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根据我们的经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相邻可发生骨化。我们假设,钢板距相邻椎间隙越近骨化越严重。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复习了118例退变性颈椎病患者经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后已获得坚强融合的侧位X线片,所有患者在此次融合术之前均无颈椎手术史。在术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个相邻椎间隙上钢板至椎间盘的距离,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钢板至椎间盘的距离〈5mm,B组该距离≥5mm。平均随访25.7个月。将两个相邻椎间隙骨化的严重程度分为0(无骨化)到3级(完全骨桥形成)。18例患者由于肩部骨性阻挡致尾侧椎间隙无法观察,使其骨化程度不易计算而排除在外。结果:在118例头侧相邻椎间隙中70例(59%)出现骨化,100例尾侧相邻椎间隙中29例(29%)出现骨化(p〈0.001)。头侧的钢板至椎间盘平均距离小于尾侧的平均距离(p〈0.001)。无论头侧相邻间隙(67%对24%)还是尾侧相邻间隙(45%对5%)A组的骨化率均高于B组(均p〈0.001)。此外,在28例中、重度骨化者中,93%(26例)出现在A组。结论:我们发现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相邻的骨化与钢板-椎间盘距离之间呈正相关。我们要尽量将前路钢板放置在距相邻椎间隙5mm以上,以降低相邻中、重度骨化发生的可能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前路钢板固定 颈椎病患者 相邻节段 骨化 椎间隙 治疗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微创相邻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胸腰椎脊柱骨折。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单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采用经皮微创相邻弓根钉植入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以及Cobb氏角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在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椎体高度的检查,可明显发现,术后患者的椎体高度与术前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Cobb氏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单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相邻弓根植入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脊柱的变形,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 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术后异位骨化(HO)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相邻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Prestige-LP假体单CDR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将资料完整且随访在3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末次随访时间点HO发生情况以及HO对临床疗效指标和相邻椎间隙高度(IDH)、相邻活动度(ROM)和相邻退变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9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44±8)岁,随访(62±23)个月。末次随访34例患者发生了HO,McAfee Ⅳ级HO 7例(7.6%)。末次随访时,HO与无HO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各项临床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相邻I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0.825和t=0.877、0.644,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相邻ROM差异无统计学(t=0.056、0.709,均P>0.05),末次随访HO组相邻ROM高于无HO组(上位:10.0°±2.0°比9.0°±1.3°,下位ROM:10.2°±1.9°比8.8°±1.3°,t=2.824、4.022,均P<0.05)。HO组相邻退变发生率高于无HO组(41.2%比19.0%,χ2=5.343,P<0.05)。结论Prestige LP假体单CDR术后中长期随访发生HO是常见现象,但HO不影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CDR术后HO可能是导致相邻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相邻节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微创相邻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6例单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选患者采取经皮微创相邻弓根钉植入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指标、短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了解恢复情况。结果所选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约80mm,术中出血量为(40~160)ml,手术时间(35~75)min。术后平均住院(8±1.5)天。对患者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相邻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的优点,术后恢复时间短,临床预期良好。

  • 标签: 胸椎 腰椎 单节段骨折 经皮微创弓根钉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相邻脊柱骨折脱位、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相邻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伤椎及上下椎体椎弓根固定治疗,伤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单侧或双侧固定,并进行后路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术。骨折椎体:T11~T125例,T12-~L14例,L1~L2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脱位。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对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随访6~26个月,平均(15.04±3.0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8.4±4.2)mm恢复为术后(34.8±2.3)mm,后凸角度由术前23.6°±2.3°恢复为术后4.4°±2.6°,远期随访无明显丢失。结论经伤椎同定相邻脊柱骨折可有效地使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固定牢靠,减少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及后凸形成。

  • 标签: 骨折同定术 脊柱骨折 脊术后凸 椎体前缘高度
  • 简介: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3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后入路手术方式与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PTED)单切口在治疗相邻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为 2015年 12月 -2019年 4月于我科治疗的 52例相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透视次数及术前术后 VAS ODI指数。结果:传统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上来讲明显优于 PTED组,但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上不及 PTED组。两组手术方式均具有有效性, PTED单孔手术更为复杂,学习难度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64例的L4/5单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静态固定组40例采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动态固定组24例采用动态Coflex固定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两组组间术前与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的对比(P>0.05)。结论后路减压与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退变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相邻退变症状的出现,但其对相邻退变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对比研究的结果与长期的随访。

  • 标签: 腰椎 棘突间动态固定 相邻节段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4~12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走形关系,为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了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躯干标本,通过解剖观测T4~12椎体的位置与血管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上、下位血管的距离也随之增加。通过测量T4~12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之间的距离发现,奇静脉在沿着椎体向上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呈现出向左侧弓形弯曲的血管,T4~12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的距离是先增大再减少,向左侧偏移最大距离位于T6~12

  • 标签: 节段椎体 脉管神经系统 胸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相邻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的邻近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退变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内固定术后相邻退变治疗中的效果与优点。方法2015年6月~2016年6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处置相邻退变性间盘突出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3-58岁,平均51岁。,其中L4/55例,L5/S12例,患者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结合病史、临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腰椎内固定术后相邻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4侧患者源于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间盘突出等)行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另3例患者源于因腰椎骨折行钉棒内固定术后。症状性相邻退变出现在初次手术的5-7年,平均6.2年。术前、术后7天、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VAS评分对患者腰痛及腿痛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Nad功能评分判断疗效。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估计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病情变化情况。结果17例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椎管内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110~160min,平均130min,17例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全部消失,未出现腰痛加重情况出现,住院时间4-8d,平均6.2天,刀口一期愈合。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5-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1周、三个月、半年和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的数值(P<0.05);以JOA评分标准为依据,评分优良率为85.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内固定术后相邻退变治疗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微创。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内固定术后 相邻节段退变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与双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双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与双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多少无关.结论双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节相邻型脊柱骨折(MNS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MNSF患者30例,均进行X线片剂CT平扫联合冠矢状位重建,并进行MRI检查,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结果14例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随访10-42个月,手术矢状面Cobb角从术前平均20.8°恢复到术后平均6.1°,末次随访为平均6.7°。12例有神经症状者,末次随访8例ASIA分级改善1-2级,4例无变化;2例术前无神经损伤症状者未出现迟发性神经损伤。10例行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入院后6d因肺栓塞死亡,其余9例随访12-44个月,末次随访复查脊柱X线片显示伤椎矢状面Cobb角平均7.8°。结论MNSF很容易漏诊,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MRI检查,对于不稳定骨折、脊髓损伤患者要尽快给予手术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桥梁预制拼装连续刚构施工目前在城市地铁高架桥较为流行,中墩墩顶现浇施工是其中重要步骤之一。对预制拼装连续刚构桥梁中墩墩顶现浇施工支架设计、模板安装、钢筋制安及预应力工程进行了阐述,供类似工程参考。

  • 标签: 连续刚构 桥梁 中墩墩顶现浇节段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探讨单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使用单固定(组)治疗和短固定(组)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与治疗前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上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相比却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结论单和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都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方面是没有太大差异的,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单节段固定 短节段固定 椎弓根螺钉 疗效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28例行胰腺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中24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腔镜手术;26例行胰肠Roux-en-Y吻合,2例行胰胃吻合。术后生化漏9例,B级胰瘘4例,无C级胰瘘;无活动性出血病例,1例出现慢性渗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新发糖尿病1例。围手术期均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笔者认为胰腺性切除术对患者的内、外分泌功能影响小,但胰瘘发生率较其他胰腺手术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