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的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颗粒的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的76.93%,而下层颗粒的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的84.62%;4)表层沉积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为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的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摘要: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受地形、水动力条件控制,近岸海域的沉积特征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根据北海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粒度分析结果,使用萨哈-兰判别式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类型有:砾砂、砂、粉砂质砂、粘土质砂、砂—粉砂—粘土、粉砂质粘土共6种类型;沉积环境有风海滩环境、动荡海滩、浅海冲积环境、河口冲积环境、冲积环境、浊积环境和其它沉积环境。关键词:粒度参数沉积作用沉积环境萨哈-兰判别中图分类号:TV148文献标识码:A研究区位于北部湾的顶部,北边与大风江口与廉江湾相连接,南面与涠洲岛隔海相望。注入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南流江、那彭江等9条,其中南流江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入海河流,年平均入海水量达51.5亿m3。周边海岸类型较为复杂:南流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洲岛密布,并有水下沙洲发育;大风江口为典型的溺谷海岸,海水可深入离海滨数十公里的谷地中;北海市冠头岭一带的海岸属台地型海岸,台地逼近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因台地受海水侵蚀成为海崖,崖前有沙堤和海滩。水下地貌类型主要为水下三角洲及潮成深槽,其中南流江口为水下三角洲,三角洲向外堆积旺盛,形成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北海市地角嘴至冠头岭一带为弧形分布的潮成深槽。

  • 标签: 北海西部 沉积物粒度 海域表层
  • 简介:湖泊沉积粒度组成及特征主要受沉积沉积时的动力条件和搬运特征控制,从而可以记录湖面水文信息的变化。基于对东南沿海高海拔湖泊斗湖表层和流域范围表层沉积样品粒度的测试,利用沉积粒度多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的组分特征,探讨了斗湖表层沉积粒度变化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斗湖表层沉积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沉积形式主要以悬浮沉积为主。其次,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特征,利用多组分分析方法从湖泊样品中解析出5个组分,其粒径分别为0.64~0.74μm,2.2~4.0μm,10.5~16.4μm,61~110μm和265~436μm,而流域沉积样品仅存在前4个组分。再次,通过与汇水盆地表层沉积粒度特征的对比,推断出斗湖沉积粒度特征主要受湖泊南北方向水动力变化控制,揭示出斗湖沉积是重建东南沿海地区古环境演化的潜在载体。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多组分分析 福建斗湖
  • 简介:就“区域沉积管理”(简称RSM)概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厦门地区为例阐述了RSM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应用区域沉积管理来处理海岸冲刷、淤积与港口码头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同时,提出了发展RSM的战略构想与框架。

  • 标签: 区域沉积物管理(RSM) 资源 海岸带 疏浚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南昌化江入海口底表沉积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结果显示,沉积粒度分布呈现多样性,主要以细沙和粉砂为主,部分地区还含有较高比例的粉砂和粘土颗粒。同时,通过输运趋势分析,发现沉积的输运路径主要受海流和潮流的影响,输运速度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水动力因素、河流输入和悬浮浓度变化等因素对沉积输运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海南昌化江入海口沉积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标签: 昌化江入海口 底表沉积物 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
  • 简介: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大连湾
  • 简介:基于对秦皇岛洋河口附近海域海底439件表层沉积、40件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了解洋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以及砂层分布情况,确定调查区内西南侧浅表层沉积主要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可作为海滩养护砂源;东北侧以枯土质砂和砂.粉砂.枯土为主,不适合直接用于海滩养护工程.

  • 标签: 沉积物 粒度特征 海砂 秦皇岛
  • 简介:1.概况:在南海海盆取了26个表层样和2个柱状样。通过沉积成分分析,得知南海深海盆沉积主要有碎屑矿物(石英、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风化矿物、角闪石、锆石、锐钛矿、石榴石、电气石等);生物碎屑(硅质生物、钙质生物、鱼牙、鱼骨、骨针、骨刺

  • 标签: 碎屑矿物 柱状样 生物碎屑 火山玻璃 白云母 锐钛矿
  • 简介:通过对武汉东西湖区典型第四纪钻孔ZK02孔沉积粒度特征分析,重建了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显示,该区早更新世时期为河流相的沉积环境;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晚期,为河湖交替相的沉积环境;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为开阔的河流相沉积环境;全新世中期以来,整体处于湖泊沼泽相的沉积环境。区域上地层对比还显示该区全新世地层沉积厚达50m,可能是晚更新世晚期全球气温骤降,海平面急剧下降导致汉江水系下切侵蚀后快速堆积形成的,沉积记录显示末次冰盛期该区存在最深海拔达-22m的深切河槽现象。

  • 标签: ZK02钻孔 第四纪 粒度 沉积环境 武汉
  • 简介:沉积内源磷释放是湖泊富营养化重要的污染来源.本次研究在滇池20个采样点进行了原状柱状沉积样品的采集.分析测试了分层沉积样品的总磷、总氮、总有机质含量,揭示了滇池全湖沉积中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和分布规律.为估算沉积磷释放的通量水平和初步解释滇池磷释放的主要作用机制,现场提取出了沉积间隙水,并分析了间隙水以及采样点湖水中溶解总磷、溶解磷酸盐和溶解有机磷的含量,根据实测运用费克扩散定律计算了沉积-水界面之间磷的交换通量.同时对代表性样点进行了原样沉积柱磷释放的实验室模拟.通量计算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滇池沉积具有较强的向水体的释磷能力,全湖沉积平均磷释放通量为0.095mg/cm2/a,沉积磷释放成为全湖磷负荷的重要部分.实验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磷活化释放的主要机制是表层沉积有机质矿化降解,有机磷分解形成的浓度梯度驱动了溶解磷从沉积向水体扩散.

  • 标签: 沉积物 磷释放 有机质矿化降解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 简介:通过对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采样,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了不同采样点重金属元素Pb、Cr、Zn、Cu、Cd、As、Hg污染水平,并进行级别的划分;分析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富集的影响因素,为判别其沉积来源提供依据;通过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方法评价重金属对该区域生物的影响,以期为渤海湾重金属防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渤海湾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中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b>Cr>Zn>Cu>Cd>As>Hg;主要污染指示为Zn、Cr和Pb等元素;其表层沉积As、Cd、Hg、Pb、Cu、Cr、Zn存在低等潜在危害程度;重金属元素对生态城生物为负面效应且偶尔发生,其中As元素的潜在危害最强。

  • 标签: 滨海湿地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危害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石油资源存储量的不断增加,对原油储罐的应用数量不断的增多,同时也更加重视原油储罐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原油储罐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中,需要对原油储罐存在老化和破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换和处理。同时还需要对原油储罐底部的固体沉积做好清理工作,这就需要对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清除技术进行分析,进而提升原油储罐底部沉积清除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原油储罐 罐底 沉积物 清除技术
  • 简介:沉积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源和汇,对水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有效的建立沉积的质量基准已成为当前水环境学的紧迫课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沉积质量基准(SedimentQualityCriteria,SQC)的建立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结合各种文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SQC的建立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SQC的建立方法:相平衡分配法和生物效应数据库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对如何建立SQC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的SQC有所启发。

  • 标签: 沉积物 质量基准 重金属 水体
  • 简介:由于地处两大板块的交界部位,苏门答腊岛地震频发。该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以西,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消减地带”。这两大板块交界部位的“俯冲消减”,可使得能量在长时间内大量聚集,并在某时刻瞬间释放,导致地震的发生。

  • 标签: 苏门答腊岛 地震强度 沉积物 成分 板块碰撞 印度尼西亚
  • 简介:通过对福建罗源湾口海域KMZK5柱状沉积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5属30种甲藻孢囊。对比发现这30种甲藻孢囊是该湾以前未被记录的种类。其中12种是附近海域也未曾发现的种类,6种为有毒种类:缘亚历山大藻、小型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具刺膝沟藻、链状裸甲藻、锥状斯氏藻.同时对甲藻孢囊的主要属种和有毒种类的丰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甲藻孢囊 丰度 垂直分布 有毒种 罗源湾
  • 简介:摘要:相信大家都听过外来物种入侵,但你知道外来物种都通过什么途径来到的吗?据相关统计,多种海洋生物已经确认由船舶压载水及沉积传播。沉积的外来生物可引起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了当地水域的生态平衡,对渔业、沿海工业等造成经济损害,影响公众健康。基于此,本文就船舶压载水沉积灭活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船舶 压载水 沉积物 灭活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石油资源存储量的不断增加,对原油储罐的应用数量不断的增多,同时也更加重视原油储罐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原油储罐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中,需要对原油储罐存在老化和破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换和处理。同时还需要对原油储罐底部的固体沉积做好清理工作,这就需要对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清除技术进行分析,进而提升原油储罐底部沉积清除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原油储罐 罐底 沉积物 清除技术
  • 简介:通过对来自珠江口万顷沙W2孔的沉积进行AMS14C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以及孢粉分析结果,并与其他相关记录综合对比,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年代框架。使用粒度组合特征以及磁化率为环境代用指标,获取了该地区约6000calyr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经过分析与对比,认为该区自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暖干-凉湿-温湿三个气候环境变化阶段。在晚全新世中国南方地区气候(尤其是降雨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降低,亚洲季风减弱,降雨带南移有着一致的对应关系,同时还很可能与这一时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加强有着紧密的联系。

  • 标签: 粒度 磁化率 全新世 古气候 珠江三角洲
  • 简介:研究了铜在鄱阳湖姚公渡沉积上的吸附与释放特性。研究发现,鄱阳湖沉积对铜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在2h内,溶液吸附趋于平衡;对铜的释放分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阶段,最佳释放时间为3h。并研究了各因素对沉积吸附与释放的影响,pH值对沉积中铜吸附与释放的影响显著。

  • 标签: 沉积物 吸附 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