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与欧洲人群炎症肠病(IB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的相关。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与IBD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的相关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的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的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炎症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具有复发与缓解交替的病程特点,其疾病活动的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近年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生物学标记物被发现。本文就近年已认可的和正在初步研究的IBD粪便标记物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粪便 生物学标记 疾病活动性
  • 简介:溃疡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以及复发因素尚不明确,饮食因素因与两者均有关联而成为研究热点。既往大多数研究认为膳食纤维有益于UC,然而新近一些国外研究却使该观点受到质疑。本文就膳食纤维及其在U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膳食纤维 短链脂肪酸 丁酸盐类 肠黏膜屏障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校附属医院2013年9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8例,29例对照组服用常规药物治疗,29例运动组除服用常规药物外,增加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每分钟走120至140步,平均每天快步走1~2次,每次健身时间在30~70分钟,每天有效步行6~8千步。在健身走完后适当休息5~10分钟,再开始打太极拳,每次打太极2~3遍。10月后考察疗效。结果在治疗10月末,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从治疗前的(168.2±5.3)mmHg和(95.8±7.2)mmHg降到了(139.6±6.5)mmHg和(86.0±5.5)mmHg(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6.1±6.5)mmHg和(91.0±6.2)mmHg,P<0.05];观察期结束时,运动组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3.8±1.2)mmol/L、(4.2±0.9)mmol/L、(1.2±0.4)mmol/L和(1.2±0.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1.4)mmol/L、(4.4±0.5)mmol/L、(1.3±1.2)mmol/L和(1.6±0.1)mmol/L,P<0.05];运动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脂肪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压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高血压病 快步走 太极拳 血生化指标 血压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的免疫逃逸能力。调节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在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对1.57%±0.99%,P〈0.01;MDSCs:21.72%±10.12%对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与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变化的趋势,探讨二者在几种胃黏膜病变表达的相关。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胃黏膜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组比较,并分析二者相关。结果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E-cadherin的表达逐渐下调,分别与胃癌组作对照分析,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比较提示二者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E-cadherin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均参与胃黏膜逐渐演变过程,对于E-cadherin和VEGF表达异常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患者,两者的联合监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E-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肿瘤 癌前病变
  • 简介:功能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来研究发现FD患者胃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症,其中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活动异常可能促进炎症形成,并且可能与FD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就胃肠道黏膜低度炎症在F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消化不良 炎症 肠道黏膜屏障 精神心理因素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炎症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IBD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IB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CROHN病 TH17细胞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预防EGVB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非选择β受体阻滞剂(NSBBs)是EGVB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仅1/3患者的肝静脉压力梯度对其治疗有应答;这可能与NSBBs受体及其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有关。本文就NSBBs预防EGVB的疗效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静脉压力梯度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补气健脾祛湿方联合艾迪沙、培菲康治疗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OD、MDA和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10例溃疡结肠炎患者纳入研究并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艾迪沙、培菲康胶囊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补气健脾祛湿方,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清SOD、MDA和炎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TNF-α、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活力显著升高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补气健脾祛湿方联合艾迪沙、培菲康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适合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补气健脾祛湿 培菲康 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