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 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 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 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下肺静脉共干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静脉消融术后针对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房颤(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肺静脉消融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后房颤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房颤复发率为12.50%,对照组的房颤复发率为45.00%,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7.50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7.5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消融术后针对性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了房颤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环肺静脉消融术 针对性护理
  • 简介:目的用心率变异性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3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30~72岁,其中21例左心房内径增大(35.4~55.7㎜)。所有患者均接受了Lasso环状标测电极指导的节段性电隔离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定期检查24h动态心电图,记录MaxHR、MeanHR、MiniHR、SDNN、SDANN、rMSSD、LF、HF、LF/HF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术后3天MaxHR、MeanHR、MiniHR、LF/HF增高;SDNN、SDANN、rMSSD、LF、HF降低。术后3个月,35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恢复到术前水平,2例患者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这种变化持续时间还有待于临床继续观察。结论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短时间内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3个月后小部分患者仍保持着这种变化,并且伴有消融成功率的提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率变异性 射频导管消融
  • 作者: 赵志宏 陈永刚 宁忠平 陈新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1318,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3
  • 简介:摘要肺静脉电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常规治疗目标。脉冲电场作为非热能量,提供高能瞬时脉冲释放能量至心肌细胞膜,产生不可逆电穿孔,使细胞内容物泄漏,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导致细胞死亡,同时炎症反应轻微。推动房颤消融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该文就脉冲电场消融及其导管用于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治疗房颤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脉冲电场消融 导管消融术 不可逆电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性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2对(50.3±25.5) mGy/cm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肺静脉消融 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 二尖瓣峡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房功能联合B型脑钠肽(BNP)预测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后复发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拟行第一次CPVA的PAF患者201例。CPVA术前测定患者血液BNP水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获取左心房时间-容积曲线;根据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结果,将PAF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复发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PVA术后P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行预测PAF复发的ROC曲线,比较不同指标的效能。结果201例PAF患者完成CPVA,随访中36例(17.9%)复发,复发组BNP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2组间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膨胀指数(EI)、舒张期射血指数(DEI)、被动射血指数(PEI)、主动射血指数(AE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BNP、DEI及PAF病史是P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DEI及联合指标(DEI+BNP)预测CPVA术后复发的效能均优于LAVImin(AUC:0.881 vs 0.686、0.901 vs 0.686,均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性优于DEI及BNP(89.7% vs 79.4%、89.7% vs 72.7%,均P<0.05)。结论CPVA治疗的PAF患者中,左心房存储功能受损及BNP增高均是CPVA术后P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联合可提高预测复发的特异度。

  • 标签: 心房颤动 B型脑钠肽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 复发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CB)消融术后复发的好发部位与中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房颤再次手术的房颤患者39例(阵发房颤21例,持续房颤18例)。中左心房行基质电压标测,记录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GAP)。回顾性分析患者首次手术肺静脉电位记录,肺静脉电位隔离时间(TTI),冷冻30 s时的温度(T30 s)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电位恢复好发于右前三叉处,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②有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78%,阳性预测值为80%;③T30 s<-25℃,TTI<60 s的敏感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87%;④T30 s<-25℃,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0%。结论右前三叉、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是肺静脉电位恢复的好发部位,可记录肺静脉电位、T30 s<-25℃可以预测房颤冷冻消融效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肺静脉电位恢复 消融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中影响肺静脉电位(PVP)实时记录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首次使用2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已完善左心房CT血管造影检查,收集其肺静脉内径(长径、短径)、椭圆度、中Achieve电极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根据是否记录到肺静脉电位分为记录组、未记录组,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肺静脉电位记录的因素。结果共计对102例患者中的408根肺静脉进行了冷冻消融,年龄(64.9±7.3)岁,其中女58例(56.9%,58/102)。记录组共有262根(64%,262/408)肺静脉实时记录到PVP,不同的肺静脉PVP实时记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7,P=0.009),其中记录率左上肺静脉(LSPV)最高为75%,右上肺静脉(RSPV)63%,左下肺静脉(LIPV)66%,右下肺静脉(RIPV)最低为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hieve电极位于肺静脉近段、呈环状更容易记录到肺静脉电位(χ2=7.566,P=0.006;χ2=8.706,P=0.003);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仅肺静脉分类对于PVP记录率有影响(P=0.044),与RSPV相比,LSPV更易记录到PVP(OR=1.938,95%CI 1.028~3.654,P=0.041)。根据肺静脉类型行亚组分析显示:LSPV、RSPV、RIPV组肺静脉内径(长径、短径)、椭圆度、Achieve电极形态及位置在记录组和未记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LIPV两组间椭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肺静脉电位记录率在不同肺静脉有明显差异,Achieve电极位置和形态对此均有影响。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肺静脉电位 实时记录 肺静脉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三维标测指导下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方法和特点。方法对15例接受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老年人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15例病人中14例手术成功,1例术后仍有阵发性AF,经静脉使用可达龙治疗3天后转为窦性心律。术后并发穿刺处血肿1例,少量心包积液1例,经积极处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差、体质弱等原因,手术风险增加、术后恢复慢。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心的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出院健康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增加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 标签: 三维标测 环肺静脉口消融 老年人 心房颤动 护理
  • 简介:摘要房颤射频消融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它能量,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应用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肺静脉的形态结构,无创检查、图像分辨率高,有助于提高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术前可以清楚地显示左心房、肺静脉及食管的三维结构和关系;且原始图像可整合入EAM系统引导射频消融的进行。这对提高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极大帮助。

  • 标签: 房颤射频消融术 体层摄影术 肺静脉造影
  • 简介:摘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该病本身的治疗及术后肺静脉梗阻(PVO)是困扰心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本文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TAPVC术后PVO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定义、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危险因素,以期能够正确认识PVO,为选择合理治疗提供参考,降低术后PVO的发生。

  • 标签:
  • 作者: 罗斌 孙奇 郭晓刚 刘旭 杨建都 谢海扬 郑金刚 马坚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现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共干肺静脉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456例,其中男368例,年龄平均54.6岁,年龄范围33~85岁。根据术前左心房肺静脉CT结果分为肺静脉共干(CPV)组45例,对照组90例。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CT、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肺静脉电隔离时间(TTI)、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CPV组冷冻135支肺静脉,对照组360支。两组患者TTI[(51.3±28.4) s对(48.6±29.2) s,P=0.41]、隔离时温度[(-47.6±7.4)℃对(-49.4±6.0)℃,P=0.334]、射频补点(P=0.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组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3.7)个月对(23.9±4.8)个月]、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左侧肺静脉共干临床非常常见,手术时间和冷冻消融次数较正常解剖肺静脉略有增加。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消融策略,其中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消融 肺静脉共干 二代冷冻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冠脉造影治疗房颤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组采用冠脉造影,对其定期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造影治疗房颤患者,能够有效的减少房颤的复发,使更多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抗心律失常药物 冠脉造影术 房颤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所有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排除合并单心室、心房反位等复杂畸形。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肺静脉狭窄,将患儿分为肺静脉狭窄组和无肺静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手术时的各项临床变量,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入选患儿共145例,其中男91例(63%),女54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4(2,8)个月,中位体质量5.5(4.5,7.5)kg。术后随访(51±23)个月,27例(18.6%)出现肺静脉狭窄。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组与无肺静脉狭窄组相比,解剖分型[心上型18(67%)对59(50%),心内型4(15%)对50(42%),心下型3(11%)对1(1%),混合型2(7%)对8(7%),P=0.003]、术前有无肺静脉狭窄[有19(70%)对37(31%),无8(30%)对81(69%),P<0.001]、是否合并其他畸形[是13(48%)对27(23%),否14(52%)对91(77%),P=0.008]、体外循环[109(89,129)min对88(70,110)min,P=0.002]等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术前存在肺静脉狭窄(P<0.001)及体外循环(P=0.009)为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仍较高,尤其术前合并肺静脉狭窄,或中体外循环过长,术后应加强随访,警惕肺静脉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的原因,总结再干预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为(7.2±4.6)个月,范围在6~31个月;体重为(6.9±3.4)kg,范围在5.0~17.6 kg;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术后12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术后1例。13例患儿再干预治疗前均给予心脏超声及心脏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吻合口处狭窄7例,单支肺静脉狭窄4例(肺静脉于左房开口处狭窄2例,肺静脉远端狭窄1例,肺静脉近端狭窄1例),双支肺静脉狭窄(均为左侧)2例。9例采用Sutureless技术,3例采用牛心包补片扩大,1例球囊扩张后效果差后行牛心包补片扩大。结果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经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3 d后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因原有脑部疾病,家属拒绝使用ECMO辅助治疗,后放弃治疗。另11例患儿随访3~36个月,无延迟死亡。1例采用的Sutureless技术和1例采用中心包补片扩大患儿术后随访3年,肺静脉流速为1.6~1.9 m/s,现随访观察中。结论儿童PVS多见于肺静脉畸形术后,尤其是TAPVC术后,应早期再干预治疗。Sutureless技术能明显改善PVS的预后。

  • 标签: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狭窄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房颤动所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所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3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心脏超声及胸部x片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肺静脉电隔离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小(61.20±6.1)vs(50.10±4.65),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0.45±0.06)vs(0.63±0.30),P<0.01;心胸比变小(0.65±0.05)vs(0.51±0.02),P<0.01。结论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可有效治疗心房颤动所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肌病 环肺静脉电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P<0.01)及15~18 Ω(22.9%对19.1%,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功率 损伤指数 导管消融术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常见于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即孤立性房颤。房颤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外,还可以因心房缺失泵血功能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导致心房内的血流淤滞,促使血栓形成。我国房颤的成人患病率约为0.77%,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双源CT 肺静脉 左心房 评估
  • 作者: 武钦 石磊 倪伟 任悦义 王葵亮 邸勇 邢泉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 青岛大学先心病研究中心,山东 266034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缺陷防控办公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特检科(儿童超声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缺陷防控办公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 青岛大学先心病研究中心,山东 266034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梗阻(PVO)的随访和再干预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174例单纯TAPVC患儿资料,总结术后发生PVO患儿的围期和随访期间症状、生长发育等临床表现,分析超声心动图、CT心血管造影检查等资料。对符合干预指征的采取内外科镶嵌、原位心包无内膜接触缝合和扩大补片等技术进行再干预,并随访评估治疗结果,分析TAPVC术后PVO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4例单纯TAPVC患儿中169例接受手术,术后26例(26/169, 15.4%)发生PVO,中位发生时间11.5周(0~77周),22例(24/26, 84.6%)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26例术后PVO患儿:心上型11例(11/26,42.3%),心内型7例(7/26,26.9%),心下型5例(5/26,19.2%),混合型3例(3/26,11.5%);累积双侧肺静脉的12例(12/26,46.2%);病理表现呈弥漫性狭窄的3例(3/26, 11.5%)。26例术后PVO患儿随访过程中均呈渐进性加重过程。8例(8/26,30.8%)PVO患儿共接受10次再干预治疗,其中1例接受3次。26例TAPVC术后PVO患儿中死亡8例(8/26,30.8%),其中包括3例未接受再干预和5例接受再干预者。26例术后PVO患儿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低于TAPVC术后无PVO患儿(HR=6.46;95%CI:2.34~17.85;P<0.01)。本组TAPVC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与术后PVO发生时间(HR=0.85,95%CI:0.73~0.99;P=0.04)和PVO累积肺叶范围(HR=1.74,95%CI:1.01~2.99,P=0.04)相关。结论TAPVC术后PVO发生于6个月以内和累及2个以上肺叶是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应严格随访并给予密切关注。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PVO发生和进行性加重,应积极再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随访 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