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脑髓康对短暂大脑中动脉阻断(tMCAo)小鼠学习记忆与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机理。方法:采用tMCAo方法诱导血管痴呆模型,并在手术后连续7天用脑髓康或对照药物进行干预。分别通过恐惧记忆的学习与精确区分、转棒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与活动能力;免疫荧光法染色小鼠CA1脑区小胶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6、IL-10表达水平,多通道在体电生理的方法记录小鼠大脑海马CA1脑区放电水平。结果:仅有脑髓康9g/kg组能对恐惧记忆进行精确区分;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均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脑髓康4.5、9g/kg组的海马肿瘤坏死因子、小胶质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9g/kg组脑髓康组IL-6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IL-10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海马CA1脑区神经元放电水平明显提高,与尼莫地平组水平相当。结论:脑髓康能更好地改善tMCAo小鼠对于精确信号的学习记忆能力,其神经保护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免疫细胞表达、促进神经元放电有关。

  • 标签: 脑髓康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断 学习记忆 炎症 神经元放电频率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4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有脑内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均在发病6h内经扩大额颞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术后4h复查头部CT及CTA,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与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CT及CTA复查证实,血肿清除率在90%~100%;所有的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均通畅,无误夹血管。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outcomescale,GOS)评分:5分者2例,4分者17例,3分者5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治疗,采用扩大额颞入路早期手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min;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TICI分级2a级。术后24h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2段 支架取栓 预后
  • 简介:大脑中动脉(MCA)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见部位,血管内治疗是MCA狭窄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PS)及高灌注脑出血(HICH)是严重的并发症,且与不良预后相关。HICH的发生离不开HP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受损、血-脑屏障结构受损以及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的作用均可能参与了HICH的发生、发展。结合HPS影像学征象有助于HICH的诊断。虽然采用预测HPS的方法评估HICH的发生风险有局限性,但通过预测并防治HPS,有助于避免其进展为HICH。未来尚需更多的研究以获得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狭窄 血液灌注 颅内出血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技术在诊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TIA患者设为TIA组,同期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均施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发生情况及相关血流指标。结果TIA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者居多,对照组无狭窄者居多,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IA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6.0%和17.5%;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IA组软斑分布比例较高,对照组扁平斑、硬斑分布比例较高,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IA组Vs值及脑血流量降低,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技术用于TIA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超声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对脑梗死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68例,均行头颅核磁共振常规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脑梗组30例与无急性脑梗组38例。比较两组强化程度、斑块信号。结果T2WI上,急性脑梗组低信号比例明显低于无急性脑梗组,高/稍高信号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信号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C上,急性脑梗组无强化、轻度强化斑块比例均低于无急性脑梗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脑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有效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并通过斑块的强化程度来预测脑卒中风险和稳定性,帮助临床更准确地治疗。

  • 标签: 高分辨率 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程度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6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和观察组(采用内科综合护理措施)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2.9%、护理满意度100%,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71.4%、护理满意度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均未出现跌倒、坠床等事故,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 2016年 4月~ 2018年 10月收治的 56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和观察组(采用内科综合护理措施)各 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92.9%、护理满意度 100%,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71.4%、护理满意度 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均未出现跌倒、坠床等事故,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药物联合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14例,治疗显效率为50%,治疗总有效率为93.8%。结论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促进药效的充分发挥,提高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抢救效果,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药物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 2016年 5月~ 2018年 5月收治的 3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药物联合治疗后,显效 16例,有效 14例,治疗显效率为 50%,治疗总有效率为 93.8%。结论 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促进药效的充分发挥,提高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抢救效果,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药物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超声评估与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选择自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并对其展开脑血管超声检查,并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对患者展开针对的临床治疗,观察患者脑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显示颅内外血管病变阳性率更高于颈动脉超声检出,选取病例中36例在诊断后展开了手术治疗。结论将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在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中,可清晰显示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从而为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超声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对短暂脑缺血发病病人的临床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短暂脑缺血疾病治疗的38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护理干预的方式并对护理干预手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接受短暂脑缺血疾病病人中,15人完全康复,11人有显著效果,2人治疗无效,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为短暂脑缺血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让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复发几率降低,让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及致残率降低。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护理干预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由于短暂脑缺血接受开颅手术的90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内皮素(ET)、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T2、T3、T4点,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其T2、T4时间点心率高于对照组,T3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时间段MAP及HR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即刻ET、M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h、3h观察组血浆ET、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其内皮素、丙二醛水平,且脑保护作用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异丙酚 瑞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方法纳入我院50例2018年2月-2018年9月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结果药物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阿司匹林加上氯吡格雷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且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安全高。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方法:纳入我院 50例 2018年 2月 -2018年 9月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结果:药物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治疗效果, P< 0.05。结论:阿司匹林加上氯吡格雷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且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安全高。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效性
  • 简介:观察组45例使用阿司匹林100mg,观察组45例使用阿司匹林100mg,方法 9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标签: 中的对照 临床防治 丹参短暂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即甲组与乙组,每组60例。甲组采取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乙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甲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76.67%,低于乙组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效果剖为显著,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西医 结合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