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了基于客观数据的延迟时间模型参数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提出了应用优化理论中的单纯形法求解似然函数的算法,为延迟时间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的验证,此方法切实可行,结果可以满足需要.

  • 标签: 模型参数 延迟时间 极大似然估计 计算机模拟 估计方法 似然函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研究Newell的延迟微分方程的交通流模型.应用modifiedLotka-Volterra方程的求解方法,对此延迟微分方程进行超离散化,同时给出了超离散方程的解,最后分析交通阻塞的延迟传播.

  • 标签: 延迟微分方程 超离散化 交通流
  • 简介:摘要:弹载惯组传递对准过程中基准信息时延会制约对准性能的提高。基于常用的速度/姿态匹配模式,建立含时间延迟模型的观测方程,并提出时间延迟闭环滤波估计方法。分别从匹配信息精度、对准精度、惯性器件误差估计等方面分析时间延迟的影响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时间延迟会引起对准误差振荡,引起器件零偏、标度误差的有偏估计,通过闭环滤波方法可以准确估计时间延迟误差,同时能有效抑制时间延迟对传递对准及惯性器件误差估计精度的影响。

  • 标签: 时间延迟 传递对准 姿态匹配
  • 简介:在不增大功率孔径积的同时,数字阵列雷达通过灵活的波束控制可增加目标驻留时间,并提高微弱目标的检测性能。但是,随着积累时间增长,运动目标存在跨距离单元问题。针对Keystone变换时间目标积累方法在多普勒模糊情况下对某些特定速度的目标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Key—stone变换的长时间目标积累方法。新方法通过预处理及修正处理,能够对所有速度的目标均能较好地补偿跨距离单元效应。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标签: 数字阵列雷达 弱目标检测 相参积累 KEYSTONE变换
  • 简介:基于FPGA的时间间隔测量,由于其精度高、成本低、系统结构简单等突出优点,在时间间隔测量领域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延迟链差值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利用片内单元缓冲器与触发器组成的延迟链形成的延迟链差值进行时间间隔测量,整个系统占用了较少的芯片资源。此方法既可为功能电路独立使用,也可通过FPGA中LogicLock反标注进行系统的移植。此次研究建立在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二代芯片上,时序仿真表明时间间隔测量误差小于1ns,硬件测试精度优于2ns。

  • 标签: 时间间隔测量 延迟链 时序仿真 硬件测试
  • 简介:摘要本文在汽车维修现状与维修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汽车维修时间延迟模型概念与原理进行了探究。并基于汽车检查时间与故障次数的关系分析,探究了建立汽车维修优化模型的必要性及维修的最佳周期。

  • 标签: 汽车维修 时间延迟 优化模型
  • 简介:在基于超短激光脉冲频域干涉技术的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实验中,束一束间的延迟时间对瞬态特性的测量至关重要。利用两束脉冲频谱干涉条纹宽度与脉冲相对延迟时间成反比关系这一特性,阐述了通过对脉冲频谱干涉图进行傅里叶变换,在干涉条纹傅里叶变换面(时间域)上测量脉冲延迟时间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测量误差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傅里叶变换的方式,在频谱干涉图的时间域上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两束脉冲间的相对延迟时间

  • 标签: 频谱干涉 时间延迟 条纹宽度 图像分割 极值点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断脐时间对足月分娩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选择最佳断脐时间。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足月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常规断脐组(n=40)在胎儿娩出后30s内断脐,B组(n=38)在胎儿娩出60s断脐,C组(n=30)在胎儿娩出90s断脐,D组(n=32)在胎儿娩出120-180s断脐或至脐带停止搏动。收集新生儿的资料,比较4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血细胞压积、Apgar 的评分、胆红素的水平以及达峰时间以及并发症贫血和黄疸发生等情况。结果:(1)与A相比,C组和D组在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有差异(p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血红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断脐时间对足月分娩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选择最佳断脐时间。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足月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常规断脐组(n=40)在胎儿娩出后30s内断脐,B组(n=38)在胎儿娩出60s断脐,C组(n=30)在胎儿娩出90s断脐,D组(n=32)在胎儿娩出120-180s断脐或至脐带停止搏动。收集新生儿的资料,比较4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血细胞压积、Apgar 的评分、胆红素的水平以及达峰时间以及并发症贫血和黄疸发生等情况。结果:(1)与A相比,C组和D组在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D组在新生儿血细胞的比容水平有差异(p<0.01);(2)与A相比,D组在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3)与A组相比,B、C、D组在新生儿出生1 min 和5 min Apgar 的评分上均无差异(p>0.05);(4)与A组相比,D组在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有差异(p<0.01)。结论:延迟断脐时间可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浓度,降低贫血发生率,提高其血细胞的比容和胆红素的峰值,对于新生儿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血红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现状。方法研究者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和观察,共收集50例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术救治的患者。结果本研究对象的求治延迟时间为39.14(32.00),转运延迟时间为59.62(19.45),院前延迟时间为98.11(37.30)。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延迟 时间 分布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3896例,其中130例不宜常规(72小时以内)再次断脐,延长至96小时进行二次断脐的效果分析。结果130例新生儿有128经二次断脐后观察无出血及分泌物,脐愈合佳,愈合率98%。结论对特殊的新生儿断脐时间延长至96小时仍然能使脐部分泌物减少,降低脐部感染的发生,弥补常规二次断脐的不足,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再次断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获取延迟新生儿出生后首次沐浴时间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护士更好进行新生儿护理提供参考,以便于早期建立新生儿皮肤屏障保护,改善皮肤湿度,提高早期吸吮成功率,从而降低低血糖及低体温的发生。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延迟新生儿首次沐浴提出问题,检索相关文献,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工具,对各类研究进行证据级别和质量等级评定。结果结合专业人员的判定,总结出7条延迟首次沐浴对新生儿影响的最佳证据,包括新生儿出生后延迟首次沐浴时间并保留胎脂,对改善皮肤湿度、增加母婴皮肤接触、提高早期吸吮率、维持新生儿体温及血糖平衡等方面的优势。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延迟新生儿首次沐浴对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皮肤、体温及血糖等的影响,可为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决策新生儿出生后首次沐浴时间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建立新生儿皮肤屏障保护,提高母乳喂养率,进一步维持新生儿体温及血糖平衡。

  • 标签: 婴儿沐浴 皮肤 母乳喂养 体温 循证护理
  • 简介:基于一套二元流动反应器,采用先进毫秒级光电测量系统,对高温高压下航空煤油横向喷射自燃延迟时间(ADT)进行了研究。实验工况为:空气总压pt=0.5~1.5MPa、空气总温Tt=830~1000K、空气速度va=40~50m/s、燃油动量比q=15~80、韦伯数We=90~250。基于实验结果,得到ADT的经验关系式。最后分析了燃油破碎雾化时间、蒸发时间及化学反应时间与航空煤油ADT的耦合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预混段几何尺寸设计提供重要的工程依据。

  • 标签: 航空煤油 液雾自燃 二元流动反应器 横向喷射 自燃延迟时间 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胃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胃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性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胃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危险性是胃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以工作于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CCM)的单电感双输出(SIDO)Buc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其瞬态响应速度,提出了恒定导通时间(COT)控制SIDOCCMBuck变换器。详细分析了COT控制SIDOCCM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时序。与传统共模电压差模电压控制SIDOCCMBuck变换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OT控制SIDOCCMBuck变换器不需要误差放大器及补偿网络,具有实现简单、瞬态响应快和输出支路间交叉影响小的优点。

  • 标签: 单电感双输出 恒定导通时间控制 瞬态响应 交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