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RA是一种以免疫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关节疾病。纤维滑膜细胞(FLS)是位于关节囊的内层并介导RA关节破坏的主要细胞,其在RA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表观遗传因素能够影响FLS的基因表达,从而对RA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修饰、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随着基因测序门槛降低,大量表观基因组研究揭示了RA相关的表观遗传模式及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这些机制有助于理解疾病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概述总结了RA中FLS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表观遗传学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芍总苷对类风湿关节炎纤维滑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对作用的机制。方法 把30份人类风湿关节炎纤维滑膜细胞分成三组,即基本组、模型组、研究组,每组各10份样本。基本组采取常规的培养方法,不做其它处理,而模型组与研究组则采取使用10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a培养,并制作RA体外细胞的模型。研究组再使用白芍总苷62.5 ug/mL进行培养;而模型组则运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培养。在培养24h以后收集三组研究的细胞。对比三组细胞增殖能力、调亡率、磷酸化JAK2蛋白、磷酸化STAT1蛋白、磷酸化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和基本组对比,模型组的光密度上升,和模型组对比,研究组光密度值下降,P

  • 标签: 白芍总昔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增殖 类风湿关节炎 凋亡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滑膜增生和关节破坏为特征,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然而,现有证据表明,遗传多样性和环境暴露并不能解释RA的所有临床特征和异质性,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可在人RA纤维滑膜细胞(RA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RAFLS)中促进疾病的发展,并可能参与RA的发病。文章对RA的发病机制以及RAFLS中DNA甲基化调控进行介绍,并且简要介绍了有关疾病进展及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自身免疫病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分子B7-H3对OA纤维滑膜细胞(FL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OA膝关节滑膜组织5例和正常膝关节滑膜组织4例,并分离、培养原代细胞株。以OA滑膜组织和原代OA-FLS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PCR、流式细胞术研究OA滑膜组织B7-H3表达情况。根据B7-H3 996及1041位点设计相应siRNA沉默并下调OA-FLS中B7-H3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靶细胞B7-H3蛋白抑制情况,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析其迁移、侵袭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B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正态分布数据用±s表示,数据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7-H3分子在OA膝关节滑膜组织中FLS异常高表达。相比于siNC,si996、si1041可以抑制OA-FLS中B7-H3的表达。在Transwell迁移实验中,OA-FLS迁移能力下降[siNC组和si996组(100.3±3.7)个/视野和(48.7±1.2)个/视野,t=13.24,P<0.001;siNC组和si1041组(100.3±3.7)个/视野和(59.7±1.9)个/视野,t=9.80,P<0.001]。在Transwell侵袭实验中,表明侵袭能力下降[siNC组和si996组(127.3±5.6)个/视野和(39.7±3.3)个/视野,t=13.49,P<0.001;siNC组和si1041组(127.3±5.6)个/视野和(57.3±1.9)个/视野,t=11.85,P<0.001]。沉默B7-H3基因可以抑制OA-FLS细胞因子IL-6[siNC组和si996组(248±21) pg/ml和(111±12) pg/ml,t=24.08,P=0.002;siNC组和si1041组(248±21) pg/ml和(46±5) pg/ml,t=13.21,P=0.006]、IL-8 [siNC组和si996组(118.1±15.6) pg/ml和(47.1±5.4) pg/ml,t=6.68,P=0.022;siNC组和si1041组(118.1±15.6) pg/ml和(10.0±1.3) pg/ml,t=13.08,P=0.006]和趋化因子CXCL8[siNC组和si996组(178.8±6.4) ng/ml和(83.2±2.7) ng/ml,t=13.77,P=0.005;siNC组和si1041组(178.8±6.4) ng/ml和(93.5±2.8) ng/ml,t=12.23,P=0.007],CCL2[siNC组和si996组(184.1±5.1) ng/ml和(109.4±5.9) ng/ml,t=9.57,P=0.011;siNC组和si1041组(184.1±5.1) ng/ml和(97.1±1.5) ng/ml,t=16.39,P=0.004]的分泌。结论B7-H3可能对OA-FLS的迁移、侵袭及细胞因子分泌等生物学功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B7-H3参与OA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 标签: 骨关节炎 滑膜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B7-H3 生物学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6诱导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分化及钙化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ASMC,分别给予IL-6、IL-6+可溶性IL-6受体(sIL-6R)、IL-6+sIL-6R+可溶性gp130(sgp130)刺激,设空白对照。茜素红及Von Kossa染色检测钙化水平,免疫印迹检测钙化相关分子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AP)、骨桥蛋白(OP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膜型IL-6R(mIL-6R)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IL-6+sIL-6R组钙化染色较其他组增多,IL-6+sIL-6R+sgp130组较IL-6组及空白组增多。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干预12 h,TNAP蛋白表达量:空白组(0.44±0.08)、IL-6组(0.52±0.14)、IL-6+sIL-6R组(0.84±0.16)、IL-6+sIL-6R+sgp130组(0.55±0.10),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0.96,P<0.001);干预72 h,OPN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61±0.84)、IL-6组(0.95±0.16)、IL-6+sIL-6R组(1.65±0.24)、IL-6+sIL-6R+sgp130组(0.99±0.10),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07.72,P<0.001)。干预12 h,BMP-2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77±0.05)、IL-6组(1.69±0.16)、IL-6+sIL-6R组(2.81±0.26)、IL-6+sIL-6R+sgp130组(0.57±0.12),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59.09,P<0.001);干预72 h,Runx2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57±0.03)、IL-6组(0.92±0.10)、IL-6+sIL-6R组(1.31±0.13)、IL-6+sIL-6R+sgp130组(0.66±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141.27,P<0.001)。IL-6+sIL-6R组中TNAP、OPN、BMP-2、Runx2的表达均高于其他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UASMC少量表达mIL-6R。结论IL-6可能主要通过sIL-6R介导的反式信号通路诱导HUASMC分化和钙化。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平滑肌细胞 钙化 受体,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胃丛状血管黏液纤维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对4例的丛状血管黏液纤维细胞瘤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为呕血、便血、胃流出道梗阻、腹痛、腹胀等。胃镜示黏膜下隆起性肿物,胃窦部为好发部位。镜下显示特征性丛状或多个团状发展方式,在肌层中穿插发展,与胃壁肌层边界清晰,丛状结构面积不同,形状也不同,有些病例可长入黏膜内或突破浆膜层。2例患者均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没有复发转移。结论: 胃丛状血管黏液纤维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具备良性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点 诊断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44岁,左手小指皮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末节背侧一0.4 cm × 0.4 cm皮下结节,触之橡皮硬度,无压痛,末端指间关节活动不受限。术后组织病理: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软骨、黏液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至短梭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细胞排列杂乱或呈小团簇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转录因子ERG、SOX9,不表达S100、P63、广谱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Ki67增殖指数小于1%。诊断:肢端纤维软骨黏液肿瘤。

  • 标签: 黏液样肿瘤 纤维软骨 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THBS1-ADGFR5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Fos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相互作用参与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纤维滑膜细胞(RA-FLS)增殖、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T-q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A-FLS和正常纤维滑膜细胞(FLS)细胞C-F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RA-FLS细胞分为C-Fos过表达组(转染pcDNA3.1-Myc-C-Fos质粒)、过表达对照组(转染pcDNA3.1-Myc空质粒)、C-Fos沉默组(转染siRNA-C-Fos)、沉默对照组(转染siRNA-NC)和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处理)。细胞计数试剂(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C-Fos、MAPK14、p-MAPK14、ki-67、Bax蛋白表达水平。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Fos和MAPK14在细胞中的定位关系。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C-Fos-MAPK14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GraphPad Prism 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应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RA-FLS细胞中C-Fos mRNA(5.37±0.9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FLS细胞(1.46±0.32)(t=9.94,P<0.001)。C-Fos在RA-FLS蛋白水平(1.12±0.15)均显著高于FLS(0.81±0.07)(t=3.18,P=0.017)。与空白对照组和过表达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Fos可显著促进RA-FLS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率,上调细胞p-MAPK14、ki-67蛋白水平,下调细胞Bax蛋白水平(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沉默对照组相比,沉默C-Fos可显著抑制RA-FLS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率,下调细胞p-MAPK14、ki-67蛋白水平,上调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C-Fos与MAPK14均可在RA-FLS细胞核中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C-Fos与MAPK14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结论C-Fos与MAPK14相互作用促进磷酸化MAPK14蛋白表达,从而促进RA-FLS增殖,并抑制凋亡。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C-Fos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收治的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有皮肤受累,肿瘤细胞有大伪足,高表达CD123,且CD4、CD56阳性,cCD3、MPO、cCD79a、CD19阴性,符合BPDCN表现。结论BPDCN的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缺少特异性,主要借助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急性未分化白血病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巨细胞纤维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发生于躯干部位比较多见,头颈部位极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我科收治的左鼻前庭巨细胞纤维细胞瘤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显微镜辅助下左鼻前庭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随访近4年,肿瘤未见复发及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口腔修复中应用预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病例筛选为我院口腔科收治的30例行口腔修复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可塑纤维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预纤维桩治疗,对比两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咀嚼功能、牙齿美观度及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最终获得的口腔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患者治疗中采用预纤维桩,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和牙齿美观度得到良好恢复。

  • 标签: 口腔修复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应用可塑纤维桩与预纤维桩的具体作用。方法:在此次研究中,将纳入80例口腔修复患者参与实验,已经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分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同时对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在对照组中,需使用可塑纤维桩,观察组则使用预纤维桩,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记录了不同口腔修复治疗方法的修复成功率和失败率,结果显示应用预纤维桩的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同时对比了治疗后不同修复治疗方法的修复时间,从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修复时间更短,对照组则比较逊色,(P<0.05)。结论:口腔修复治疗中应用预纤维桩可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并能够有效改善牙周健康状态。

  • 标签: 口腔修复治疗 可塑纤维桩 预成纤维桩 牙周健康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品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口腔问题。如何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口腔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口腔医学中的重要难题。并且人们对口腔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注重。口腔科已经将口腔修复作为实际研究中的重点。而预纤维桩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口腔修复中的难题。因此预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预成纤维桩 口腔修复 临床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修复采用预纤维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2例口腔修复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各41例。参照组行常规金属桩治疗,实验组行预纤维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治疗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口腔修复 金属桩 预成纤维桩 治疗效果 治疗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肉瘤细胞癌是一种伴有肉瘤去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较差。研究结果表明,晚期肉瘤细胞癌患者行减瘤手术、单药化疗或靶向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对肉瘤细胞癌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的深入,发现其PD-1和PD-L1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病理亚型,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疗法和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其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晚期肉瘤细胞癌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最新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肾细胞 肉瘤样 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 转移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修复中使用预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修复并观察其效果。方法:观察患者为我科治疗的口腔修复94例,观察开始于2020年2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2月,并且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成纤维桩组与金属桩组,纤维桩组采取预纤维桩和可塑纤维桩治疗,金属桩组采取金属桩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1)纤维桩组和金属桩组效果情况,纤维桩组修复成功率是97.87%,金属桩组修复成功率是78.72%;纤维桩组满意是95.74%,金属桩组满意是76.59%。(x2=13.148,p=0.012),结果有差异。(2)纤维桩组和金属桩组治疗时间情况,纤维桩组纤维桩修复时间为77.36±8.93(min),金属桩组纤维桩修复时间为113.72±12.95(min),(t=5.279,p=0.018),结果有差异。结论:口腔修复中使用预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修复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口腔修复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