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 标签: 自主神经 神经调制 神经传导阻滞
  • 作者: 黄冰 严敏 林慧丹 杜鑫丹 马柯 夏令杰 赵森明 赵娴 黄浩 姚明 姚鹏 段宝霖 樊碧发 张达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宁波市 315010,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10000,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4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51,树兰(杭州)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疼痛科,沈阳市 110022,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西宁市 810007,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南昌市 330006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α-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atoxin,α-CbTX)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n=10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α-CbTX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 mg/kg、3 mg/kg、9 mg/kg,灌胃,每组n=21)、溶剂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n=21)和吗啡阳性对照组(3 mg /kg,腹腔注射,n=6)或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300 mg/kg,灌胃,n=12)。采用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及福尔马林舔足实验评价α-CbTX的镇痛效应。采用福尔马林足底注射诱发疼痛30 min后,取L4~L6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内PKA C-α表达变化。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热板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实验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在热板实验中,小鼠舔爪潜伏期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8.902,P<0.05);小鼠给药后0.5 h,α-CbTX中剂量组[(11.83±1.47)s]、高剂量组[(14.33±12.1)s]舔爪潜伏期均长于溶剂对照组[(8.17±0.75)s] (t= 4.461,7.053,均P<0.05),α-CbTX中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1.5 h(均P<0.05),α-CbTX高剂量组药效持续到给药后2 h(均P<0.05)。在醋酸扭体实验中,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34.50±3.62)次、(26.17±2.40)次、(13.83±3.76)次]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2.50±4.59)次](t=3.938,8.040,14.112,均P<0.05)。在福尔马林实验Ⅱ相时间段,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舔爪总时间[(71.17±6.46)s、(54.67±6.41)s、(40.50±3.89)s]均明显短于溶剂对照组[(98.67±11.50)s] (t=6.950,11.120,14.700,均P<0.05)。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0.22±0.01)]比较,α-CbTX低、中、高各剂量组小鼠DRG中PKA C-α[(0.31±0.02)、(0.41±0.03)、(0.44±0.02)]表达均上调(t=3.140, 6.471,7.492,均P<0.05)。结论α-CbTX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有关。

  • 标签: α-眼镜蛇神经毒素 镇痛 背根神经节 蛋白激酶A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的PHN患者102例,年龄(69.7±9.4)岁,男42例,女60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个月(T2)、6个月(T3)、9个月(T4)和12 个月(T5)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PHN患者在T0、T1、T2、T3、T4、T5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7)、2(2,3)、3(2,4)、3(2、4)、2(1,4)、2(1,4)分,PSQI评分M(Q1,Q3)分别为14(13,16)、4(3,6)、6(4,8)、5(4,6)、4(2,8)、4(2,9)分;与T0相比,术后T1~T5各时间点的NRS和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71.6%(73/102),满意度为8(5,9)分,复发率为14.7%(15/102),复发时间为(7.5±0.8)个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麻木,发生率为86.0%(88/10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麻木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PHN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可能是治疗PHN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消融 疗效 安全性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因发病机制不甚明了,临床上涌现出神经阻滞、射频、球囊压迫、开颅微血管减压等治疗技术。本文对各种常用治疗操作技术治疗原理、治疗靶点、最佳适应证、风险和医疗资源占用度进行比较,评判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供同道借鉴。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神经传导阻滞 射频热凝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1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冲射频组(A组,n=68)和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组(B组,n=42)。A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71.9±9.9)岁;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6.3±16.9)岁。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 1 d(T1)、3 d(T2)、1周(T3)、1个月(T4)、2个月(T5)及3个月(T6)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辅助性使用加巴喷丁的剂量、有临床意义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T0、T1、T2、T3、T4、T5、T6各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6)、2(2,2)、3(3,4)、3(2,3)、2(2,3)、2(1,3)、1(0,2)分,B组患者分别为6(6,6)、2(1,2)、3(3,4)、3(2,3)、2(2,3)、2(1,3)、1(0,2)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3、T4、T5、T6时间点的NR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在T0、T4、T5、T6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M(Q1,Q3)分别为0.6(0.6,0.6)、0.3(0.3,0.6)、0.3(0.0,0.3)、0.0(0.0,0.3)mg/d,B组患者分别为0.6(0.6,0.6)、0.3(0.2,0.3)、0.0(0.0,0.3)、0.0(0.0,0.0)mg/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4、T5、T6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7/68)和7.1%(3/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气胸、脊髓损伤、血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更加安全有效,可降低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脉冲射频 臭氧注射 疗效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牵涉到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异常动作电位的产生与扩布以及中枢和外周敏化,因而一直是临床疼痛诊疗中最棘手的问题,治疗方法也种类繁复。除各种口服药物外,神经阻滞、脉冲射频、射频消融、中枢神经电刺激、外周神经电刺激、鞘内输注系统、开颅手术神经减压或梳理、脊神经根入髓区毁损术等不一而足,各种方法的疗效也褒贬不一。针对周围神经的射频消融仍然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最简捷有效的手段。本文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理机制以及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医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射频消融 疼痛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学说众多,其中以"微血管压迫假说"接受度最高。我们认为三叉神经痛痛在神经冲动在神经根受压部位产生了交互混传和折返激动。治疗靶点应选在神经根出脑干后的远端。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发病机制 治疗靶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肢体冷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43例采用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肢体冷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和注入无水乙醇后5 min患者心率、无创血压(NIBP)、足趾血氧饱和度(SpO2)、脚掌温度和末梢灌注指数(PI)的变化。并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进行随访。结果43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双侧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所有患者均顺利穿刺至靶点。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PI分别为1.2±0.6、7.2±3.0,治疗后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6,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脚掌温度分别为(29.6±1.7)、(34.6±1.1)℃,治疗后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7,P<0.05);治疗后患者心率、NIBP、Sp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9例(90.7%)患者腰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临床有效,4例(9.3%)患者无效。39例临床有效的患者中,29例患者疗效达到优良,10例患者疗效达到改善。术后复发者10例(25.6%)。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满意度分别为93.0%、90.7%、86.0%、76.7%、69.7%、65.1%和53.4%。结论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是治疗肢体冷感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冷感症状。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神经传导阻滞 肢体冷感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采用胸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穿刺技术,行胸交感神经链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对气胸并发症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行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链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769例多汗症和雷诺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穿刺方法为CT引导下设计穿刺路径、采用胸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尖端65°钝头)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操作原则穿刺至肋骨小头上方的壁胸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CT肺窗观察有无气胸发生,确认无气胸发生后两侧各注入无水乙醇2.5 ml(含30%碘海醇注射液0.25 ml)行阻滞治疗。结果769例患者(1 538侧神经链节段)均穿刺成功,CT肺窗观察均无气胸发生。注入无水乙醇阻滞治疗后,3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经向该侧星状神经节注射生理盐水后霍纳综合征消失;术后出现相应节段肋间神经痛者188例,均于1~3个月自愈。结论胸交感神经链阻滞穿刺时,通过采取CT引导、改进穿刺针具和相应的穿刺技巧可避免气胸的发生。

  • 标签: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神经节,交感,胸 手术中并发症 气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的解剖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微创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三叉神经大体结构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分别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对三叉神经进行成像,然后进行CT/MRI图像融合。结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颅中窝硬脑膜外的Meckel腔内,节内三大分支神经纤维交织。CT只能清晰显示半月节毗邻的骨性结构而不能显示在体半月神经节,MRI正好相反,骨性结构显影模糊,但对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Meckel囊和神经根均能清晰分辨,将CT/MRI图像融合即可使二者优势互补。结论基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在半月节射频较难实现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高选择性分支治疗;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时,球囊导管应位于Meckel腔内,但不必置入Meckel囊,且球囊导管放置深度以远端平齐颞骨岩锥顶端为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融合 三叉神经痛
  • 作者: 徐池 孙瑶 钱佳栋 陆雅萍 费勇 姚明 黄冰 叶玲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 310053,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 314000,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浙江省 3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缺失经常规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转入疼痛科治疗患者33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行颈5交感神经节阻滞(CSGB)注入治疗药液10 ml,注射后超声监测药液扩散距离(DD)、颈椎长度(CL)及DD占CL的百分比;记录治疗前(T0)、注药完毕即时(T1)、治疗后10 min时(T2)、治疗后1周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不同病程、不同年龄段治疗后嗅觉功能的恢复程度,及T0、T3时点嗅觉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本研究33例患者治疗前嗅觉功能评分均为0分,T3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0±0.9)分,有效率为87.9%(29/33例),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优效、良效、可效、无效分别为10、18、1和4例。DD/CL值与T3嗅觉功能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54,P=0.392);病程≤1年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20/20例),病程>1年者治疗有效率69.2%(9/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84.2%(16/19例),年龄>50岁患者治疗有效率92.8%(13/14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MAP、HR在T1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组33例患者CSGB后出现声音嘶哑8例(24.2%),未见臂丛神经阻滞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无呼吸困难、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C5水平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继发性嗅觉缺失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 颈椎骨 嗅觉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测脉搏氧灌注指数(PI)结合鼻翼温度(AT)评价颈交感神经阻滞(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丧失患者,转入疼痛科行超声引导下CSGB治疗54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监测治疗前(T0)、治疗后10 min(T1)、治疗后1周(T2)时患者,治疗侧PI、同侧AT,记录PI、AT在T0~T1的差值绝对值ΔPI和ΔAT,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无出现Horner综合征等现象。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4例嗅觉功能评分0分患者中,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2±1.0)分,有效率为87.0%(47/54例),男女患者有效率比较、各原发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4、0.154)。MAP、HR、SpO2在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7、0.955、0.981)。PI、AT 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时点T1、T2分别与T0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与ΔPI的直线相关系数r=0.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ΔAT的直线相关系数r=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本组54例患者CSGB后有42例(77.8%)出现了Horner综合征,声音嘶哑13例(24.1%),未见臂丛神经阻滞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未见膈神经阻滞导致的呼吸困难,未见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脉搏氧灌注指数、鼻翼温度可以有效评价临床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的疗效。

  • 标签: 嗅觉障碍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节,交感神经 灌注指数 鼻翼温度
  • 简介:摘要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较传统颅内半月节射频更容易实现对三叉神经各分支的高选择性治疗,且穿刺针无需进入颅内操作,不会因穿刺针在颅内反复寻找责任支而引发颅内出血与感染,因而安全性更高。为实现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的同质化,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治疗 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中脑形态的改变,并分析其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010—2018年登记的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所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使用3.0 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的中脑前后径及被盖前后径测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RadiAnt DICOM Viewer完成。通过问诊患者及与患者一起生活的家属,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排尿障碍等临床症状。采用Kinect深度摄像机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从所得参数中选取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3项参数。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年龄30~88(64.16±11.57)岁,男性占65.34%(11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前后径、被盖前后径均与年龄呈负相关(B=-0.032,P<0.001;B=-0.020,P=0.006)。中脑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06,95%CI 0~0.135,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仍然相关(OR=0.014,95%CI 0~0.416,P=0.013);中脑前后径与排尿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46,95%CI 0.002~0.936,P=0.045),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被盖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也呈负相关(OR=0.035,95%CI 0.002~0.684,P=0.027),但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相关分析显示步速、3 m步行时间与自然起坐时间3项运动功能评分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中脑前后径与步速呈正相关(r=0.231,P=0.040),与3 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05),与自然起坐时间不相关,而被盖前后径与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存在中脑形态的变化,中脑结构参数与运动功能、排尿功能相关,中脑萎缩可能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中脑 运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原发性三叉神经V1支疼痛择期行CT引导下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术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侧眶上孔形态,将患者分为有孔组(n=28)和切迹组(n=34)。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疼痛数字评分(NRS)的平均秩次和有效率(NRS≤1分为有效),以及术后1 d、术后2年麻木程度的差异。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术前NRS、术后各时间点NR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NRS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的平均秩次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孔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53.6%、46.4%和0,术后2年分别为42.9%、46.4%、10.7%和0;切迹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29.4%、67.6%和2.9%,术后2年分别为55.9%、38.2%、5.9%和0;两组患者术后2年麻木程度较术后1 d麻木程度均有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孔组与切迹组患者术后2年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患者在术后除不同程度的穿刺点肿胀外,无其他近期及远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不同解剖变异类型,眶上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均较高;有孔型眶上孔远期有效率更高,除麻木外,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高。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 眶上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突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突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 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 ℃、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5)。结论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舌咽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茎突 CT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1-5组)。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1组)、10 ml(R2组)、12 ml(R3组)、14 ml(R4组)、16 ml(R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 ml,ED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 ml。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 标签: 无水乙醇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疼痛,顽固性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模式、扫描条件、防护方式下探测器的辐射剂量,以优化CT引导治疗时的放射防护措施。方法将78枚热释光剂量探测片平均分为13组。第1组不做任何干预;第2、3组置于拍摄野内分别用于探测标准头部模式和标准鼻旁窦模式拍摄定位像;第4~8组及11~13组均置于扫描野内、第9、10组置于扫描野外20 cm处,其中第6、7组分别用5 mm厚铅衣板对探测元件进行上覆盖、下垫衬,第8、10组包裹防护。第4组接受标准头部模式扫描,第5~10组接受标准鼻旁窦模式扫描;第11~13组用鼻旁窦模式下降低至不同扫描条件扫描。随后对各探测片进行辐射剂量测定分析。结果鼻旁窦模式扫描时辐射剂量较常规头部模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3±0.363) mSv比(39.740±2.020) mSv,t=39.78,P<0.001]。采取5 mm厚铅衣板覆盖遮蔽、下垫、包裹防护和降低扫描条件均能显著减少受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以鼻旁窦模式下80 kV,110 mAs扫描辐射剂量最小。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时,选择鼻旁窦模式,将扫描条件降至80 kV,110 mAs,并对患者头部下垫上盖包裹5 mm厚铅衣板遮蔽,仅露出穿刺层面,缩小扫描范围,减少扫描次数,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射线暴露。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导管消融术 辐射防护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脑功能保护和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使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麻醉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啶静脉输注,输注时间10 min。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水平及术中硝酸甘油使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MAP、HR值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MAP、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较t0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t1、t2、t3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4时NSE、S100β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t4、t5时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及麻醉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更佳,同时可以抑制术中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升高,促进术后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恢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S100β蛋白 特异性烯醇化酶 硝酸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