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中国大陆本身自晚元古代,就有塔里木、华北、扬子三个稳定的古板块(陆核),之后一直巍然挺立的事实;分析了周边西伯利亚、印度和太平洋等三个板块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古板块的俯冲或挤压作用,得出中国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特征,正是中国古板块不断冲挤,加积和再加积地壳物质的结果。

  • 标签: 古板块 板块构造运动 中国沉积盆地 成因分析
  • 简介:南岭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广泛发育,在空间展布上具SE-NW向分带、NE向雁行展布的特征。盆地先后经历了近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AnMz)、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T3-J1E)、裂谷盆地(J1L-J2)、NE向构造域对EW向构造域的置换改造(J3-K1)、大规模伸展断陷(K2-E)和挤压抬升剥蚀(N-Q)等六个阶段。不同时代形成的沉积盆地类型不同,其形成与演化除早期(T3-J1E)前陆盆地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支陆块联合作用(后碰撞期构造作用)外,多数盆地与太平洋动力体系下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形成于拉张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受断裂构造控制和改造。

  • 标签: 新生代 盆地特征 南岭 地球动力学背景 大地构造环境 前陆盆地
  • 简介:摘要:盆地沉积盖层的发育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大陆裂谷发育阶段、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边缘坳陷阶段、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克拉通盆地与碰撞边缘形成阶段、晚三叠世-白垩纪大型内陆坳陷发育阶段,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发育阶段等五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奠基于中燕山运动、发展完善于喜马拉雅运动。从区域地质角度看,上述盆地本体隆升而周边断陷,正是其地壳运动均衡调整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鄂尔多斯 构造演化 地层展布 构造格局
  • 简介:古地貌恢复需要借助两类参数,即特征参数(CP)和属性参数(PP),前者主要包括了残留地层厚度参数、剥蚀厚度参数、压实校正参数和古水深恢复参数,后者包括了古湖泊、古物源和古环境参数等一系列沉积学研究参数,单参数的研究仅是古地貌恢复的基础工作,而两类参数的对比分析才是古地貌恢复的核心,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沉积期古地貌恢复的成功实例证实了本文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 标签: 特征参数 属性参数 对比分析 古地貌恢复 准噶尔盆地 西山窑组
  • 简介:摘要:南缘西部第三系的油气勘探由来已久, 而且几经波折。丰富的地面和井下油气显示以及非常发育的构造圈闭都预示着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复杂的工程和地质条件一直制约着勘探进展。沙湾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其砂体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析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南缘 准噶尔盆地 沙湾组 沉积环境 沉积相
  • 简介:研究表明,南里海盆地在洋壳或渐薄陆壳基底上沉积的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沉积物厚度可达20km以上。在南里海盆地的内部,目前还没有钻遇中生界、古近系和渐-中新统沉积地层,但它们在盆地边缘的陆上地区有出露。上新世至今的沉积地层厚度在7km以上,已经根据二维(2D)地震资料进行了填图,而且最近钻的探井也穿过了这些地层。这些地层中的绝大部分(6km厚)由上新统ProductiveSeries组的河-湖三角洲沉积组成,ProductiveSeries组沉积在中新统海相页岩层序之上,二者呈不整合接触,构成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ProductiveSeries组之上是厚度约为1km的晚上新世至今的海相沉积。上新统沉积层序的厚度表明,南里海盆地第三纪晚期曾发生过比较快速的沉降;然而,并没有地质证据证明在此期间曾发生过能够产生重大热沉降事件的构造运动。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晚中生代热沉降地壳上沉积物荷载和压实作用就可以解释目前在南里海盆地所观察到的沉降和沉积样式,而不需要其他的第三纪沉降机理。最为关键的是。此模型将上新统ProductiveSeries组的沉积环境解释为与全球海洋系统隔离的封闭洼陷,其基准面受局部因素而不是全球海平面的控制。

  • 标签: 沉积物厚度 沉降作用 海盆地 阿塞拜疆 沉积地层 海相沉积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至更新统可划分出14个层序。不同层序中广泛发育的侵蚀充填代表了两种背景下的低水位沉积。陆坡形成之前,在盆地中央发育浅水背景下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架陆坡形成演化期,在盆地中央或沿陆坡发育了深水背景下盆底扇和低水位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沉积体系组合。深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具有与一般模式相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浅水背景低水位沉积体系,物源方向与一般模式不同,来自盆地长轴方向,是一种新的低水位沉积模式。莺歌海盆地的低水位沉积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将是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低水位砂岩与海相泥岩形成的泥底辟相伴生的构造则是最有利的构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低水位 沉积体系 发育特征 油气地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代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代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层序与盆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的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的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的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的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的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的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的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的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近年来在深部和区域地质方面所获得的新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热事件的认识,近海盆地的成因与深部作用地幔柱构造不可分割,表现出与亚洲东部特殊的地质背景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多幕动力作用决定了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其中超压系统多期破裂产生并驱动的含烃热流体的多期活动成藏和重就位是基本的成藏动力学特征,而现今作为含烃流体场动态演化的一个切面,油气藏是盆地流体场中的特殊异化点,因此盆地水文系统的温、压、化学场以及成岩场的特征是判别油气藏分布的重要标志。

  • 标签: 近海沉积盆地 多重动力成因 油气聚集 中国 深部作用 含油气系统
  • 简介:以剖面和测井资料为依据,在研究了库车地区古近系地层的岩性组合、相序特征、沉积构造等岩性特征基础上,认为该区古近纪时期总体上为河流——湖泊沉积环境。库车地区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条件和物源供给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该区的沉积演化格局,分别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和海湾、泻湖等沉积相。在此基础之上,将研究区古近纪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两个阶段的沉积演化特点。

  • 标签: 沉积相 库车坳陷 古近纪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物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的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物颗粒的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物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的76.93%,而下层颗粒物的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的84.62%;4)表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为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的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超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超压。涉及体积变化的超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超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超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超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超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 标签: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评价
  • 简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相序、岩性剖面结构、砂体厚度、含砂率变化确定了准噶尔盆地与腹部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堆积了近4000m厚的浅水辫状三角洲相粗粒砂砾岩与深水湖泊相泥岩沉积,以广泛发育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西北缘、西缘和东侧发育3大物源区,相应地形成3支砂体.早侏罗世具“三分”或“二分”沉积体系分布格局,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是重要转折点,此后水深总体变浅,中晚侏罗世继承了“二分”格局,但出现大面积剥蚀区.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深水泥岩 三分格局
  • 简介: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高矿化度地层水,并以CaCl2型水最为常见.研究认为高矿化度地层水成因主要包括:(a)地表蒸发浓缩作用;(b)地下岩盐溶解作用;(c)隔膜渗透.通过地层水化学分析及其展布特征,可较好地解释盆地流体的活动规律,并能为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动态信息.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各种参数,如变质系数(rNa/rCl)、脱硫系数(100×rSO4/rCl)、碳酸盐平衡系数(rHCO3+rCO3)、钙镁系数(rCa/rMg)和钠钙系数(rNa/rCa)等的组合特征,又可以判断盆地内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的层段.

  • 标签: 沉积盆地 地层 水化学 特征 地质意义 高矿化度
  • 简介:摘要:上允盆地聚煤区位于澜沧县上允镇境内,通过对矿区沉积古地理环境和沉积岩相进行研究和分析,基本掌握上允压陷盆地的聚煤规律和聚煤总体特征,有利于了解我省西部地区煤的沉积特点,对以后在滇西地区找煤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上允盆地 古地理环境 沉积岩相 聚煤规律及特征
  • 简介:摘要: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南斜坡,区域地层倾角约6°。储层平均孔隙度10.1%,平均渗透率11.9mD,属低孔低渗储集体。根据研究区录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自下而上分别为5个砂层组。研究表明,西缘沉积相类型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流相为主,冲积扇相发育在油层组底部,向上过渡为辫状河流相;北缘油层组以冲积扇沉积为主,且为湿地扇,广泛发育中砾岩、细砾岩和砾质粗砂岩.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低孔低渗储集体 沉积相 扇三角洲相
  • 简介:为阐明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古近系沉积特征,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井下资料分析表明,昆仑山前古近系自下而上可分为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卡拉塔尔组、乌拉跟组及巴什布拉克组.古近系发生两次海侵-海退,每个组(段)发育有典型而相对单一的沉积相类型,自下而上发育海湾(阿尔塔什组)-潮坪(齐姆根)-碳酸盐岩台地(卡拉塔尔组)-潮坪(乌拉组).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前 古近系 沉积特征
  • 简介:广东南雄盆地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红色地层,厚5千多米,面积约1020km^2。前人普遍认为该套地层属山间盆地河湖相碎屑沉积,同时在湖底还沉积了大量钙质结核及多层泥灰岩。野外观察发现,地层中红颜色随层理/层次变化也发生深浅变化,说明地层的红色是与层理同期形成,属沉积阶段的原生色。所谓湖底沉积结核及泥灰岩实为红色古土壤层中的钙结核与钙板层。磁性矿物测量表明,地层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且相对含量较黄土一古土壤高得多,表明该地层是长期处于地表高温干旱氧化环境中形成。红色粉砂层和黏土层中发育的钙质结核及钙板层与古近系红黏土类似,属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黏化层下部。因此,南雄盆地白垩纪红层的“水成”只是局部或者短暂特点,总体是地表干旱氧化条件下经成土作用形成的红仁.土壤序列。

  • 标签: 南雄盆地 白垩纪红色地层 岩石磁学 赤铁矿 沉积环境
  • 简介:新疆焉耆盆地沉积环境研究表明,该盆地侏罗纪煤系具有两种不同的成因环境:即浅水原地环境和深水异地环境.从煤层的产状,与煤共生的泥岩中的有机质类型,与煤共生的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相序等方面论述了焉耆盆地中生界含煤地层深水成因的证据,并建立了深水煤系沉积模式.

  • 标签: 新疆 焉耆盆地 煤系地层 深水成因 沉积模式 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