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右心压力升高,卵圆孔水平及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一氧化氮、西地那非、米力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等。本文就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药物治疗 吸入型一氧化氮 西地那非
  • 简介:摘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右心压力升高,卵圆孔水平及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一氧化氮、西地那非、米力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等。本文就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药物治疗 吸入型一氧化氮 西地那非
  • 简介:摘要:目的: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疾病,以下主要分析该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对象是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诊断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共100例,设为观察组,依据1:1配对原则将同时期收治的胎龄无明显差异、没有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共10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和分析,且借助logistics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发现,在分娩方式、宫内感染及羊水污染方面,两组患儿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两组患儿的合并症单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持续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剖宫产、呼吸酸中毒、MAS、RDA、PDA。结论:经过分析得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酸中毒及动脉导管未闭。

  • 标签: 危险因素 新生儿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9月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6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例)和观察组(n=34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p(O2)、p(O 2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Fi(O2)指数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米力农 机械通气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 PPHN 是一种胎儿宫内到宫外过渡时期发生的疾病,新生儿出生后肺血管面临着阻力持续增高的问题,同时肺动脉压高于体循环动脉压,这种情况下体循环过渡出现明显障碍,极易出现动脉导管血液朝着水平方向分流,这时临床上表现为低氧血症等相关病症。该病多数情况下发生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临床治疗上主要以降低患儿肺动脉压力为主,旨在提升患儿存活率、改善其预后。随着近年来新生儿学科的快速发展, PPHN临床表现与治疗开始为大家认知,特别是 PPHN诊治常规制定以后,该病的受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 标签: 新生儿 持续肺动脉高压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式。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乙组的治疗优势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甲组和乙组的PAP、SBP、PAP/SBP等指标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PAP、SBP、PAP/SBP指标趋于正常,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该治疗方式可行比较高,能减少其他炎症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西地那非 硫酸镁 新生儿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32例给予机械通气,保持安静以减少耗氧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口服治疗。所有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pH值、肺动脉压力(PASP)、动脉血氧分压(Pa0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02)的变化。结果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1~2hPASP、Pa02、PaC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PASP下降更快(P<0.05),Pa02,改善更明显(P<0.05),且SBP无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率最高。结论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效果良好,是一种简单、经济、安全的方法。

  • 标签: 新生儿 西地那非 肺动脉高压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66-01
  • 简介:摘要:在临床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用于反应机体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变异性,以往 RDW多应用于不同类型贫血的鉴别诊断。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 RDW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多因肺先天性发育不良、肺实质性病变等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约为 0.2%,病死率高达 10%。因此,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预测 PPHN发生发展、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红细胞分布宽度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动脉肺动脉高压(PAH)主要累及肺动脉和右心,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张、肺动脉主干扩张等,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PAH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C)处于免疫反应的核心地位,主要分为四类:常规DC(包括1型常规DC和2型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浆细胞样DC和朗格汉斯细胞,在PAH研究中以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和浆细胞样DC为主。本文就DC的来源、分布、分类、功能以及其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PAH的发病机制。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树突状细胞 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由一组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严重者可发生右心衰竭而死亡,因此是最严重的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医疗保健问题。10年来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不同作用机制新型药物的开发、多靶点治疗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使PH治疗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为使PH的治疗既安全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应掌握其治疗策略。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高压治疗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病理生理综合征 外科手术技术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病因多样、病情复杂。肺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分为5大类,其中第1大类为动脉肺动脉高压(PAH)。对于PAH患者需综合多项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特征、运动耐量、生物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中国肺动脉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提出了以危险分层为导向的治疗策略。本文将结合该指南对PAH的功能评价、PAH综合评估及危险分层等进行解读。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功能评价 危险分层
  • 作者: 张云霞 翟振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远期并发症。2021年1月,《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发布,将CTEPH作为单独章节,从CTEPH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出发,明确了如何利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CTEPH,提出了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靶向药物治疗、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获益,强调了建立专业CTEPH诊疗中心的重要。本文旨在结合临床实践,对指南CTEPH章节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更好地指导CTEPH的规范诊治。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指南
  • 简介:摘要正常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肺动脉压力下降,如果出生后这一生理性转变未能实现,即发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当肺血管阻力超过体循环阻力时,造成部分血液经卵圆孔及(或)动脉导管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出现低氧血症。目的浅谈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降低肺动脉压力,维持正常血压。

  • 标签: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治疗
  • 简介:摘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多见于足月儿以及过期产儿中,是因新生儿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从而导致肺动脉压循环障碍,严重危害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到新生儿的生命。本文简单介绍了如何有效地控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运用各种诊治手段,改善新生儿症状。以下就综述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

  • 标签: 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临床诊治 进展
  • 简介:目的评价固尔苏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PPHN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小剂量固尔苏组(31例,100mg/kg)和大剂量固尔苏组(34例,200mg/kg)。三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方案,分别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h、12h、48h的血气分析及肺动脉压力(PAP),并随访至出院。比较三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给氧时间、住院天数、合并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病死率等疗效指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大、小剂量固尔苏组均能改善治疗后各时间点(6h、12h、48h)动脉血气和肺动脉压力,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和PAP水平下降(P均〈0.05)。与小剂量固尔苏组比较。大剂量固尔苏组能进一步改善上述各时间点的血气(P均〈0.05)。但在降低肺动脉压力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大、小剂量固尔苏组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总需氧时间、住院天数,降低器官功能衰竭及病死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均P〈0.05),而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固尔苏可显著改善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低肺动脉压力,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总需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望成为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手段。

  • 标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动脉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且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具有适应证的药物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但无法治愈,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PAH研究热点。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活性形式为1,25-二羟维生素D3。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PAH的发生,本综述探讨维生素D缺乏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讨论维生素D补充对PAH的治疗意义,旨在为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维生素D 炎症
  • 简介:摘要动脉肺动脉高压(PAH)是干扰素(IFN)罕见但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IFNα的患者PAH发生时间多早于使用IFNβ的患者,停用IFN和/或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或恢复,少数为不可逆PAH,甚至导致死亡。IFN相关PAH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IFN相关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使用IFN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等症状,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PAH后则应立即停用IFN,并给予PAH靶向药物治疗。

  • 标签: 干扰素类 肺动脉高压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