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昼夜节律由视交叉上核生物钟驱动,许多生命活动与生理功能均受昼夜节律的调节,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内分泌功能、代谢与免疫功能等。在分子水平上,昼夜节律由生物钟基因震荡产生的分子机制调控。内源昼夜节律是控制睡眠的主要过程之一。昼夜节律紊乱可引起多种生理功能异常,最常导致睡眠-觉醒周期异常,也可导致其他睡眠障碍、认知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一系列疾病及不良后果。近期,昼夜节律睡眠觉醒之间的联系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文中综述了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昼夜节律 生物钟 睡眠障碍,昼夜节律性 分子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以早年发病、频繁发作、高自杀风险和慢性结局为显著特点,与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相关。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包括节律基因突变、具有多态、激酶表达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分泌、转运节律异常等。已经发现在双相障碍任何时期,无论是前驱期、发作期或者缓解期患者都会表现出昼夜节律的紊乱,包括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激素分泌时相异常、社会节律不规则等。基于此研发的时间治疗,如光照治疗、黑暗疗法、睡眠剥夺、行为干预等能够快速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昼夜节律,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副作用小,转躁风险低。文章就双相障碍昼夜节律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时间治疗学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 昼夜节律 时间治疗
  • 简介: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RhythmSleep-WakeDisorders,CRSWD)是由于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引起的一类睡眠疾病。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导致精神、躯体、社会、职业、教育或其他方面的功能损害。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非24h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和非特殊昼夜节律睡眠觉醒紊乱。在老年人群中,由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体积和细胞数量减少、夜晚褪黑素分泌减少、外界授时因子暴露减少等共同影响了昼夜节律系统并导致了老年人群的睡眠紊乱,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和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时间疗法、光照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老年人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生物节律 睡眠障碍 衰老
  • 简介:《内经》昼夜节律理论认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人与天地相应"的表现,是人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变化的结果。受自然界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节律主要表现为阴阳消长、卫气运行和经脉气血流注昼夜节律,阴阳跷脉脉气推动营卫二气运行,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进而导致人体表现出睡眠-觉醒等生命活动。

  • 标签: 黄帝内经 昼夜节律 睡眠
  • 简介:多数生物是以24小时或近似24小时为周期而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控制着觉醒与睡眠的更替,即使在全天照明或黑暗的环境条件下也照常运行。尽管在无光照条件下,昼夜节律也能自由运行,但光照对于该节律的设置调整则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温度改变、人工光照或人工黑暗条件,监测生物的生理、生化等活动是否会随昼夜节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就纤细裸藻在温度或光照等条件的改变下,其细胞分裂周期、酶活性、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等生理生化活性变化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纤细裸藻 昼夜节律 细胞分裂周期 昼夜振荡器
  • 简介:摘要尿酸结石发生率在全世界达4%~50%,并且逐年增高。研究发现,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尿酸排泄具有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由于夜间和清晨尿酸浓度增高、尿液pH值较低,夜间增加尿液碱化的剂量可以防止清晨尿酸结石的形成。因此,根据尿液pH值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治疗,晚上辅以尿液碱化治疗,是否可以为尿酸结石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文章从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以及其对尿酸结石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 标签: 尿酸 昼夜节律 代谢 结石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昼夜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体不同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睡眠周期、体温调节等。近年来,疼痛昼夜节律和调控逐渐成为临床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疼痛均存在昼夜节律,而且疼痛与睡眠节律关系密切,失眠与疼痛经常并存,交互影响;另外人体内源镇痛机制及镇痛药物反应也呈现昼夜节律。了解疼痛昼夜节律变化及镇痛药物时间处方,对于急慢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疼痛昼夜节律及机制的探索,以提高疼痛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癫痫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是否与人体生物钟节律以及人体激素分泌的规律有关,需进一步探讨。癫痫发作有24小时节律,主要决定于病灶起源定位。婴儿痉挛症,其痉挛发作多发生在觉醒状态和白天,时间主要集中在600-900,900-1200及1500-1800;局灶癫痫发作,如颞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100-900,额叶癫痫发作集中于2400-600,顶叶癫痫发作于600-900,枕叶癫痫发作于900-1200及1500-1800;痴笑、失张力、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多发生在觉醒期或白天,而自动症及过度运动癫痫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或夜间。全面癫痫发作,如强直发作和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失神癫痫多发作于清醒期,而其它全面症状发作类型多发生在觉醒期。机制与体内深部体温、褪黑激素及皮质醇分泌有关。

  • 标签: 癫痫 婴儿痉挛症 昼夜节律 褪黑激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正>一探求点东西片子拍完了,人也拍木了,自己也看不出哪好哪坏,更准确地说,看不出哪好了。别人一说这片子那好,自己就怀疑这是在说过头话。这可能是我在科影的最后一部片子,如果这个小结还能给大家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按传统说法是“经验教训”,我也就踏实了。

  • 标签: 昼夜节律 科教片 创作 经验教训 镜头 画面
  • 简介:我们对五名男性优秀运动员(年龄19—22岁的肺活量的近似昼夜节律进行了研究。用肺功能仪每四小时测定一次,一天共六次。所获原始数据用明尼苏达群体平均余弦图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肺活量指标具有明显的近似昼夜节律(P=0.013),其

  • 标签: 近似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性 平均余弦 明尼苏达 肺功能仪 峰相位
  • 简介:摘要近期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女性代谢综合征、月经不调、生育能力下降、不孕、不良的妊娠和分娩结局有关,其相关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女性生殖内分泌受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控,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昼夜节律紊乱与女性生殖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女性生物节律的紊乱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控,导致性激素分泌和机体代谢紊乱,严重影响女性生育力,是现代女性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等发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旨在从生殖内分泌角度阐述生物钟节律紊乱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新的视角及参考。

  • 标签: 昼夜节律 生殖内分泌 代谢综合征 生物钟基因
  • 简介:摘要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发现晨起服药和晚上服药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 标签: 血压昼夜节律 非杓型高血压 非洛地平 时间治疗学
  • 作者: 傅宇晞 马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36 h急性完全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对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3名大学生进行2(睡眠条件:急性睡眠剥夺,正常睡眠)×4(昼夜节律:13∶00,15∶00,17∶00,19∶00)的双因素试验,采用Go/No-go任务对抑制控制能力进行测量,并要求个体对主观困倦疲劳水平进行评分报告。运用R 3.6.2及Jamovi 1.2.2进行描述统计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击中率在睡眠条件与昼夜节律的交互作用显著(F(2.54,81.22)=4.41,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睡眠剥夺条件下,17∶00的击中率(0.92±0.07)高于13∶00(0.84±0.11)和15∶00(0.88±0.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睡眠条件下的辨别力指数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27.55,均P<0.01],睡眠剥夺条件(2.36±0.82)均低于正常睡眠条件(2.98±0.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剥夺条件下的击中反应时,虚报反应时,主观困倦水平和疲劳水平[(430.11±60.72)ms,(429.27±126.23)ms,(6.67±1.37)分,(5.30±1.75)分]均大于正常睡眠条件[(386.56±48.89)ms,(361.64±60.85)ms,(5.39±1.19)分,(3.31±1.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62.52,31.17,45.74,68.97,均P<0.01)。昼夜节律条件下的击中反应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3.66,P<0.05]。击中反应时在13∶00[(416.75±60.21)ms]高于19∶00[(399.25±59.0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及主观报告得分在睡眠剥夺后明显降低,并且部分抑制控制能力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

  • 标签: 睡眠剥夺 昼夜节律 抑制控制 大学生
  • 简介:10月初,享誉世界的2017年诺贝尔奖颁布了。其中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三位研究“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科学家获得。简而言之,他们的研究课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

  • 标签: 昼夜节律 生物钟 诺贝尔奖 分子机制 科学家 医学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维持血液透析(MHD)及维持腹膜透析(MPD)患者的动态血压(ABP),了解不同透析方式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除外糖尿病肾病)进行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各30例,以30例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MHD组(非透析日)、MPD组及对照组分别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率,分析比较不同透析方式下血压类型。结果MHD组(非透析日)?DBP%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P%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D组杓型血压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HD组与MPD组以及MPD组对照组之间杓型血压的例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相比,血压的昼夜节律更加紊乱;而两种透析方式下,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差异性。

  • 标签: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动态血压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55例单纯高血压及93例高血压合并OSAS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仪监测,比较两组的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结果(1)OSAS合并高血压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白天和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升高,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减少,(2)OSAS合并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下降。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高血压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