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边缘淋巴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9年收治的3例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的CD5- CD10-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老年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脾大和血细胞减少,均在骨髓或淋巴结中发现CD5- CD10-单克隆B淋巴细胞。综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2例患者诊断为脾边缘淋巴,1例患者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结论脾边缘淋巴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与其他CD5- CD10-小B细胞淋巴进行仔细鉴别。新一代基因突变高通量检测和表达谱分析有助于不典型疑难病例的精准诊断。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 脾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发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B细胞淋巴(MZL-MALT淋巴)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9例胃发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B细胞淋巴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MZL-MALT淋巴临床表现与胃癌、胃炎相似。结论胃MZL-MALT淋巴是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胃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明确诊断,抗HP治疗有显著效果,结合放、化疗预后良好。

  • 标签: MALT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探讨PIM1基因与黏膜相关边缘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对1例PIM1基因阳性的黏膜相关边缘B细胞淋巴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使用R-CHOP 方案治疗,效果较好。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是一种惰性淋巴。PIM1在调节正常造血细胞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PIM1基因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边缘淋巴(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由于病例数较少,缺少专门针对SMZL的大宗临床前瞻性随机试验,目前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其他惰性淋巴及专家共识。无症状的患者通常可等待观察,有症状患者的传统治疗包括脾切除和单纯化疗。近年来利妥昔单抗取得较好的疗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线治疗方案。随着对各种淋巴分子学病因的逐步明确,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已在低级别淋巴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少量SMZL患者。文章将对SMZL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切除术 淋巴瘤,非霍奇金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海绵窦B细胞淋巴1例。患者女,53岁,因右眼肿胀伴眼睑下垂1个月余入院。CT表现为右侧海绵窦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邻近的蝶窦上侧窦壁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右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的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1WI及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最终病理诊断为海绵窦B细胞淋巴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海绵窦 中枢系统淋巴瘤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亚型的表型取决于B细胞的分化阶段和遗传变化,反映在免疫表型、核型和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上,特别是微环境细胞组成的不同。文章介绍了B细胞淋巴细胞的性质和微环境的细胞组成,探讨肿瘤微环境细胞B细胞淋巴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肿瘤微环境 淋巴瘤,霍奇金
  • 简介:摘要1例11岁男童因“骨痛4个月余、发热伴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就诊,影像提示全身多部位占位性病变伴多发骨破坏,头皮肿物活检病理示OCT-2、BOB1、间变性淋巴激酶(ALK)阳性(胞质颗粒状阳性),CD30阴性,并检测到CLTC-ALK融合基因,诊断为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按改良LMB89高危方案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45 d因重症肺炎伴发呼吸衰竭死亡。该病儿童罕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理以表达ALK但不表达CD30为特征,治疗以高强度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预后不佳。

  • 标签:
  • 简介:原发胰腺的淋巴(primarypancreaticlymphoma,PPL)是非常罕见的胰腺肿瘤,结外边缘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extranodal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尽管可以发生在任何结外部位,但截止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发生在胰腺,且没有任何病理描述。本文报道1例胰腺原发的MALT,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和病理医师参考。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结外边缘区 胰腺肿瘤 文献复习 黏膜相 LYMPHOMA
  • 作者: 胡军常建王中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医院胡军常建王中新患者男,68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增大10天”于2018年1月15日入院,体检:阴囊皮肤不红,皮温未增高,右侧阴囊较左侧明显增大,能触及肿大附睾及睾丸,分界不清,无触痛,阴囊托举痛阴性,左侧睾丸及附睾未及明显异常,双侧精索无增粗。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0%,血红蛋白146克/L,血小板139*109/L。HCG:β-人绒毛促性腺激<1.20IU/L。甲胎蛋白4.70IU/ml。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48U/L,肌酸肌激酶31U/L,肌酸酶同功酶9U/L,乳酸脱氢酶198U/L,羟丁酸脱氢酶168U/L。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1.7S,国际标准化比值1.0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0.1S,纤维蛋白原2.13g/L,凝血酶时间18.4S。尿常规、生化及免疫八项基本正常。阴囊彩超检查:右侧睾丸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发不等的低回声区,境界尚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多发细密点状回声,大的范围约44*25mm。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并可探及动脉频谱(图1)。超声诊断:右侧睾丸多发低回声区,结合病史,考虑:1.占位性病变可能,2.炎症不除外。其后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侧睾丸)考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倾向B细胞来源伴浆样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级别B细胞淋巴(HGBL)传统上被用作侵袭性B细胞淋巴的统称,这种B细胞淋巴在形态学上表现出高级别特征,包括多个有丝分裂象、星空图案、较高的Ki-67等。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分类重新定义的HGBL包括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也称为双重打击淋巴(DHL)或三重打击淋巴(THL)和不伴myc、bcl-2、bcl-6重排的HGBL,也称为HGBL,非特指型(HGBL-NOS)。HBGL具有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预后差、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差等特点。准确地识别HGBL很重要,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临床治疗方案。但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及合理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文章对HGBL的生物学特征、诊断评估和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基因重排,B淋巴细胞 myc基因 bcl-2基因 bcl-6基因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DLBCL)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一半以上患者可以通过标准的一线免疫化疗治愈,而近30-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R/R)。大剂量化疗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挽救性治疗失败或不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预后很差,因此寻找R/R-DLBCL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这些方法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调节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本文就DLBCL的主要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或难治 治疗 分子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脾边缘淋巴(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巨脾,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见部分淋巴细胞毛刺样改变;免疫分型示异常B淋巴细胞占81.07%,CD11c、CD20、FMC7、CD22、cKappa、CD79b阳性,sIgD部分阳性,CD19、CD81、sIgM弱阳性;骨髓病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成熟,网状纤维染色MF-1级,Annexin阴性,局灶可见CD20+细胞窦内浸润,MYD88基因检测阴性,染色体分析未见可分析分裂象,符合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诊断标准。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SMZL伴绒毛状淋巴细胞较罕见,诊断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形态、组织病理、免疫分型、基因检测综合分析,通过脾脏病理可确诊,治疗首选利妥昔单抗。

  • 标签: 脾肿瘤 脾边缘区淋巴瘤 绒毛状淋巴细胞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其可侵犯所有年龄段的患者,且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上世纪70年代DLBCL是以蒽环类药物作为基础化疗,而现在利妥昔单抗的出现,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成为所有年龄段治疗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仍有较多患者出现复发和原发耐药,这也是DLBCL病死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DLBCL免疫分型、细胞形态、诊断、治疗等最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治疗方案 蒽环类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BL)的临床特点,总结中国儿童淋巴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9.0)岁,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3例(0.7%)复发,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35.0)个月,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P=0.041)和C2组(χ2=7.21,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