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的萌生、发展同报刊密切相关,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胡适新诗、鲁迅《狂人日记》、随感录、易卜生话剧与安徒生童话的白话翻译等新文学标志性作品都刊载于《新青年》杂志,而后,许多作品也是首先刊载于报刊,然后再结集出版。可以说,以报刊为重要载体的传播方式是现代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标志之一。唐瞍、王瑶等学术界前辈早年倡导的报刊研究,近年来蔚然成风,研究成果陆续面世。刘增人等纂著的《中国现代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史论》),

  • 标签: 《史论》 文学期刊 中国 刘增人 《新青年》杂志 新华出版社
  • 简介:在时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是关注的对象,潮起潮落的先锋文学思潮也总能引起此起彼伏的赶海效应,相比之下,对于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则显得有点冷落。但现代乃至未来都是从历史发展而来,历史蕴涵着大量可资开发的信息源,历史研究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喜的是仍有学者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执著于历史研究,43万字的《西方文学批评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就是杨冬教授孜孜矻

  • 标签: 文学批评史 历史研究 批评家 西方 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与现代史界自身的局限,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 标签: 抗战文学 正面战场 正面表现
  • 简介:五四时期,林纾、章士钊与学衡派从不同方面向新文学挑战,因而在现代史叙述中多以反对派的角色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林纾对传统失传的担忧,章士钊的民族主体性观念和新与旧、雅与俗的辨证观念。学衡派尊重传统、捍卫汉字、循序渐进的渐进改革观与内涵丰富的文学观.

  • 标签: 五四时期 新文学 反对派 文学史叙述 主体性观念 循序渐进
  • 简介:<正>只要我们对20世纪初中日两国“人的文学”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其历史进程的相似。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以及其他缘故,以往的结论并非都符合历史。譬如,即使是亲身参与那段历史演进的周作人也难免偏谬。他在写于1925年10月3日的《日本与中国》里说,中国新文学“在近二十五年所走的路差不多与日本一样,到了现今刚才走到明治三十年(1897)左右的样子,虽然我们自己以为中华民国的新文学已经是到了黄金时代了。”说路差不多一样自然没错,但说1925年的中国新文学只相当于1897年日本文学的样子,则大谬不然。事实上,截止1897年,日本“人的文学”作品,诸如《浮云》、《楚囚之诗》、《舞女》与《嫩菜集》等还相当幼稚,而1925年时的中国新文学已经进入成熟期,《呐喊》、《女神》、《沉沦》、《隔膜》、《繁星》、《红烛》、《自己的园地》、《咖啡店一夜》等均已问世。显然,到了1925年前后,在“人的文学”进程上,中国已经大致赶上日本并保持同步了。那么,周作人何以会发此偏颇之论呢?也许他是痛感于国人在对待日本文化上所表现出的自大根性吧。对自大根性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做杂文也不妨夸张,但历史评价却应该实事求是。中日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确很相似,但似在哪里,异在何处,原因何在,却需要深入细致的探?

  • 标签: “人的文学” 历史进程 日本近代文学 个人主义 中国新文学 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