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开放植治疗严重胫骨感染缺损的效果。方法8例感染胫骨骨折愈合患者,清创,切除失活组织见创面出血,外固定架固定,一期植入自体髂骨条,敞开植创面,高渗盐水纱布换药。结果1例于术后6周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7例于术后8~16周瘢痕自行愈合,8例骨折于术后平均8个月愈合,10个月去除外固定物。结论一期开放植术是治疗感染胫骨骨折愈合和缺损的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植骨 感染 骨折 骨折不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下肢创伤感染缺损、患者85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缺损大者视情况分别一期或二期植。结果伤口一期愈合72例,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再次清创、皮瓣转移修复后愈合。9例发生钉道表浅感染,经伤口换药处置后逐渐好转。85例患者经16个月的随访,均达到骨折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是较好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外固定支架 骨缺损 骨不连
  •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治疗创伤后感染胫骨不连接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外固定器治疗创伤后感染胫骨10例,其中单侧外固定支架5例,Ilizarov外固定支架5例.结果所有胫骨7例得到愈合,愈合时间7~11月,平均8.5月;2例随访已5个月,见有明显痂生长;1例术后感染复发,经过随访11月,未见明显痂生长.结论外固定器具有使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是治疗创伤后感染胫骨不连接的理想方法.

  • 标签: 骨外固定器 胫骨 骨不连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感染是导致骨折愈合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主要关注的是游走型细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而生物膜型细菌是否也是其预后危险因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报道。目的:比较无菌感染(生物膜型细菌)股骨患者在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术前体格检查和血清学检验阴性的股骨患者26例。按照术中细菌学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9例和无菌组17例。所有的患者术中均取深部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术中细菌学培养结果、敏感抗菌药物选用种类和疗程、术后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结果:26例中24例获得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2%,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8±1.4)个月。无菌组1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6±1.4)个月。感染组9例中7例骨折愈合,2例因为感染复发未愈合,骨折愈合率为78%,愈合时间为5~9个月,平均(6.3±1.5)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即使术前体格检查和血清学检验阴性,也应该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术中细菌学培养,以最终判断感染是否存在。术后敏感抗菌药物规律治疗,可以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术后感染复发率。

  • 标签: 骨折 不愈合 骨折愈合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学检测指标结合核素扫描(三相显像)作为低毒性感染术前诊断的可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骨科的265例进行连治疗的患者资料,男151例,女114例;年龄19~64岁,平均39.7岁;连部位主要为胫骨(113例)和股骨(72例)。收集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术前核素扫描结果。以术中病理观察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项血液学检测指标与核素扫描的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Youden指数,以及核素扫描结果结合单项及多项血液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及Youden指数。结果核素扫描与术中病理比较敏感度80.7%,特异度73.3%,AUC 0.770,Youden指数0.540。核素扫描若结合1项血液学检测指标,最大AUC是核素扫描与CRP结合,为0.683,此时敏感性为98.0%,特异度为70.3%,其Youden指数0.848。核素扫描若结合2项血液学检测指标,最大AUC是与WBC、ESR结合,为0.895,此时敏感性为94.3%,特异度为67.3%,Youden指数0.616;三组数据AUC均超过0.880。核素扫描结合3项血液学检测指标后,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79.7%,AUC为0.925,Youden指数为0.762。结论血液学检测指标结合核素扫描可作为低毒性感染诊断的可靠依据。

  • 标签: 感染 骨折,不愈合 C反应蛋白 核素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慢性骨髓炎,20例感染患者,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液循环,严格执行医嘱实施搬移,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能保证搬移术的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3例患者搬移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减慢搬移速度1d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搬移偏移,经调整得到控制;2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给予换药处理得到控制,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愈合恢复良好。结论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患者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骨搬移 外固定架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皮质剥脱术对非感染股骨干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医治非感染股骨干的40例患者,回顾研究,将采用扩髓髓内钉+植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用扩髓髓内钉+皮质剥脱术+碎屑回植术的2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愈合率(100%)高于对照组(75%),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皮质剥脱术对非感染股骨干疗效显著,患者愈合状况均良好,且愈合迅速。

  • 标签: 骨皮质剥脱术 非感染性股骨干骨不连 临床疗效 愈合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水泥,植重建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缺损愈合评分标准评价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缺损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器 骨髓炎 膜诱导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菌素水泥外衣钢板、一期植治疗感染的疗效。方法对56例感染连进行彻底清创后进行抗菌素水泥外衣钢板固定并一期植治疗。结果5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49例骨折愈合良好,4例术后皮肤坏死,部分内固定外露,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感染复发3例,优良率87.5%。结论进行彻底清创后,采用抗菌素水泥外衣钢板内固定并一期植,能减少手术次数和感染复发率,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感染性骨不连/治疗 抗菌素骨水泥/一期植骨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出现非感染骨折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277例,其中愈合者27例,分析骨折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治疗方法仍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但须用更长钢板,骨折端去皮质化处理,局部自体松质的方法,随防再次手术的效果。结果,股骨骨折愈合的原因与原始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密切相关。一旦确定为骨折愈合及延迟愈合,即可行骨折端清理,去皮质化处理,自体松质,更换较长锁定加压钢板,严格按锁定加压钢板使用法则,规范固定,可促进愈合。结论,钢定加压钢板在治疗非感染股骨骨折术后愈合的使用中,只要严格遵守使用法则,规范固定,并结合骨折局部的适当处理,也是能取到满意结果的。

  • 标签: 股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非感染性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联合植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术后非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股骨干骨折术后非感染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7例,年龄18~63岁,骨折后采用钢板固定者21例,髓内钉固定者14例。髓内钉固定者,取出原内固定,钢板内固定者,根据具体情况行取出或保留原内固定,采用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5~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00 ml,其中保留原钢板者3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无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再骨折等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HSS膝关节评分[(86.77±8.41)分]、优良率(91.43%)优于术前[(51.26±10.79)分、5.71%]。结论双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术后非感染,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植骨 锁定加压钢板,双钢板 非感染性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中行改良Ⅰ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此次抽选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医治的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20例),均经改良Ⅰ期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随访,患者的骨折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复发情况发生,也无接骨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发生,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在12~28w之间。20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15例患者为优,占75.0%;4例患者为良,占20.0%;1例患者为差,占5.0%。结论在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患者中,改良Ⅰ期手术治疗的效果确切,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比较满意,患者骨折的愈合率高。

  • 标签: 股骨近端骨折 髓内钉术 感染性骨不连 改良Ⅰ期手术 方法 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搬运和抗生素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老年患者7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搬运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对位对线情况、愈合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骨折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5±17)vs(146±12)min],AKS膝关节功能评分[(165.7±15.2)vs(123.7±18.1)]和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88.6±3.6)vs(77.6±5.4)]提高,愈合指数[(42.0±2.0)vs(43.3±3.0)d/cm]降低,临床有效率高[61.1%(22/36)vs47.2%(17/36)],感染发生率低[5.6%(2/36)vs25.0%(9/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搬运技术能够促进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老年患者的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感染性骨不连 骨搬运技术
  • 简介:摘要治疗的严重晚期并发症,凡骨折后6个月骨折两端未达到连接为,骨折后一旦发生将对患肢的功能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术后仍不愈合对患者的身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类病例原因很多,其治疗的要求很缜密。

  • 标签: 骨不连 骨不愈合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针对近年来连治疗的现状进行概述,机械固定结合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物理治疗、注射治疗丰富了治疗手段,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 标签: 骨不连 治疗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光大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48-01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通常骨折具有比较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对骨折进行适当的治疗后,能够保证大多数骨折得到较好的愈合。但是一些骨折情况却难以愈合,骨折的愈合速度比较慢时,称为延迟愈合,当骨折不能愈合时,则被称为骨不连。在骨折病人中存在约5%的患者会出现较难愈合的情况。并且因为骨折部位有持续性的活动,骨不连会伴随着比较剧烈的疼痛感。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骨不连怎么办,这是很多骨折难以愈合的患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今天为大家介绍骨不连的原因、预防措施、饮食原则以及治疗方法。为骨折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正确认识骨不连,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过程,促进骨不连的治愈[1]。1造成骨不连的原因在对骨不连进行治疗时,必须准确判断骨不连的原因。这是治疗骨不连的关键。通常导致骨不连的常见原因包括:伤处出现感染;局部血液供应不充足;骨折端出现分离情况以及骨折的稳定性不足等。这些原因导致的骨不连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还有一些骨部位容易发生骨不连,因为这些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比较差。这些骨部位包括:舟骨、距骨、股骨颈、第五跖骨以及胫骨中下段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骨折情况也可能会导致骨不连出现。骨折合并的主要软组织遭受破坏,例如开放骨折骨。高能量损伤机制引发的骨折也可能会出现骨不连。例如交通事故或者从高处坠落导致的骨折等。老年人或者免疫能力比较低下的患者出现骨折时。合并有代谢性骨骼疾病的患者,出现骨折时也是比较容易发生骨不连。2骨不连的预防措施对造成骨不连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骨不连进行预防。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要禁止吸烟,保证骨折的有效愈合。同时,还要确保患者摄取良好的充足的营养。根据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完成康复过程。并且要注意吸烟、肥胖以及糖尿病患者发生骨不连的风险比较高。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出现骨折时,也很容易出现骨不连情况。3骨不连的症状以及检查方法(1)骨不连症状。骨不连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部出现肿胀,疼痛以及畸形情况,并且患者会出现功能障碍,触痛比较明显,踝关节不能活动等情况。后唇骨折可能会伴随踝关节的其他损伤。而检查后,唇骨折没有发现内踝或者外踝损伤,要注意软周围软组织是否伴随损伤情况。例如胫腓下联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