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重新释读并注解了斯坦因1913—1915年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敦煌汉简风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形式、作者、题名、抄写者、创作年代、抄写时间以及风俗地理诸问题。认为《风雨》是八言八句的骚体,其中所缺"兮"字为抄者所省。作者应是汉陇西、天水或安定郡的郡守,按后来制题的惯例,当题作《陇西太守××歌》、《天水太守××歌》或者《安定太守××歌》,其抄写者为T.ⅩⅫ.d中的烽率。《风雨》应创作于东汉时期,抄写则当在汉光武帝建武廿三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这廿年的时间内。《风雨》写的是一场大风雨给陇西、天水、安定三郡地区人民带来的洪水灾难,考其风俗地理,更可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和水患背景,而知此次水患人民受灾之深。

  • 标签: 敦煌汉简《风雨诗》 形式 作者、题名及抄写者 创作年代和抄写时间 风俗地理
  • 简介:敦煌汉简中折射出,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创造已全部完成。过去人们公认东汉晚期是隶书的成熟期,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

  • 标签: 敦煌汉简 汉简书法 简牍学
  • 简介:本文通过敦煌汉简中的相关材料,运用词语互证的词义训释方法,对新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文书简的一些词语试作训释,为这些词义的解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敦煌汉简和里耶秦简材料,通过词语互证,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报”、“来”、“走”、“谓”、“告”五个词语在秦简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 标签: 词语互证“报”“来”“走”“谓”“告”
  • 简介: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在文字的释读上,较以前的研究精进许多;但依然存在一些释读难度大、难以隶定的未释字,整理者往往以"□"代之。综合草书、碑刻、敦煌等各种材料,有些未释字可以正确释读。此仅选取字形清晰完整的未释字5例进行讨论:简122的"单□食"、简166"□食马"、简102的"送食□常"、简493的"扜迫□达"、简495的"□阳亭",分别当释为"单糧食"、"給食马"、"送食違常"、"扜迫倉达"、"害阳亭"。

  • 标签: 《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未释字 疑难字
  • 简介:本文主要以敦煌、居延汉简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敦煌、居延汉简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的种类和各自的使用特点。在敦煌、居延汉简中已经出现了发、下和通三个动量词。这表明动量词出现的时代应是两汉时期,而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敦煌汉简 居延汉简 数词 数量表示法动量词
  • 简介:敦煌,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遗址莫高窟。建在大漠深处断崖壁上的莫高窟,千百年来历经自然、人为双重侵害,能留到今天,是个奇迹。1000多年后的今天,洞窟的保护仍然是个世界难题。

  • 标签: 敦煌 樊锦诗 女儿 丝绸之路 文化内涵 佛教遗址
  • 简介:"插词"是说唱文本中插入的韵文,分为既定插词和拟定插词。既定插词即保留在说唱文本之中,并随之一起流传的韵文。拟定插词即拟为原说唱文本中的插词,后单独流传的韵文。作为"插词"的敦煌,主要包含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七言居多,五言为次。其中,有的是说唱艺人根据需要自创的诗歌,有的是引用的诗歌。它们的内容形式、抄录标准、排列方式、传播途径等皆和传统诗作略有不同。诗歌借助说唱伎艺,在民间流传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在演说过程中,说唱艺人可根据需要修改插入的诗歌,增删内容,调整形式。在听说过程中,抄录者按照听说顺序选择、排列和抄录插入的诗歌,造成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写卷。韵文部分脱离说唱文本单独流传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隐而不显。学界可据拟定插词,拟测、还原相关说唱文本。

  • 标签: 插词 敦煌诗 说唱文本 既定插词 拟定插词
  • 简介:完成于西汉中后期的敦煌马圈湾汉简存有大量现行简化字的草书字。这些字可分为整字简化、偏旁简化、整字及作偏旁时皆简化和同音替代等四类,其简化方式主要有线条代替整字或偏旁、一笔代多笔、简单构件代替复杂构件和省略构件等几种。它们与相应的繁体使用量差距不大,说明在汉代边塞地区,书写简化形体已是日常用字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这些简化字具有重要的汉字学价值:为现行简化字提供直接字形来源;作为驳斥反对使用简化字,提倡恢复繁体字主张的证据;完善相应汉字的发展史等。

  • 标签: 汉简 简化字 类型 汉字发展史
  • 简介: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文献中的白话禅.文章认为,本用于演唱目的而创撰的通俗化佛教歌辞,实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搜求补充;敦煌佛教歌辞的语言文、白掺杂,内容丰富,其中中国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歌咏父母恩德的偈和山歌性质的《山僧歌》等.敦煌佛教歌辞和其他形式的诗体中,有相当部分的白话诗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意涵,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禅的观念.而这些,都应该视为研究唐五代白话禅的庞大而宝贵的资料,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 标签: 敦煌文献 佛教俗文学 禅宗 禅文学
  • 简介: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楠树为风雨所拔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虽名为写风雨,但实际上是写杜甫自己的沧桑经历。

  • 标签: 杜甫 诗史 风雨诗
  • 简介: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身高九尺,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绺长须飘洒胸前。他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威武雄壮。这便是我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武圣人——关公。

  • 标签: 诗画 风雨 关帝 英雄人物 中国历史
  • 简介: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佛经词汇,这些词汇对中国的文学及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涅槃堂"为例,从能指、所指的角度去理解此词的双重意义,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其隐喻的特征。

  • 标签: 涅槃堂 能指 所指 语用 隐喻
  • 简介:从汉高祖衣锦还乡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所谓文景之治以后。得到充分休养生息的汉代社会,犹如沉睡初醒的雄狮,养精蓄锐、恢复元气而开始吼叫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外武力开拓,对内发展经济.统一思想,繁荣文化,这是汉代社会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满足温饱、安贫乐道、无所事事已成为往日旧话,由于西汉前期的集聚和储备,有了享受和挥霍的条件,酒足饭饱的人们开始心猿意马、富于想象了。

  • 标签: 汉碑 汉简 汉代社会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 统一思想
  • 简介:敦煌本《王梵志》的研究肇源较早,研究成果甚多。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前辈学者未能见到敦煌文献中所有的《王梵志》写卷。本文又认定了5件前人未曾论及的《王梵志》残片,现予以叙录如下。

  • 标签: 敦煌文献 王梵志诗 残片 叙录
  • 简介:1940年代王子云率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进行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敦煌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王子云 敦煌学 艺术
  • 简介:敦煌”,旧时“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多元艺术在此融合重构。敦煌大厦地面以上层数为20层,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米以上。如何充分利用“敦煌”的品牌效应来提升大厦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能打造出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智能化办公建筑,这是本案的重点。

  • 标签: 敦煌 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 建筑面积 文化内涵 品牌效应
  • 简介:简牍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珍贵的书法墨迹。20世纪简牍的出土可谓空前,出土的数万枚汉简中,主要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甘谷汉简等。总体上来说,简牍书法呈简练率意的笔法和风格,书体各样,风格各具,从古隶演进了到成熟的八分。到了东汉简牍书法中草书比例明显增加,居延汉简中的误死马驹册和永元兵器册是草书的典型。简牍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书法名家都受到其风格的影响。

  • 标签: 汉简 书法
  • 简介:汉简中有很多写作从土从恶的“墦”字,“堪”就是“垩”字的初文。字从“土”为义符,从“恶”为声符。“”从“恶”声,而“恶”又从“亚”声,所以“”、“垩”的基本声符都是“亚”。在出土资料中有“恶”与“亚”相通的例证,典籍中也有“垩”与“恶”相通的例子,

  • 标签: 汉简 小考 “恶” “土” 声符 初文
  • 简介:岁月悠悠韶华似箭十五年五千四百多个日月轮回五千四百多次钟鸣鼓震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计流星

  • 标签: 地税 湖南 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