: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 标签: 《印度之行》 性别 民族 种族 政治
  • 简介:是20世纪末西方具先锋性的性别解放文本.小说塑造了新型的叛逆者、性别边缘人跨性别者形象,展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全自由,拒绝一切规定性,包括性别的规定.但由之引发的却是恐惧、惶惑与自我的失落.小说沿袭的是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模式.跨性别者具有革命性,但它在人性的提升、完善,人类的生存、繁衍等方面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 标签: 费雷思 | 性别解放 跨性别者形象
  • 简介:艾米莉·狄金森可谓是继希腊女诗人萨福之后盛开在世界诗坛上的又一朵奇葩。她在同19世纪男权中心文化的抗争中,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深感焦虑,而又不甘向权威示弱、屈服。而她在宗教和爱情等方面表现出的矛盾性无疑归咎于她在诗歌中所隐含的火山般的性别意识:性别焦虑/身份颠覆。然而,诗人并未因为性别焦虑与恐惧而停滞不前,而是在竭力超越传统并颠覆二元对立的传统性别角色。鉴于此,该论文拟从性别意识入手细读狄金森诗歌,并以此来揭示诗人如何通过颠覆既定的男女性别角色来唤醒女性共同反抗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此外,诗人还试图创造一种承载性别意识且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女性诗歌语言来质疑和挑战男性经典文学传统,并以此为女性创作开创新的天地。

  • 标签: 狄金森 性别意识 男权中心文化 颠覆 女性诗学
  • 简介:摘 要:近年来,两性相关的话题在互联网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多讨论。社会趋势中,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已经逐渐被人们摒弃,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影视剧也体现了这一思潮。众声喧哗之中,热度本身常常模糊了讨论的价值。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影视剧中的社会性别符号解读,对社会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性别社会学 影视剧 性别符号 两性关系
  • 简介:摘要:珍妮特·温特森作为现代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给樱桃以性别》中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采用福柯的"空间权力"理论,分析了该部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从身体空间和灵魂空间层面打破了"空间权力"的规训。通过对小说的解读探索女性在自我意识层面突围的道路,促进女性的灵魂觉醒。

  • 标签:
  • 简介:在我们所考察的《美人关》节目中,指出电视男人秀在文化意义上完全可以被解读为通过媒介仪式而实现的一次性别狂欢,是通过媒介仪式实现的一次女性狂欢

  • 标签: 仪式性别 性别狂欢 文化解读
  • 简介:在我们所考察的《美人关》节目中,指出电视男人秀在文化意义上完全可以被解读为通过媒介仪式而实现的一次性别狂欢,是通过媒介仪式实现的一次女性狂欢

  • 标签: 仪式性别 性别狂欢 文化解读
  • 简介: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到灯塔去》从父亲、母亲的角度,对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男性权威与母亲角色的家庭天使的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到对单纯的男性性别与女性性别的抽象思考,甚至从女画家莉丽与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女性关系,折射出伍尔夫本人的同性性爱的经历及认同。从读者反应都以拉姆齐夫人为中心,颠覆了伍尔夫实际以父亲为中心的写作,弥散性的女性感知方式与男性的逻辑感知的对立,而在走向审美化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时期,女性原则愈来愈取代男性原则。

  • 标签: 《到灯塔去》 父亲母亲 社会性别 女性原则 男性原则
  • 简介:作者的性别不一定等同于作者写作时所采取的性别视点,而所谓女性视点则应该取决于是否强调了女性的自我与主体性,女性形象是否被放在"主体和看的位置"上,她是否是欲望和行动的主体.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女性的能动性,女性的情感、意志、能力、创造性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 标签: 女性文学 主体性 性别视点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社会性别理论看乔伊斯作品《尤利西斯》中女性角色莫莉,对其进行解读。该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反传统、反社会精神。

  • 标签: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 双性同体
  • 简介:叶小纨及其作品《鸳鸯梦》的出现与传世,填补了中国戏剧史上女性书写创作戏曲的空白。为了进一步解读《鸳鸯梦》,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调查整理,结合文本内容以求更深入地对《鸳鸯梦》中以"鸳鸯"为题眼的创作意图进行合理的分析,指出剧中表层借"鸳鸯"表达的兄弟情谊,深层则抒发了叶小纨对逝去姐妹强烈追思和哀痛。同时依托前人关于女性戏曲中性别置换的研究,将叶小纨的生平经历与作品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以此探究叶小纨在"鸳鸯"意象下体现的性别置换,指出作品中人物内外核身份形象的置换、外化的兄弟情谊与内化的姐妹情谊的转换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性别置换。

  • 标签: 《鸳鸯梦》 叶小纨 意象 性别置换
  • 简介:手绘海报呈现的视觉讯息与我国当代女性题材电影相互指涉,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了从无性别化到再性别化的性别建制过程。首先,泛文本的修辞手段体现出从"十七年"到新时期的性别秩序与话语体系;其次,手绘海报中身体和意识的视觉符码具有"显义""钝义"的表征功能,意指无性别化的规训与女性性别主体的确立;最后,从"空间性"特征切入,手绘海报中人物主体、背景与陪体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揭示出规制化的性别集体到差异化的女性个体的流变。

  • 标签: 女性题材电影 手绘海报 无性别化 再性别化
  • 简介: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基础上,提出了“酷儿理论”及“性别操演理论”,开启了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型的进程。在其“表演与性别建构:关于现象学和女性主义理论”一文中,巴特勒以女性主义与现象学等理论为基础,讨论性别是如何通过操演行为进行构建的。文章将以此文为例,深刻剖析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本质,从而使读者对“性”、“性别”、“女人”、“身体”等问题有了重新的思考和新的理解。

  • 标签: 酷儿 性别表演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同性恋 异性恋
  • 简介:对性取向、女性的自由与权利、男性的性别困境与焦虑以及两性之间关系的探讨是拜厄特小说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分。在关注每个个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性别问题的同时,拜厄特实现了对英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忠实记载。

  • 标签: 拜厄特 性别 历史 女权主义
  • 简介:《梅丽迪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讲述黑人女孩梅丽迪安的成长.反映出美国黑人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对自然的刻画是小说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自然同种族、性别问题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借自然的破坏来隐喻美国黑人族裔与本民族历史的断裂、揭露年轻一代黑人的生存困境.还强调自然在黑人女性自我实现和黑人文化延续过程申的重要作用,因此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生态内涵。《梅丽迪安》可视为研究沃克生态观的溯源之作,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沃克的生态世界观:同时.其少数族裔身份的加入也必然对当代生态批评研究向多元化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梅丽迪安 种族 自然 自我实现
  • 简介: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为运动主体的女性并没有掌握运动领导权,她们的话语和身体始终在民族大义、家国兴盛的宏大叙事宰制下奄奄一息。而要寻找女性身体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得以安放的合适位置,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坎途要走。

  • 标签: 民族国家 抗战叙事 女性身体 征召利用
  • 简介: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说到妇女,人们想到的可能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居委会的婆婆妈妈,或者什么计划生育之类。奋斗型的职业妇女首先会忘掉自己的性别,这样可能是更容易适应的心理状态。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不光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套女作家作品的系统丛书,其他由男性作家或批评家主编的诸如“锋头正健才女丛书”、《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亦分别面世。与此同时,“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名词开始被较多的提及了,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 标签: 女权主义 性别 女性主义批评 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 简介:爱情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发展对人物爱情类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贾平凹早期创作在"文以载道"的理论影响下为社会代言,表现的是符合男权需求的纯真爱情,后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转向为表现呼应男性需求的欲望爱情。深入的文化探索使作家诊断出爱情的"病相",其实质是为了爱彻底的奉献,以致失去自我并无视他人的自我。贾平凹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怪胎意象隐喻着其文化探索的尴尬结果。

  • 标签: 贾平凹 爱情反思 “病相”爱情 怪胎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