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沙门氏菌属是一大类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致病能力强,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并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的传染源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居榜首。由于沙门氏菌属的细菌种类繁多,已发现2500种以上的血清型,使得传统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创建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 标签: 沙门氏菌 饲料 影响
  • 简介:摘要伤寒沙门在全球广泛分布,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肠炎沙门及鼠伤寒沙门为常见血清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肠炎,但菌血症、脑膜炎等肠道外侵袭性感染的病情更严重。伤寒沙门耐药形势严峻,且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现对伤寒沙门在儿童中的流行学、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及抗生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用于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并合理用药。

  • 标签: 儿童 非伤寒沙门菌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凝集检测卡在沙门氏菌中的应用,提高沙门氏菌血清的鉴定准确性和时效性,本实验收集2017年-2019年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沙门氏菌106株,进行常规手工血清凝集鉴定,作为对照组。用血清凝集检测卡方法学改进后重复进行150株沙门血清型鉴定,作为实验组。两组鉴定结论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106株沙门血清型鉴定有99株符合,实验组中106株沙门血清型鉴定有102株符合,两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全面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视以及对住院疑诊患者合并较为少见菌血症的认知。方法分析1例以伤寒沙门菌血症首诊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例66岁既往体健的老年男性以伤寒沙门菌血症为首诊,通过不断追踪病因,完善检查,最终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予以综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病原学指标复查均阴性,病情好转后于上级医院进一步化疗,后期规律随访疗效较好。结论及时发现并确诊及规范治疗是控制伤寒沙门感染及隐匿的原发病病情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非伤寒沙门菌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冻禽畜肉类沙门氏菌快速分型检验中实时荧光 PCR (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 2017 年 3 月 - 2019 年 7 月冷冻禽畜肉类样品 2000 份,采取传统标准方法与实时荧光 PCR 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检验,统计其检验结果。结果:通过实时荧光 PCR 检测显示,本组样品中检出沙门氏菌 76 份(阳性率 3.80% )明显高于传统标准方法 38 份( 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对检出沙门氏菌血清分型鉴定显示以海德堡血清型、肯塔基血清型、鼠伤寒血清型、肠炎血清型为主。结论:实时荧光 PCR 检测技术应用于冷冻禽畜肉类沙门氏菌快速分型检验中具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沙门氏菌检出率,可快速分型,弥补了传统标准检验耗时长、操作繁琐等不足之处,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冷冻禽畜肉类 沙门氏菌 快速分型检验 PCR 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及时应对因微生物污染食物所致的中毒事件,查找致病原因,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采用流行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累计发病教师78人,所有患者具有食用同种食物史;实验室共采集患者肛拭子5份,食品样品6份,并在食品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加大对饮食工作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学校师生饮食安全。

  • 标签: 微生物污染 食物中毒 肠炎沙门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鼠伤寒沙门的耐药谱及分子分型,为鼠伤寒沙门的防控、溯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鼠伤寒沙门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2015—2019年共分离到鼠伤寒沙门63株,其中37株抗原式为[4,5,12,:i:-],是鼠伤寒沙门主要血清型。63株鼠伤寒沙门对14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大于92.0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2.54%)。40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山西省鼠伤寒沙门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仍需要加强对沙门多重耐药的监测。而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优势带型,说明山西省鼠伤寒沙门存在高度散发和聚集性暴发的流行特征。

  • 标签: 鼠伤寒沙门菌 多重耐药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出伤寒沙门的病原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以2015—2018年河南省5个监测点采集的4 250份5岁以下腹泻儿童患者粪便为研究对象,标本进行肠道的分离培养,沙门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 250份粪便标本中非伤寒沙门检出率为8.73%(371/4 250),0~1岁年龄组幼儿检出率最高,为51.75%;5~10月份是检出高峰;最常见的血清型是肠炎沙门(36.93%),其次是4,5,12:i:-型沙门(14.82%)和鼠伤寒沙门(14.02%);伤寒沙门对氨苄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均>8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西丁较敏感;不同年份的菌株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6.52%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结论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伤寒沙门的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主要是肠炎沙门,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问题,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

  • 标签: 儿童 非伤寒沙门菌 血清分型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牧区布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牧区布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9年8-9月收治的布鲁病患者50例的流行学资料、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成年人48例,儿童2例;年龄范围26~84岁,年龄最小为2岁7个月,最大84岁;男性41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腰痛、局部脓肿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200)48例,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14例,表现为针尖样菌落;26例行磁共振检查,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异常信号。50例患者确诊后,行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48例痊愈,2例局部脓肿局限。结论牧区布鲁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布鲁凝集试验检查、血培养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非牧区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血沉 血凝集试验 集落计数,微生物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妊娠相关性暴发1型糖尿是发生在妊娠期间或分娩后的暴发1型糖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认为可能和免疫、病毒感染等相关。该病起迅猛,多以糖尿酮症酸中毒(DKA)为首发表现,预防或早期诊断难度大,胎儿预后差,故需要多个科室医师提高对本的认识,及早诊断和治疗,改善孕妇和胎儿的预后。

  • 标签: 糖尿病,1型 妊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 AIDS)合并卡肺孢子肺炎( PCP)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 2006年 1月 -2015年 2月我院收治的 30例 AIDS合并 PCP患者结合临床特征及医学影像等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AIDS合并 PCP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常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爆裂音。典型的胸部影像学特征为双肺磨玻璃影,有由肺门向外周肺野发展的趋势,可伴网状影或“碎石路征”。主要治疗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 SMZco)。结论:根据对 AIDS合并 PC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医学影像的认识,及时诊断,特别是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时,应高度警惕 AIDS合并 PCP的可能,尽早给予 SMZco诊断性试疗,减少误诊率及病死率。

  • 标签: 艾滋病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暴发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6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暴发心肌炎组(n=13)及普通心肌炎组(n=54),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影像学表现等,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暴发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暴发心肌炎组7例死亡,其中4例入院后24 h内死亡,普通心肌炎组无死亡病例。(2)暴发心肌炎组面色发绀、腹胀、抽搐、肢端发凉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3)暴发心肌炎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普通心肌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暴发心肌炎组心电图QRS波时程较普通心肌炎组延长[118(82,127)ms比62(62,1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心肌炎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5)暴发心肌炎组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降低、左心室扩大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心肌炎组[92.3%(12/13)比18.5%(10/54),84.6%(11/13)比9.3%(5/54),76.9%(10/13)比13.0%(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心肌炎组胸部X线检查发现心影扩大、肺瘀血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OR=19.015,95%CI 1.456~248.348,P=0.025)、LVFS降低(OR=18.691,95%CI 2.062~169.453,P=0.009)、QRS波时程延长(OR=1.040,95%CI 1.001~1.082,P=0.046)是发生暴发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暴发心肌炎早期病死率高,LVEF降低、LVFS降低、QRS波时程延长是儿童发生暴发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短轴缩短率 QRS波时程 儿童
  • 简介:摘要鸡沙门所致肌肉软组织感染在人类中极为少见,但是在伴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如难控制糖尿)患者中,感染的风险会急剧增加,进而引发全身多处器官或软组织感染、脓肿形成,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因此,针对这一类患者感染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严重腰部疼痛和行走障碍,核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腰大肌感染并脓肿形成,使用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脓肿穿刺液培养显示鸡沙门感染,经有效控制血糖,同时脓肿穿刺引流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在随后3个月随访中腰椎MRI提示感染灶逐步缩小,局部症状消失,最终治愈。

  • 标签: 鸡沙门菌 糖尿病 肌肉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暴发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1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心肌炎组(13例)和暴发心肌炎组(58例)。对两组患者入院时首发临床症状、血清生化学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暴发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较暴发心肌炎组,暴发心肌炎组患者就诊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收缩功能减低、心肌肥厚、室壁运动障碍的比例均明显升高,且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增多,Ⅱ导联QRS波振幅降低,PR间期、QRS波群时间和QTc间期均明显延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明显增多(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暴发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暴发心肌炎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心功能差,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成年人 心电描记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发性癫痫脑暴发-抑制(EOEE-BS)脑电图患儿的病因,总结临床特点,为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EOEE-BS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入组30例,男11例、女19例。24例(80%)检测到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基因变异,分别为KCNQ2 8例、SCN2A 5例、STXBP1 5例,CDKL5、KCNT1、KCNQ3、HUWE1、MTHFR、NOTCH3各1例,新生变异18例、遗传性变异6例;9例存在脑发育畸形,为多微小脑回伴或不伴巨脑,其中4例合并上述钾或钠离子通道基因变异;病因不明2例。起年龄2.5 h~4个月,中位年龄4 d。以局灶性起源的强直/强直-阵挛发作起25例,其中14例合并或转型为痉挛发作;以痉挛发作起5例。脑电图监测到暴发-抑制的年龄为3 d~9月余,于1~10月龄转变为高度失律或多灶性痫样放电。应用1~6种抗癫痫药物,13例应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患儿中11例有效,7例联合生酮饮食均有效。25例随访6个月~3年,13例于1月余~1.5岁抽搐缓解,但均有不同程度发育落后。结论EOEE-BS中超过半数患儿由单基因变异致病,起早,发作类型及脑电图可随年龄增长而转变。预后与病因有关,离子通道基因变异者应用离子通道阻滞剂抗癫痫疗效较好。

  • 标签: 早发性癫痫脑病 暴发-抑制 病因 基因变异
  • 作者: 李泽许 马晴雯 曾凡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国家卫健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国家卫健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200040;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 200025
  • 简介:摘要唐综合征(Down's syndrome, DS)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遗传,患儿通常表现出严重的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令人意外的是,DS患者不易患实体瘤,但高发血液疾病,尤其是暂时性骨髓增生异常(transient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TMD或者transient abnormal myelopoiesis,TAM)、急性巨核细胞白血(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这3种血液疾病在DS患者中发病率远高于常人,其发病机制不仅与21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相关,其他染色体上基因的异常表达也参与其中。本文针对DS患者常发血液的临床症状及近几年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DS血液疾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同时期望有助于该类特殊人群白血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唐氏综合征 暂时性骨髓增生异常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AA)在采供血机构沙门生物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加热快速裂解肠炎沙门标准菌株提取DNA,采用沙门RAA荧光型检测试剂在小型Genchek荧光检测仪内37 ℃条件下识别并扩增沙门的特异基因片段,20 min内实时读取荧光检测值,根据扩增曲线判定结果。评估RAA法的检测灵敏度,同时采用RAA法检测13个标准菌株和5个实验室分离的沙门菌株验证其特异性。采集51份样本,分别接种肠炎沙门和鼠伤寒沙门标准菌株,以及无沙门污染的空白对照,营养琼脂平板培养48 h计数菌落数,同时采用国标GB 4789.4—2016的方法和RAA法进行沙门检测。结果RAA法在37 ℃ 20 min的条件下对肠炎沙门的最低检出限为1.9×102 CFU/mL,和沙门无交叉反应。使用中消毒液和血液运输箱内壁沙门生物学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相同,Kappa值均为1。结论RAA技术可快速、灵敏、特异性地检测沙门,可应用于采供血机构沙门的生物学监测。

  • 标签: 沙门菌属 监测 重组酶 等温扩增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笔者报道一例52岁女性肺腺癌术后患者接受PD-1抗体治疗8个疗程(16周)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并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糖尿酮症酸中毒,查糖化血红蛋白8.1%,空腹和负荷后C肽均<3.33 pmol/L,糖尿相关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HLA基因检测提示DRB1*03∶03为易感基因型。该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以及后续胰岛素强化治疗好转后出院。经过16个月的随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仍为衰竭状态,血糖波动较大。该病例提示PD-1抗体治疗后可能诱导暴发1型糖尿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携带易感HLA基因型患者。希望借此文引起内分泌科及肿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注意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避免糖尿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糖尿病,1型 程序性死亡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