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形态,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殊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文殊 萨迦派 汉藏佛教
  • 简介:传说:不同朝代都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聆听未道之言,遵从未颁之令,崇拜未竟之业……所有在他们眼中认为重要的部分都预示着一个趋向。后来,我通过一些残篇断章得知他们的作为无一幸免地被斥责为妄言。无可否认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的确留下令人深思的印迹。我是说,对他们的判断也是一部历史。只是,这些妄言终究无法避免散佚的厄运。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麦积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段一鸣,从事中国古代雕塑研究、修复、复制和当代艺术创作近30年。积累下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本期就传统造像的细节表现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传统、如何运用传统等问题,与段一鸣交换了意见。

  • 标签: 传统 造像 艺术研究所 麦积山石窟 中国古代雕塑 艺术创作
  • 简介: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几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这里的每一座山崖,每一块巨石和和每一块青铜石器上。无论我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山上、湖旁、路边、村落中、寺院内的佛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祖国山河大地中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我们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留下或者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这样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以致形成了我们祖国大地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雄浑、庄严优美的佛教造像艺术。

  • 标签: 佛教造像 雕塑 神韵 技艺
  • 简介:摘要佛教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其研究价值颇高,研究内容颇丰。其中造像艺术是研究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是佛教传播到藏区成为藏传佛教文化后,研究地域性宗教文化的一大亮点。因此,本文通过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造像种类分析,佛教文化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因民族的文化的影响,造像的风格特殊变化。

  • 标签: 十八罗汉 造像 风格
  • 简介: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其出土的大量佛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影像重建探索,为文物的三维影像拍摄和AgisoftPhotoscan软件实际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将会对邺城佛像全方位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展示以及完整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帮助,必将在其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邺城佛教造像 数字摄影测量 三维影像重建 Agisoft Photoscan软件
  • 简介:一民间供奉道教财神赵公明的由来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被称作为“终南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老子在终南山西段的楼观台讲经。汉武帝时,在终南山下建太乙宫。此后至唐代,终南山都是我国道教的主要活动中心。金元时期,王重阳及其弟子,

  • 标签: 赵公明 道教 艺术特征 财神 造像 木雕
  • 简介: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碑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北朝 造像碑 造像塔
  • 简介: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标签: 造像冲动 信仰 观念 社会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3-6世纪新疆地区石窟壁画中佛教造像背光情况。通过对以克孜尔石窟为主的造像背光形制与题材的分析,探析早期新疆地区石窟壁画中佛教造像背光的图像来源,以及与佛经的关系,得出早期新疆地区佛像背光形制简单,内容单调,缺少变化。佛像背光中的化佛,应来源于古印度贵霜时期犍陀罗地区的佛放光明幻现化佛的浮雕图像。此外,佛像背光中的题材与当时汉译经典可相互印证。

  • 标签: 新疆地区 克孜尔 背光 化佛
  • 简介:关于山西造像碑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积累,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图文资料采集与著录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而山西造像碑面临的现实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盗取,在此种情况之下,将所调查的造像碑遗存资料按照科学方式进行著录,并建立完备、翔实的图文信息数据库。对这些信息的数字化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可以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山西 造像碑 数字化
  • 简介:由于战争及政治斗争的原因,南朝许多人向北迁移,且受到北魏的礼待,同时他们也把南方的文化元素带进了北方。南朝士人的到来,对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经史之义、举止风仪的传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南方的气韵风度,还影响到了帝王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同时,北方的“丝绸之路”中断,使得南方海路开始兴盛。佛教的造像风格由海路传入南方再传入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佛教造像风格的南式化。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交流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在历史的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完善的。

  • 标签: 南北交流 佛像造像 褒衣博带 秀骨清像
  • 简介:宋金时期,坊间刻印图书已是城市里通行的一种职业。因宗教盛行,写经、刻经尤其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士绅们的精神追求,同时涉及文艺的传播与普及。宋代刻印的图书如今已是罕见的文献,殊为珍贵,如巾箱本的宋元通俗小说戏曲及木刻版画。由于宗教寺院里有"藏经"习俗,故而经书尚有遗存,只是今人难以见到,不大关注。敦煌壁画和藏经洞的发现,开启了历史文化的"敦煌学"研究。与壁画、雕塑相联系,敦煌也

  • 标签: 高台教 木刻版画 巾箱本 敦煌壁画 小说戏曲 版画集
  • 简介:造像量度经》为藏传佛教中关于造像量度问题的重要典籍。本文从造像的规则、形神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三个方面阐发了该典籍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深入理解我国传统艺术(如造像、绘画)中的技法与审美问题有所帮助。

  • 标签: 《造像量度经》 “三经一疏” 规则 神韵
  •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简介:摘要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杭州飞来峰青林洞造像建立三维数据库,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数字化管理工作提供精准详实的资料数据。本文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洞窟文物测绘的内容、方法及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 标签: 青林洞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