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缘炎相关角结膜炎(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常累及结膜和角膜,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及体征易与其他角结膜炎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导致弱视或更严重的视力损害。BKC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缘炎症,以局部治疗为主,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口服药物系统治疗。而对于角结膜炎症,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轻度BKC选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中重度BKC选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或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角膜溃疡者需加用抗菌药物眼膏;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38-43)

  • 标签: 睑缘炎 角膜结膜炎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羊膜移植在治疗球粘连中的效果。方法2000年12月-2008年12月间球粘连病人共23例(26眼)进行球粘连分离术+羊膜移植术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问顾性分析。结果平均6个月的追踪、观察,共治愈23眼(88.46%),复发3眼(11.54%)。结论羊膜移植在治疗球粘连手术中是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 标签: 羊膜 移植 睑球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部皮瓣联合结膜瓣在下广泛全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下广泛全层缺损患者9例,全部缺损长度均大于下全长一半。设计额部皮瓣联合结膜瓣覆盖下缺损处的残留皮肤创面。术后4~6周行二期断蒂和缘修整术。结果本组9例额部皮瓣全部存活。1例术后出现下退缩,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因下皮瓣肥厚、1例因皮瓣蒂部肥厚半年后进行修薄。余患者术后外观均得到较大改善,没有进行任何修复手术,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额部皮瓣质地好、血供确切、成活率高,在联合结膜瓣修复广泛的下全层缺损时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眼睑缺损 额部皮瓣 睑板结膜瓣
  • 简介:摘要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是儿童常见眼表疾病,轻者可造成眼部刺激症状,重者可导致视力损伤。目前,儿童BKC的病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形成适用性强的专家共识。相对于成人,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更加隐匿,加之眼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因此儿童BKC仍存在漏诊、误诊及治疗不规范情况。本文就儿童BKC的病因、诊疗现状、临床特点及其规范化诊疗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引起眼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 标签: 眼睑炎 角结膜炎 儿童 诊疗准则(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膜入路去袋辅助纳米脂肪填充在眶周年轻化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一年期间收治的接受袋去除术的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袋去除术)和治疗组(采用结膜入路去袋辅助纳米脂肪填充),每组各24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眶周年轻化临床治疗中应用结膜入路去袋辅助纳米脂肪填充能有效改善眶周皮肤状态,消除和减轻黑眼圈,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的风险。

  • 标签: 睑结膜入路 纳米脂肪填充 去睑袋 眶周年轻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眶沟畸形矫正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整形美容科收集去除眼袋和眶沟畸形矫正患者67例,其中男3例、女64例;年龄18~28岁,平均22岁。均为下袋伴不同程度的眶隔后脂肪疝出,无或轻度下皮肤松弛;不同程度的眶沟呈现,骨性眶缘轮廓感,或伴有眶下区的发育不足。采用经结膜入路或附加外眦切口,于下前壁后方暴露脂肪团,释放弓状缘,眶隔脂肪带蒂转移至眶沟间隙并固定于眶下缘。眶隔后脂肪不足者以耳后筋膜移植补充。结果67例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术区均无血肿、感染,结膜切口愈合良好,无下退缩、缘外翻等现象。随访>3个月,其中63例患者眼袋隆起及眶沟凹陷畸形明显改善,动态(轮匝肌收缩)表情下形态未出现局部隆起现象;另有3例双侧,1例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眼袋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眶沟畸形矫正术可获得下眶区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眼袋 结膜入路 眶隔后脂肪 带蒂转移 睑眶沟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经下结膜入路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经眼CT或MRI联合眼部多普勒超声检查已经确认。位于鼻下、颞下及正下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结膜入路;对于眶内侧及鼻上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结膜入路及泪阜处结膜入路,减轻眶内压力,便于暴露肿瘤.结果20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并发症出现,无瘢痕形成,眼部美观。结论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经下结膜入路摘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基本无瘢痕形成,美容效果好。

  • 标签: 下睑结膜入路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结膜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山西省眼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13例(17眼)甲状腺相关眼病上退缩行经结膜板上缘A型肉毒毒素(2.5~10 IU)注射,根据患者上下垂的程度不同,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随访观察3天~12周。结果在注射后2~3天94%(16/17)病例出现麻痹效果,注射后2周达高峰,12周药物失去作用,需要重复注射。9眼上退缩改善0~1.0 mm,5眼改善1.5~2.0 mm,2眼改善2.0~3.0 mm,1眼无明显改善。无上退缩加重者。暂时性的上下垂1眼。暂时性眼睑闭合不全2眼。结论结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退缩的方法。

  • 标签: 退缩,上睑 毒素,肉毒,A型 眼病,甲状腺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患者实施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术20人(22眼),并跟踪随访一年以上。结果效果满意21眼,占95.45%,改善1眼,占4.55%.结论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易于掌握的手术,所需医疗条件不高,适应症宽,值得推广。

  • 标签: 上睑下垂 联合筋膜鞘 悬吊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曲安奈德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退缩的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的53例(64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上退缩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39只眼)患者采用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治疗组);20例(25只眼)仅观察随访(观察组)。治疗组曲安奈德每次20 mg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每月1次,治疗效果稳定后停药并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或随访前、后上缘距瞳孔距离(MRD1)、甲状腺眼病生活质量(TED-QOL)评分、临床活动度评分(CAS)、眼球突出度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男性6例,女性27例,年龄(43±12)岁;观察组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0±13)岁,两组性别、年龄、眼睑退缩病程及首次就诊时MRD1,TED-QOL评分,CAS,眼球突出度,眼压,B超测量的上、下、内、外直肌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曲安奈德注射次数为(2.18±0.94)次(范围1~5次);治疗后随访(6.74±3.89)个月,MRD1由(6.85±0.88)mm降低至(4.38±1.04)mm、TED-QOL评分由(22.03±4.33)分降低至(7.91±3.25)分,CAS由(2.82±0.39)分降低至(0.97±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8,21.36,20.92;均P<0.01);眼球突出度、眼压、B超测量的各直肌直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随访(8.65±5.15)个月后眼睑退缩亦有好转,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的MRD1、TED-QOL评分、CAS差值分别为(2.46±1.05)mm、(14.06±3.80)分、(1.85±0.51)分,均高于观察组随访前后的差值[(0.32±0.75)mm、(3.24±2.86)分、(0.56±0.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6,11.90,8.98;均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上退缩均无复发。治疗组中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5例(6只眼),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女性患者有月经改变。结论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上退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减轻上退缩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24-529)

  • 标签: Graves眼病 眼睑疾病 曲安奈德 眼部注射
  • 简介:目的对伴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行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方法30例伴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后,分离球粘连,创面行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羊膜溶解及上皮修复情况。结果随访3-6月,2眼(6.7%)翼状胬肉复发,1眼(3.3%)球粘连复发。结论采用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伴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 标签: 球结膜瓣移植 羊膜移植 睑球粘连 复发性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结膜梯形切除联合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结膜松弛症患者62例(124眼)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进行改良结膜梯形切除联合结膜巩膜固定术。结果术后4周,82只眼(66.13%)尝味试验呈阳性;术后2个月情况无显著改变。于术后6-7周,所有患者的自觉症状趋于稳定;术后8周,予以系统评估76眼(61.30%)治愈,38眼(30.64%)改善,10眼(8.06%)无效,总有效率达91.94%。结论改良结膜梯形切除联合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临床疗效颇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结膜梯形切除术 结膜巩膜固定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提肌前徙在修复重术后宽重伴上下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的重术后宽重伴上下垂患者,在矫正宽重手术中,解剖复位各组织结构,并应用上提肌前徙矫正宽重患者的上下垂畸形。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让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女性95例,男性3例;年龄18~49岁,平均24.5岁。双侧宽重同时矫正68例,单侧宽重矫正30例,共行166侧上眼睑手术,其中轻度上下垂102侧,中度上下垂64侧。术后效果评价:显著有效90例,有效5例,一般3例,无效果差患者,疗效满意度为96.9%(95/98)。结论在宽重修复手术中,上提肌前徙是宽重修复中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矫正宽重患者的上下垂畸形。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宽重睑 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前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膜切除与结膜切除并巩膜固定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有结膜松弛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结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结膜松弛症患者以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此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结膜切除 巩膜固定术 结膜松弛症
  • 简介:摘要1例35岁有明显流行病学接触史女性患者,因右眼急性板腺炎首诊于眼科,而后相继出现结膜下出血、发热和咳嗽等症状,经过了局部抗生素药物治疗和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随后其否认任何流行病接触史的母亲和父亲均先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诊断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眼科首诊后17 d经肺部CT检查发现肺部COVID-19改变,于眼科首诊后24 d第3次的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确诊为COVID-19,入住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目前,COVID-19眼部感染情况尚不明确,症状表现多样化,医务人员对首诊眼科的患者应保持警惕并注意防护。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睑板腺炎 结膜下出血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防控
  • 简介:背景上退缩是指上上提超过正常的覆盖角膜上缘1~2mm的位置,多见于上下垂的过度矫止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以往多采用提上肌-Muller肌延长术进行矫正,但存在难操控性及矫正不全。采用板前组织形成隔离瓣来延长提肌、矫正回缩的创新方法,矫正更加精密彻底。

  • 标签: 矫正术后 上睑退缩 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 延长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术致重过宽的修复要点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佛山市顺德贝尔美美容医院美容外科对28例女性患者(年龄27~48岁,平均35岁)不满意重术后过宽的重宽度进行测量,宽度6.5~12.0 mm,平均8.59 mm。单纯性重过宽的修复方法主要是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复杂性重过宽的修复方法包块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同时行脂肪移植填充或眶隔脂肪转移或上提肌缩短或上提肌腱膜前徙固定术或上退缩矫正术等。结果28例重过宽修复后,重宽度明显变窄,重自然度、对称性、上凹陷、角膜暴露率明显改善。26例效果满意,1例皮肤薄、弹性差、效果欠佳;1例自觉重偏窄,要求调宽。结论明确重过宽临床特征对确定手术方案、手术项目、术前与患者沟通以及咨询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重睑术 重睑过宽 重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