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唐代是我国制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此情况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和陶瓷生产有关的文献材料,比前代大大增加。其中一些材料为陶瓷考古工作者耳熟能详,如陆羽《茶经》中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以及李肇《国史补》中的“内邱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南卓《羯鼓录》所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等等。

  • 标签: 唐代 “广州白瓷” 制瓷业 文物考古
  • 简介:白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在金代中期开创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装饰方法。它是在已经烧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勾画各种花卉,动物等纹饰,然后再入炉用800度左右的温度加以烘烧。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

  • 标签: 赏析 装饰方法 磁州窑 白釉红绿彩瓷 金代 私人收藏
  • 简介:清朝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步入安定。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封建社会里相对而言,都是治国安邦的“明君”,此时出现了史学家称之的“康乾盛世”。“盛世”的瓷器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珐琅彩瓷器就是这一时期创烧的釉上彩瓷器。

  • 标签: 珐琅彩瓷器 清朝 艺术风格 制作工艺 粉彩 题材
  • 简介:清咸丰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出现一些特殊的粉彩瓷器,施彩浅淡,以赭彩(淡赭或赭褐色)为主要或重要着色剂,淡泊温和,有别于普通意义的粉彩。同治、光绪年间,这类釉上彩瓷又衍出以水绿、草绿等浅绿彩为主、佐配赭彩的品种。以上釉上彩瓷器被称之为“浅绛彩”。它在同治、光绪时期很流行,至民国初期逐渐被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作品为代表的“新粉彩”所取代。

  • 标签: 民窑 瓷器 景德镇 光绪年间 艺术 作品
  • 简介:衡山窑位于湖南衡山县贺家乡湘江村湘江北岸的赵家堆、渡口边一带,现存龙窑遗址,堆积面积约4000平方米。衡山窑史志不见记载,直至1982年才在文物调查中被发现。根据调查和发掘所得实物标本考证,衡山窑的年代始于宋迄于元。该窑先烧造青瓷,到南宋后期至元代烧造彩瓷

  • 标签: 衡山 彩瓷 文物调查 湖南 元代 湘江
  • 简介:越窑从东汉晚期创烧我国最早成熟的青瓷开始,至唐成为“南青北”之青瓷的代表性瓷窑,晚唐五代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秘色,至南宋以后而停烧。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越窑以青釉制品闻名于世,兼烧部分黑釉等瓷器,这是目前人们对越窑较为普遍的认识,然而本文要介绍的却是一件三国孙吴时期越窑生产的熊灯(图1)。十多年前,笔者于安徽省芜湖市购得,珍藏至今。

  • 标签: 三国时期 白瓷熊灯 越窑 收藏品
  • 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御窑厂停办,一批从御窑厂出来的名高手流落到民间,促进了景德镇民间业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有一批从事粉彩瓷绘的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他们将瓷胎比同宣纸,绢绫,釉彩色料变成了陶艺家的特定意境的工具,他们在瓷器上挥洒彩墨,走笔龙蛇,再加上书法的落款和印章,将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引导到了制绘图的新的艺术境界.……

  • 标签: 加官晋爵粉彩 汪棣加官晋爵 粉彩瓷板
  • 简介:近年来福建考古文博工作者在漳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瓷窑调查与发掘,取得巨大成果,为国内外陶瓷学者所瞩目.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表,人们的传统观点得到了某些纠正.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且也迫使陶瓷研究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这些资料对中国陶瓷史上长期存在的谜团--所谓"汕头窑"之产地,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即此窑主要在今福建漳州地区,故以漳州窑称之.现在漳州窑的基本内涵已初步了解,但产品面貌尚有待进一步揭示,它与景德镇窑之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漳州窑之发掘为中国外销及中外陶瓷之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就是在吸收漳州窑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

  • 标签: 发掘 考古资料 学者 瓷瓶 桂林 古文
  • 简介:釉上彩瓷,是指在烧成的瓷胎上(颜色釉胎、白釉胎或涩胎),以不同的彩料装饰纹样,入烘炉烤烧后花纹呈色绚丽并固着在瓷胎上的一类彩瓷之总称。它品种繁多,按彩料可分:金彩、五彩、荤三彩、素三彩、斗彩、珐花彩、粉彩、墨彩、新彩等。按彩绘工艺可分:画花、刷花、喷花、印花、花纸

  • 标签: 三彩 釉上彩 瓷胎 白釉 金彩 矾红
  • 简介:古陶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青睐。我钟情古已久,幼年时随家父参观上海博物馆,被眼前精美绝伦的瓷器所吸引,心想从事瓷器收藏多有意思。

  • 标签: 瓷器收藏 上海博物馆 中华文明 古陶瓷
  • 简介:《古灯话》作者顾行伟《新民周刊》编辑部主任沈嘉禄●我与你一起逛古玩市场也有些年头了,如今你编著了这本书。才知道你在搞古灯的专题收藏,你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收藏古灯的?■大约从1992年开始吧,我收藏了平生第一盏古灯。那时候,我刚搬到徐家汇附近,也正值大规模市政改造达到高潮,不少老屋里尘封已久的旧货就此见了天日。

  • 标签: 瓷对话
  • 简介:乳光釉和窑变是钧窑的两大特点,蓝、红是钧窑的两大色,胎体不净、胎色不纯是钩窑资的两大缺憾。

  • 标签: 钧窑瓷
  • 简介:枕始见于隋代,盛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均为流行,宋代最为发达。此物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后来随着人们对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的逐渐认识,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所谓“质坚而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益眼者以石为枕可老而不昏,富人贫贱,不无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入宋以后枕大量生产,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另外有的枕亦作辟邪之用。

  • 标签: 瓷枕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