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野外剖面、钻孔岩心宏观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根据各类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识别出障壁-泻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及湖泊相等4种沉积相及其多种亚相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垂向沉积序列。其中障壁岛-泻湖沉积相发育于本溪组—太原组中下部,三角洲沉积相对应于太原组上部—山西组,河流沉积相主要发育于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湖泊沉积相发育于双泉组。研究区总体上沉积环境有从海到陆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从温暖潮湿到相对炎热干燥的变化,聚煤作用发生于气候温暖潮湿的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在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及双泉组沉积期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区内聚煤作用停止,没有发育煤层。

  • 标签: 潭柘寺地区 北京西山 沉积环境和相 聚煤作用 石炭-二叠纪
  • 简介: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一下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和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中的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漏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中煤与煤层气生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 标签: 遗迹组合 沉积环境 太原组 沁水盆地
  • 简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北部下统山2段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段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山23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山22和山21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研究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储层的主要相带,储层特征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研究区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山2段储层 子洲地区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四川盆地中统茅口组形成于中中晚期。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中统茅口组露头剖面岩性特征、对比广元上寺长江沟露头剖面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与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将茅口组划分为2个可全盆地追踪的Ⅱ型三级层序,并分析了茅口组三级层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钻穿中统茅口组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开展频谱分析,识别出多种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的高频旋回,并计算出茅口组沉积的平均速率及沉积时限等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数字滤波消除掉其他次要旋回因素的影响而仅保留与主控因素相关的旋回信息,建立茅口组的高频层序划分方案。结果表明,茅口组三级层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控于构造升降及全球海平面变化;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明显,其中长偏心率旋回(413.0ka)和短偏心率旋回(123·0ka)分别是形成四级层序(准层序组)和五级层序(准层序)的主控因素,与之对应的平均旋回厚度在龙17井区分别为13.44113和4.31m,在安平1井区分别为16.03m和4.68m;茅口组大约发育15个四级层序,其发育时限大约为6.11Ma;根据构造背景曲线和长偏心率旋回曲线的叠加曲线划分高频层序,其高频层序界面更加接近实际地层的发育情况。

  • 标签: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 高频层序 频谱分析
  • 简介:本文旨在对20西方绘画造型语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从中厘清造型语言的发展脉络。历史上绘画造型是如何演变的?新的造型语言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对推动艺术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历史常识对当代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有何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次进行粗略的探讨。

  • 标签: 造型 语言 演变 脉络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末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激发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杜尚、克利、康丁斯基、瓦萨雷里等许多人与原型这个概念的密切啮合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到原型在多大程度上兼具有实物模型和概念策略的双重特征,以及它以何种方式横贯20上半叶的欧洲艺术景观。本文通过考察20早期艺术对原型的有意识的运用,拟对原型这一概念作出仔细思考。由原型所产生的美宣告了这一概念不再至关重要。

  • 标签: 艺术 收藏 设计 原型性 科学
  • 简介:金元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行政管理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其重要特点在于对不同等级的治所城市实行专门行政管理。元代则省并了州府治所城市司候司,保留了两都警巡院、路府治所城市录事司。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则拥有103个录事司管理100个城市。本文考察了录事司建置演变、行政职能、废弃过程及103个录事司建置的具体路府治所。

  • 标签: “录事司百三” 至元三十年 元史·世祖纪
  • 简介: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在2012年7月号上以迪米特里斯·帕帕多普洛斯(DimitrisPapadopoulos)、纳娅姆·史蒂文森(NiamhStephenson)和瓦斯里斯·切阿诺斯(VassilisTsianos)于2008年合作出版的《逃逸路线:21的控制与颠覆》(EscapeRoutes:ControlandSubversioninthe21stCentury)一书为专题刊发了五篇文章,前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了评论,第五篇则是该书的三位原作者针对前四篇文章作出的回应。

  • 标签: 21世纪 马克思主义 2008年 合作出版 the 原作者
  • 简介:盐一直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一种专卖商品,是封建时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以来海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中国盐业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对20以来中国盐业史研究作一回顾,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扩展新方向,提出新课题。温州盐业史研究是一处急需开发的处女地。

  • 标签: 中国 盐业史 专卖制 灶户 盐政 温州
  • 简介:19是一个艺术发生重大发展变革的时期。随着西方社会的不断进步,学院派的纯粹理性化创作方式不再占据权威地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自由化、感性化、生活化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得19成为充满艺术探新实验的时代,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许多边缘化的艺术领域,从而出现了众多特点迥异的艺术潮流。

  • 标签: 19世纪 西方绘画 作品选 艺术发生 发展变革 西方社会
  • 简介:

  • 标签: shang
  • 简介:本文是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2012年12月1日在“21世界权力结构中的俄罗斯”年度国际会议暨“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成立20周年、《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创刊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对于国际关系体系未来发展及俄罗斯对外政策原则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拉夫罗夫认为,世界正经历深刻变化,未来世界将是多极格局,单极霸权主义没有前途。他还阐明了俄罗斯应如何应对新的形势。

  • 标签: 俄罗斯 对外政策 国际体系 多极世界
  • 简介:17上半叶澳门-马尼拉贸易是澳门葡萄牙人经营下的最主要贸易之一。它是澳门的主要贸易生命线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与日本的贸易。这一贸易,对于澳门至关重要,同样地对马尼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17世纪上半叶 澳门葡萄牙人 澳门-马尼拉贸易
  • 简介:《21初的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所长库列绍夫院士担任主编,十多位资深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当代西伯利亚区域经济学的权威著作。全书共14部分,50章,近90万字,涉及西伯利亚经济开发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预测,涵盖了工业、农业、能源、人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堪称新时期西伯利亚区域经济研究水平最高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该书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8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多翻译完成。

  • 标签: 西伯利亚 21世纪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 区域经济学
  • 简介:在俄罗斯犹太问题一直是文学、文学批评与政论的主题之一。20俄罗斯文学对于犹太问题的反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俄罗斯文学是研究俄罗斯犹太问题的主要资源之一。从文化视域入手探讨俄罗斯文学中的犹太问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研究取向。犹太人被同化的问题以及犹太人与哥萨克的矛盾与冲突是20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主题。目前,在俄罗斯犹太文学的特质、犹太作家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化与文学传统间的关系、20初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犹太问题以及20俄罗斯犹太文学中男女主人公书写模式的对比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 标签: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犹太问题
  • 简介:20作为美国南方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南方女性作家的创作手法不断提升和作品内涵受到重视,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针对美国南方作家,尤其是南方女性作家作品及创作主题进行了重新评价和再解读。尤多拉·韦尔蒂、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代表,其作品与思想在不同侧面反映了“南方文艺复兴”之后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以及传统南方家庭模式的延续和改变,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

  • 标签: 南方女性文学 创作主题 南方文艺复兴
  • 简介:自20初黄侃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元对立的割裂式论断之后,学者们对“风骨”问题一直聚诉不休,但大都未能跳出窠臼。而且,在“风”与“骨”的“分”与“合”方面,也未能达成一致。近年来,学者们又运用语言学力图从本体论上对“风骨”进行溯源,力图正本清源。但,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尚需时日。

  • 标签: 《文心雕龙》 风骨 研究现状 述评
  • 简介:20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 标签: 陈垣 《道藏》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