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多发病,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知识的普及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加以重视,近遇一颈椎病患者自身存在严重畸形,经采用中医针灸及中医整骨手法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畸形 寰椎 枢椎 手法整复
  • 简介:男,54岁,头晕,恶心、呕吐,入院。患者主诉:前日工作低头1小时余,感头晕,今日午后头晕加重,直立位明显,少量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三年前曾突发头晕,诊断颈椎病,中医整骨手法治疗后恢复。现行CR、CT检查如下:CR检查所见:侧位片示(附图②):C1与枕骨分界不清,C2齿状突向上突起,前缘与C1冠状面位置等同,C1前弓吧明显,未位于齿状突前侧,C2.3椎体及椎后关节融合;开口位示(附图①):齿状突基底部增宽,呈正三角形,于倒置三角形的骨性缺损间隙内,两侧似寰枢关节可见。C4—6椎体曲度向后反弓,C5—6椎体前缘见鸟嘴样骨质增生改变,椎后缘小角增生明显。

  • 标签: 复杂畸形 枕颈部 学报 影像 椎体前缘 CR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板障间螺钉固定 枕颈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发育畸形及脊髓压迫症应用颈后路手术减压和植骨融合术的远期疗效及评价.方法对114例颈部畸形及其不稳实施寰椎后弓和/或枕骨大孔后缘切除扩大减压,并采用自体髂骨作枕骨与第二颈椎棘突基底部间植骨融合固定,并进行10年以上随访.结果114例中,102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因移植骨骨折致畸形愈合,8例移植骨吸收并形成假关节;脊髓功能95例明显恢复,14例无明显改善,5例手术后病情继续加重.结论颈部扩大减压和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颈部畸形及不稳,经10年以上临床观察,对颈稳定和功能恢复以及头颈运动功能保存有良好作用,本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颈椎 畸形 外科治疗 远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后路寰枢内固定融合术在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后路寰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影像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价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后路寰枢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效果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安全、有效,全面的影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提供适应症、置钉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 标签: 颅骨牵引 后路枕颈融合术 枕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影像评价
  • 简介:摘要静脉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异常疾病,曾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头颈部。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属于重要功能区,深部病变易漏诊误诊,诊治具有一定难度。静脉畸形的诊断需结合各种脉管畸形的鉴别、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综合评定。静脉畸形的治疗以硬化剂注射为主,但也需因人而异。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脉管疾病 静脉畸形 头颈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30例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面颈部瘢痕挛缩,轻度5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经治疗轻度5例者手术效果均满意;中度患者中满意8例,基本满意6例,尚可1例;重度患者满意5例,基本满意3例,尚可2例。结论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使用皮片移植效果较理想,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 皮瓣整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护理在麻醉复苏期患者中的使用舒适度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30例实施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麻醉复苏期传统体位去平卧位,实验组患者在取去平卧位的同时颈部给予垫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安全感更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颈部护理可以保证麻醉复苏期取去平卧位患者医疗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在该时期的舒适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麻醉复苏期 护理枕 安全性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器在治疗颈部疤痕应用。方法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38例颈部烧伤后遗留瘢痕的病人在植入扩张器后注水1-3个月后,行扩张皮瓣修复瘢痕创面。结果共植入41个扩张器,除2个出现并发症,终止扩张外,其余经6个月~1年随访,修复的创面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结论颈部瘢痕治疗中,应用扩张器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 标签: 颈部瘢痕 扩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自制术后颈部体位固定减少颈部吻合口张力,有利于颈部伤口愈合,预防颈部吻合口瘘。方法20例患者经颈部、胸部、腹部三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左屈颈低坡卧位固定,观察其固定效果及舒适度。结果颈部体位固定使用方便,舒适,无滑脱现象,限制了患者头部转动,减少了颈部吻合口张力,有利于颈部伤口愈合。结论术后颈部体位固定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操作方便、便于消毒和反复使用、实用性高的特点,可起到保护患者颈部吻合口的效果。

  • 标签: 颈部体位 固定
  • 简介:目的观察Chiari畸形术后寰交界区的稳定性。方法2006~2010年对11例Chiari畸形进行小骨窗寰部减压术,术后对寰交界区稳定性进行6~10年的随诊观察。结果11例中,10例(90.91%)寰交界区稳定;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障碍程度减轻,肢体活动有所增强,半年以后,均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外伤性寰枢椎脱位齿状突后突合并扁桃体下疝的1例,1年后跌倒再受伤,症状加重,复查MRI见延髓脊髓交界区前方和后方压迫严重,矢状位上测量脑干-颈髓角为115°。术前合并有脊髓空洞症的7例中,术后6例明显缩小;合并脑积水的2例术后积水明显减轻。结论①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寰筋膜松解术,没有行内固定,术后长期随访,寰交界区稳定。②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寰枢椎脱位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寰筋膜松解术,术后长期随访,寰交界区并不稳定,需要内固定。

  • 标签: CHIARI畸形 小骨窗寰枕部减压术 寰枕交界区 稳定性
  • 简介:摘要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是最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通常伴有大池的消失。以重建大池为目的行减压手术,延颈髓直接减压的同时恢复了颅颈交界区的正常脑脊液循环,从而使脊髓空洞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本研究中53例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基于大池重建理念选择性应用后颅窝减压并硬膜成形术(PFDD)或PFDD+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热凝术,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是最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通常伴有大池的消失。以重建大池为目的行减压手术,延颈髓直接减压的同时恢复了颅颈交界区的正常脑脊液循环,从而使脊髓空洞好转,临床症状缓解。本研究中53例成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基于大池重建理念选择性应用后颅窝减压并硬膜成形术(PFDD)或PFDD+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热凝术,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寰融合畸形的价值。方法对8例寰融合畸形患者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法进行三维重建成像,观察对寰融合的显示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发现寰融合畸形,其中7例完全融合,1例不完全融合;8例均合并有颅底凹陷,1例合并颈2、3阻滞椎,2例伴有寰枢关节半脱位。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寰融合畸形的诊断具及相邻结构的显示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作为此类病人的常规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颈椎 寰枕融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作为后凸组,纳入正常颈椎曲度的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下颈椎曲度(C2~C7 lordosis,CL)、C2~C7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T1倾斜角(T1-slope,T1S)、脊颅角(spinal canal angle,SCA)和颈部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为矢状位屈伸运动时颈部肌肉共同收缩比(co-contraction ratio,CCR)。以Spearman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1.4±0.9)分,低于后凸组的(2.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71,P=0.30)。对照组NDI为4.3%±2.5%,明显低于后凸组的5.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4)。对照组下颈椎曲度为-18.76°±2.43°,明显低于后凸组的13.80°±7.59°(t=3.43,P<0.01);对照组脊颅角为85.94°±4.52°,明显高于后凸组的84.07°±10.44°(t=0.95,P<0.01);对照组T1倾斜角为24.00°±2.85°,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5.47°±11.33°(t=4.25,P<0.01);对照组C2~C7 SVA为(30.35±6.59)mm,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9.08±14.47)mm(t=4.09,P<0.01);对照组ROM为50.23°±3.07°,明显高于后凸组的45.63°±11.73°(t=2.21,P<0.01)。对照组中立位至屈曲位CCR(CCRNF)为0.46±0.20,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84±0.13(t=12.61,P=0.005);对照组后伸位至中立位CCR(CCREN)为0.55±0.21,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79±0.16(t=7.10,P=0.042)。CCRNF与VAS(r=0.504)、NDI(r=0.322)、下颈椎曲度(r=-0.240)、T1倾斜角(r=-0.591)、C2~C7 SVA(r=-0.474)、ROM(r=-0.303)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CCREN与VAS(r=0.339)、NDI(r=0.243)、下颈椎曲度(r=-0.347)、T1倾斜角(r=-0.341)、C2~C7 SVA(r=-0.346)、ROM(r= -0.065)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客观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颈部屈曲动作时颈伸肌过度激活,肌肉协同性较颈椎曲度正常者差。

  • 标签: 颈椎 脊柱后凸 肌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