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的作品,以转喻的接续作为论述的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的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的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的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的框架。洛夫如此的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的诗性,空间接续的诗性,逻辑接续的诗性,对比接续的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的诗性,接续与选择的融合。本文的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意象浓郁的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的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努鲁丁·法拉赫的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的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的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关联,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的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的互文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的相关,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的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的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 标签: 法拉赫 《连接》 索马里 但丁 互文性
  • 简介:理论的经典化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化的个案中寻求其诞生的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的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自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的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的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的经典化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化"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的兴衰以及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的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当代英国作家帕特·巴克的《联合街》是表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杰作。为了突出共同体的主题,小说采取了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和主体间叙事手法。主题—并置叙事模式突出了共同体的集体性,主体间叙事手法消解了叙事者对叙事的行为者(人物)的宰制,突出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及其平等、交流、依存、共在关系,使作品成为反映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生存现状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帕特·巴克 《联和街》 叙事 主题并置 主体间性 共同体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