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上皮上皮双相分化肿瘤,形态学变化多样。本文报道2例M-AME,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乳腺腺上皮和肌上皮同时出现肿瘤性增生并形成界限明显的肿块,即为乳腺腺肌上皮瘤(breastadenomyoepithelioma,AME)。AME是非常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肿瘤,在犬乳腺和人唾液腺中较为常见,且大部分为良性,由Hamperl等于1970年首次报道。

  • 标签: 乳腺肿瘤 恶性腺肌上皮瘤 病理学
  • 简介:乳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adenomyoepithelioma,MAME)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乳腺 腺肌上皮瘤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乳腺腺肌上皮瘤(AME)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患者左乳外下象限质硬、活动度差肿块。用细针吸取组织行细胞学、常规HE切片观察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结果:组织学以异型增生梭形细胞为主,少量腺管散在分布。梭形细胞表达P63、S-100、SMA、34βE12和波形蛋白(vimentin),30%细胞表达ki67,不表达平滑肌特异性蛋白(MSA);腺上皮细胞ER阳性表达、PR呈阴性;梭形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共同表达CKpan、CK8和CK5。本例诊断为AME。结论:恶性AME较罕见,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恶性成分以肌上皮为主。

  • 标签: 乳腺肿瘤 腺肌上皮瘤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乳腺腺肌上皮瘤是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同时增生形成的肿瘤,是一种发生于乳腺的较特殊的罕见的肿瘤,多为良性,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其病理特点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及良性肿瘤中肌上皮细胞增生不同。在组织学上,Tavassoli将乳腺腺肌上皮瘤分为三型⑴梭形细胞型、⑵管状型、⑶小叶型。

  • 标签: 乳腺腺肌上皮瘤 多为良性 易被忽略 实例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原发性腰椎肌上皮瘤影像表现一例。患者男,59岁,平扫CT示腰4椎体及右侧附件见分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MRI示病灶内呈多发分房囊性信号,边缘清晰,病灶囊性成分不强化,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遂行椎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肌上皮瘤

  • 标签: 肌上皮瘤 副脊索瘤 腰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在临床上十分少见,而恶性AME更为罕见。本院于2011年11月28日收治1例乳腺AME恶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腺肌上皮瘤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右眼突出半年的患者就诊于眼科,行眼眶肿物切除术治疗后,肿物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符合泪腺来源的透明细胞样肌上皮瘤,故临床诊断为右眼泪腺肌上皮瘤。术后随访7个月,眼睑及眼球运动良好,无复发迹象。(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01-70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乳腺腺肌上皮瘤(AME)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1例AM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为41岁女性患者,体检时发现左乳结节,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以弱回声为主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X线表现边界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周围见点状钙化影;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表现等长T1长T2信号结节,DWI表现较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曲线为流出型,后方见明显的供血血管,最终行左乳肿块切除术通过病理证实为AME。结论乳腺AME良性多见,影像学缺乏特征性表现,良恶性鉴别困难,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的关键,术后易复发,需定期随访。

  • 标签: 乳腺腺肌上皮瘤 磁共振成像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myoepithelioma-like tumors of the vulvar region, MELTV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MELTVR,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分叶状,呈灰白、灰黄,部分区灰褐;镜下见致密区及富于黏液变间质的稀疏区,细胞排列成束状、条索状、片状或微囊、网状,局部呈假菊形团样;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核略空泡,有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最多3个/10 HPF。大部分细胞呈波形蛋白、Calponin、上皮细胞膜抗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Ki-67阳性指数35%,INI1缺失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p63、SOX10、ERG、CD34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NR4A3基因分类信号阴性。结论MELTVR是一类伴INI1缺失的肿瘤,具有较宽的形态学谱,临床预后良好,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误诊或过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间叶性肿瘤来自子宫间叶组织,诸如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以及血管等。最常见是平滑肌来源肿瘤。现介绍一例来源血管周细胞的肿瘤。1

  • 标签: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诉咳嗽,咯血、胸闷2个月余,于2009年9月11日入院。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及肿瘤标记均无异常。胸部CT示右肺下叶见一大小约5.0cm×4.8cm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局部外形呈分叶状,增强后见体内部呈均匀强化,CT值约77HU,较同层面肌肉CT值(约55HU)高,肿瘤边缘强化较内部明显;双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未见积液(图1A、1B)。纤维

  • 标签: 上皮样细胞 右肺下叶 肿瘤边缘 均匀强化 分叶状 生化全项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左肺下叶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伴脑转移1例。患者女,49岁,胸部CT表现为左肺下叶背段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内见多发 囊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颅脑MRI表现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并周围明显水肿。病理诊断:左肺下叶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伴脑转移。

  • 标签: 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外口上皮恶性外周神经鞘(MPN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上皮样MPNST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女,58岁。镜下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核较大,多为圆形,有的有明显核仁,核分裂相多;细胞质丰富,嗜酸,部分细胞胞质空亮。细胞呈巢团状和条索状排列,可见梭形细胞包绕或穿行于上皮样细胞巢团之间,两型细胞有移行过度;灶性区域有不典型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免疫标记细胞显示Vimentin(++)、S-100(+++)、CK及EMA(腺样结构和鳞状细胞团+++)、Ki67(+,>25%)、NF(-)、MyoD1(-)、SMA(-)、Actin(-)、Desmin(-)、HMB45(-)、Cga(-)、Syn(-)。结论尿道外口上皮样MPNST尚未见报道。病理诊断依据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主要和肉瘤样癌、恶性黑色素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相鉴别。手术切除是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尿道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多形性低度恶性癌,其病理组织学特点但其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有必要在病理学上将三类疾病加以鉴别,以指导临床治疗。与淋巴、唾液腺混合,腺样囊腺癌在组织学上有相似之处不易区别开。

  • 标签: 多形性低恶性腺癌 误诊要鉴别的疾病 发病部位腭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21岁,未婚。于2011年6月发现左小腿前方有一蚕豆样大小无痛性肿块,未治疗。2011年8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为血肿并炎症,病理不详。同时发现左足趾多发性黑色肿块,初期为血泡样,逐渐硬化结痂,进行性生长,无红肿及疼痛,无破溃。近期肿瘤明显增大。2012年3月外院胸部CT提示两肺多有发转移灶,遂来我院就诊,行腿部、足部MRI检查。查体: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无痛性肿块 肿瘤切除术 边缘浸润 截肢术 肿瘤实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