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前后框架曲率和散射测量。方法 选择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46名患者接受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使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散光变化 结果 治疗组20例40眼框K1、K2、J0和J45报告值分别为41.147±1.216、44.359±1.714、0.426±0.106、-0.5908±0.1426;角膜后表面曲率散光及其轴位差异比较K1(D)K2(D)JoJ45:-6.451±0.216-6.284±0.247、-0.426±0.106、-0.5908±0.1426。结论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散光变化是准确。当ptodulestyle体较大时,ptodulestyle体引起大角膜散射或患者大角膜散射较高,联合手术后大角膜散射可能会持续,建议先对ptodulestyle体进行手术,待角膜折射状态稳定后再进行。

  • 标签: Pentacam测量 准分子激光手术 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采用改良式巩膜隧道式眉状小切口(长6mm),观察62例6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发现术后散光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1个月时散光基本稳定;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有48只眼中达75%。结论小切口手术能在术后早期获得较快视力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手术方法。

  • 标签: 眉状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所产生影响进行研究评价。方法根据切口位置将院方收治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白内障患者69例(72只眼)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Ⅰ组为对照组,上方切口组,共35只眼,Ⅱ组为实验组,左眼切口或右眼切口,共37只眼,在角巩膜缘后用钻石刀做切口,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对两组术后一周裸眼视力、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平均角膜散光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一周Ⅰ组平均裸眼视力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明显;平均角膜散光度Ⅰ组显著大于Ⅱ组,差异明显。结论左侧或右侧切口可使患者早期获得稳定、良好裸眼视力,有效减少切口扩张力,无缝线角巩膜缘切口可靠、安全。

  • 标签: 切口 手术源性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简介: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迅速发展.使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即能获得较好视力。但是手术切口会造成散光从而影响术后视力是一直备受关注问题.许多研究主要着眼于手术切口本身,如:大小、位置、方式等改变对角膜散光影响而忽略了患者术前术后屈光状态。其实,对术前原已存在散光术后可有目的地通过合适切口以矫正部分术前散光,从而使术后视力更好。本研究根据术前患者散光状态不同,采用不同位置切口.观察其术后角膜散光视力情况,以了解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前患者不同矫正效果。

  • 标签: 白内障术后 手术切口 散光变化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术后角膜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对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该例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患者左眼角膜散光完全治愈。结论建议患有翼状胬肉并发白内障患者应尽早治疗翼状胬肉,防止因翼状胬肉治疗过晚,出现角膜斑翳影响视力。

  • 标签: 圆锥角膜高度散光 翼状胬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鼻上方,将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

  • 标签: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切口方向 散光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术源性散光(SIA)眼前节参数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者36例(56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Scansys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和轴位并计算得出SIA、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前房深度(ACD),比较其不同时间点变化。结果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角膜后表面平坦轴屈光力、角膜后表面散光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屈光力术后1周1个月为(-6.59±0.24)D、(-6.64±0.23)D,与术前(-6.4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均数SIA术后1个月3个月为(0.80±0.35)D、(0.74±0.34)D,与术后1周(1.07±0.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89,P<0.05);CCT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539.81±27.64)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4,P<0.05);ACV、ACA、AC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8.64,367.50,625.93;均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后1个月SIA趋于稳定,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屈光力术后3个月、CC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ACV、ACA、ACD术后增大并保持稳定。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 屈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角膜曲率、眼表变化。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眼整形科收治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188例(194眼),男100例103眼、女88例91眼;单眼182例、双眼6例;年龄1~3 (2.12±0.28)岁。根据病情分别给予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观察术后矫正效果、角膜曲率、眼表变化。结果3种术式矫正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曲率低于术前、术后7 d (P<0.05)。术后7 d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F=2 910.05,P<0.05)。术后7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F=758.12,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泪液分泌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结膜充血评分低于术后7 d,术后3个月睑板腺功能障碍、睫毛角度异常发生率低于术后7 d(t=113.56,χ2=11.02、11.46,P<0.05)。术后3个月角膜定点为中心,3、5 mm平均屈光度较术前增高(t=12.35、15.19,P<0.05)。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改善眼表、角膜曲率,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矫正方式。

  • 标签: 眼睑 儿童 先天性上睑下垂 角膜曲率 眼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多种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矫正影响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研究对象4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分为4组分别给予手动角膜率仪、全自动角膜曲率仪、IOL-Master以及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测量仪进行角膜散光矫正测量,观察其治疗前后裸眼视力(UCVA)、术后眼角膜散光、预期与实际残余散光程度。结果经治疗后,预期散光术后实际残余散光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且散光偏差在0.05水平以上,其自动组与Master组、手动组与全景仪组自动组与手动组偏差无统计差异(P>0.05),其余治疗方式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针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给予眼前节全景仪测量仪准确性最高,可以为疾病提供可靠治疗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多种角膜曲率测量 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 角膜散光矫正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将48例(7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鼻上方或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0±0.66)D,术后3月为(0.67±0.59)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2±0.67)D,术后3月为(0.40±0.3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13D,而B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4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患者角膜散光度减小,视觉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源性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角膜曲率分布特点随年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变化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 标签: 区域 年龄 模拟角膜曲率 全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视力角膜散光改善情况,以及手术中可能存在问题,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98例患者(138眼)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以及胬肉进入角膜长度分别进行相关常规检测,比较分析每位患者患眼在治疗后与治疗前屈光度变化.结果本次研究138只患眼均存在散光症状,只是程度各异,其中顺规性散光最为普遍,分析发现患者胬肉进入角膜尺寸长短与不同程度散光密切相关.经过30天眼科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所提高,散光度数均显著降低,治疗后患者屈光度较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能够造成顺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大小密切相关,对患者实行胬肉切除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散光症状,使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提高,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视力;散光;变化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mplementationofpterygiumcombinedlimbalstemcelltransplantation,theimprovementofthepatient'svisualacuityandcornealaGstigmatism,andpossibleproblemsintheoperation,richclinicalexperience.MethodsbetweenJanuary2012andDecember2012inourhospitalduringtheperiodofthe98paGtients(138eyes)astheresearchobject,toallofthepatientsofeyesight,diopterandcornealcurvatureandthelengthofusefulintocornealrelevantconventionaltestsrespecGtively,thecomparativeanalysisofeachpatientsufferingfromeyediopterchangeinthetreatmentof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ultsthestudyof138sufferingfromthesymptomsofeyehasastigmatism,justdifferentdegrees,thesuitablegaugeastigmatismismostcommon,theanalysisfoundusefulinpatientswithcornealsizelengthiscloselyrelatedtodifferentdegreesofastigmatism.After30daysofeyetreatment,allpatientsimprovevisualacuity,astigmatismdegree,weresignificantlyloweraftertreatGmentinpatientswithdiopterwassignificantdifference,th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terygiumcancausesuitablerulesastigmatism,thedegreeofaGstigmatismiscloselyrelatedtothesizeoftheuseful,implementsusefulresectionforpatients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patient'sastigmatismsymptoms,makethevisionofpatieKnetysiwmorpdrsovedobviously,andsmallsideeffects,worthyofclinical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pterygium;Corneallimb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Thejoint;Vision;Astigmatism.change中图分类号R7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85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矢量分析法计算眼内散光(ORA),并分析ORA对近视散光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视觉质量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SMILE患者60例(115眼)。应用矢量分析法分析计算出ORA,根据ORA大小分为高眼内散光组(ORA≥1.00 D)42眼和低眼内散光组(ORA<1.00 D)73眼。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2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毕达哥斯拉长度、总高阶像差(tHOAs)、垂直三叶草差(Z9)、垂直彗差(Z7)、水平彗差(Z8)、斜三叶草差(Z10)、斜四叶草差(Z15)、斜二次散光(Z13)、球差(Z11)、垂直二次散光(Z12)、垂直四叶草差(Z14)以及85 cd/m2和3 cd/m2下对比敏感度,同时矢量分析比较2组术后显然验光散光结果矢量误差、大小误差、角度误差、矫正指数和成功指数。通过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2组间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高眼内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3,P=0.001)。对2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高眼内散光组矢量误差、角度误差绝对值、成功指数均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5,P=0.001;t=-2.326,P=0.020;t=-2.587,P=0.010)。SMILE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了理想视力[高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低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高眼内散光组与低眼内散光组间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3、4阶各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 cd/m2下18 c/d空间频率下低眼内散光组对比敏感度高于高眼内散光组(t=-2.877,P=0.005),2组患者术后毕达哥斯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内散光存在会造成SMILE对近视散光矫正误差,使高眼内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更大,且降低术后亮环境下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但并未对视力高阶像差造成影响。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眼内散光 视觉质量 矢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线性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6─12月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行睫状肌麻痹验光且散光度≥1.00 D3~6岁儿童,按入选标准选取76例(126眼),收集睫状肌麻痹后角膜散光轴位、眼总散光轴位4组数据。运用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函数公式分析并计算眼内散光轴向,对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眼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遵循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R2=0.998,P<0.001)。眼总散光轴向与角膜散光轴向、眼内散光轴向遵循Atotal=48.391+0.708×Acorneal-0.185×Aintraocular(R2=0.531,P<0.001)。126只散光眼内散光中远视性散光92眼(73.0%),散光度最小值+0.25 D,最大值+2.00 D,平均(+0.58±0.29)D;近视性散光34眼(27.0%),散光度最小值-0.03 D,最大值-1.03 D,平均(-0.26±0.24)D。结论:眼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呈高度线性相关。可通过公式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反推计算出眼内散光度,且准确性高。大部分眼内散光对角膜散光起补偿抵消作用,对角膜散光轴向影响小,眼内散光以逆规散光为主。

  • 标签: 眼内散光 角膜散光 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分析 三角函数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裸眼远视力≥0.5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是最为古老眼病。它不仅出现眼刺激征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是一种常见眼表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本研究观察42例(48眼)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散光视力变化情况。现总结如下: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散光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配戴RGP前后、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改变对延缓控制近视眼发展影响。方法选择2007~2009年来我院配戴RGP近视人群和随机挑选近视配戴框架镜者,在配戴前和配戴后一年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戴框架眼镜组,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配戴RGP组角膜曲率半径增大(0.120±.08))(P<0.05)。结论良好配适状态长期配戴RGP,角膜曲率半径增加,眼压无明显变化,屈光度变化小,因此RGP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眼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为儿童混合散光随年龄增加屈光改变情况,探讨近视加深、远视减轻和散光改变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63例混合散光儿童屈光状态定期散瞳验光、配镜、弱视治疗,对比不同时间检查结果并记录,连续观察三年以上,平均3.94年。结果本组63例121眼中有106眼近视度数增加,占87.6%;48眼变为复性近视散光,有9眼变为单纯性近视散光,有64眼仍是混合性散光;有62眼散光度数不变,占51.12%;有32眼散光度数增加,占27.27%;有26眼散光度数下降,占21.49%;有90眼散光轴不变,占74.38%。第一次验光后诊断有弱视102眼,占84.30%,经戴镜、弱视训练等治疗3年后,102只弱视眼矫正视力均达1.0以上,弱视治愈率达100%。结论儿童混合散光应定期验光复查,至少每半年散瞳验光一次,定期了解屈光状态,及时更换合适眼镜。

  • 标签: 儿童 混合散光 屈光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专注于分析地铁钢轨磨损和轨道曲率变化对列车运行影响。钢轨磨损,包括波浪磨损和边缘磨损,对列车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显著影响。磨损成因涉及载荷、运行速度、轨道材料等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导致磨损问题。此外,轨道曲率变化,如弯道和坡度调整,由温度变化和地质移动引起,对列车导向力和轨道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提出改善策略,以提高地铁系统效率和安全性。

  • 标签: 地铁钢轨磨损 轨道曲率变化 列车运行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