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乡镇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御和应对气象灾害中最基础的一环,对基层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防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乡镇行政单元往往空间区域较小,风险空间差异的反映需要有高精度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数据来支撑,而现阶段较为匮乏。为此,本研究拟通过阈值筛选、权重赋值及空间插值等地学统计方法,尝试建立一套在当前数据条件基础上,大致正确反映乡镇级别气象灾害风险空间格局的方法,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对台风、暴雨、雷电、低温灾害进行了乡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期为各部门切实进行不同灾种的灾害防备和增强基层群众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乡镇级 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永嘉县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的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的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的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的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分析了深度不确定性内涵及其特点,包括情景不确定、决策后果不确定和决策方案不确定,指出了传统洪涝风险决策方法过于依赖于气候变化预测结果,未能充分考虑深度不确定性及提供稳健决策。给出了国际上处理深度不确定性的稳健决策方法理论基础,并介绍了被广泛应用于洪涝风险领域的鲁棒决策、信息差距及适应对策路径3种稳健决策方法。对比分析发现,鲁棒决策法有完备的适应措施定量评估体系但计算量大且不易理解;信息差距法可解决不能以概率表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未考虑适应对策的失效情景;适应对策路径法提供可视化的决策路径,未能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提出未来可综合鲁棒决策和适应对策路径优点,为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气候变化适应 深度不确定性 洪涝风险 稳健决策方法
  • 简介:云状的正确观测对降水测报具有指示性意义,云状自动识别技术是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领域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全天空可见光成像仪采集的云图与中红外热像仪获取的云图结合,对天空云状进行分类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在北京、杭州和丽江气象台站采集的大量云图,从云图特征和降水指示性方面将云状划分为Clear、CH、CL、CB及CM共5类.选取14个色彩和纹理特征值作为云状计算参数,采用552张云图作为训练样本,信息分类利用特征值加权最小距离算法,对于5类50个被测样本进行云状的判别.对应自拟的标准云状分类,平均准确率为82%.基于可见光-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云状识别方法结合了可见光图像色彩信息丰富的特点及红外图像可以降低雾霾干扰的优势,对比单-可见光传感器云测量,准确性有所提高.本文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传感器等多种云观测设备的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云观测 云状分类 图像处理 模式识别
  • 简介:利用闪电定位系统、MP-3000A地基微波辐射计、雷达、地面雨量计和探空等观测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湖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中降水量、闪电、水汽、液态水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基于闪电和微波辐射计资料联合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微波辐射计探测到空中水汽密度和液水含量明显增加,闪电活动峰值提前于降水峰值2h。水汽密度与云闪数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利用水汽密度和地闪资料估算对流性降水结果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估测的降水量好于仅用地闪资料的估算,且基于水汽密度、地闪得到的单个闪电表征的降水量为1.94×10~7kg·fl~(-1)。

  • 标签: 降水 雷电 估算降水 微波辐射计 单个闪电降水量
  • 简介:选用1961—2015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86—2015年辽宁省水稻单产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水稻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于大气环流对长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滞后性,考虑预报因子的显著、稳定性和独立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年景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发生气候突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7和1994年,实际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关系较密切;(2)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经F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预报基本正确率为81.9%,用该模型预测2014、2015年水稻年景,均接近实际值。

  • 标签: 水稻 产量 大气环流特征量 预报模型
  • 简介: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确立,要求各缔约方参考各国国情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汇总梳理了作为国家自主贡献前身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164份,总结提出了各国文件的共性框架,重点对减缓和适应目标、实施条件和公平性等4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各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本差异显著,虽然具有共性框架,但是在具体目标阐述方式、覆盖经济行业及温室气体范围、实施条件和公平性阐述等方面选择迥异,此外,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对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承诺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 气候变化 特征 描述性统计
  • 简介:构建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在对我国当前已实施碳排放管理标准的梳理基础上,确定了将碳排放管理标准按照标准性质、应用主体和全生命周期阶段3种分类方法,选择三维坐标系为体系框架建立方法,以每种分类方法为坐标,建立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当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标准缺失较多,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填充后,共列举出44类下阶段需完善的标准项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结合不同行业和部门排放特征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根据标准目的分类衔接国际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碳排放控制工作部署分步骤开展的原则,并提出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

  • 标签: 碳排放管理 标准 低碳
  • 简介:新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以微信气象服务为分析对象,首先选取国内各省级官方气象微信公众号和知名气象机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按阅读数排序,挑选Top1000文章,然后对选取文章进行关键词的词频计算,得到共词矩阵;对共词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微信气象服务的热点分布及层次交叉性。其次,对优秀气象微信公众号进行横向和纵向剖析,同时结合前文服务热点分析结论,从"形"与"实"两方面讨论了微信气象服务的发展意见和建议,供参考和提高。

  • 标签: 新媒体 微信气象服务 热点 发展研究
  • 简介:本文从雨养作物产量差大小、产量差的解释因素、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近10a,特别是近5a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最新进展,回顾了雨养潜在产量、实际产量、雨养作物产量差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对最新研究提出的作物系统潜在产量与作物系统产量差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潜在产量获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产量差分为基于模型的产量差、基于试验的产量差和基于农户的产量差。作物系统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多种作物组合的最高产量,作物系统产量差是指现有的作物系统实际产量与作物系统潜在产量的差值。产量差的解释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和农场管理因素、农场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缩小雨养作物产量差应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即育种、遗传学与生理学研究;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量、杂草与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如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状况的改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雨养农业区,均存在提升作物平均产量的空间(产量差从0.5-5t·ha^-1不等)。未来中国雨养作物产量差的研究应进一步致力于基于多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的产量差研究;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产量差分析;以及作物系统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

  • 标签: 产量潜力 产量差 作物系统 集合模拟 产量差解释因素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近53a赣州市17个县(市、区)气象台站脐橙生理落花落果期(4月15日—5月31日)逐日气象资料,分析脐橙生理落花落果期高温低湿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赣州脐橙高温低湿灾害过程短期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赣州中北部高温低湿灾害日数明显多于南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赣州脐橙高温低湿灾害出现了由少变多的显著突变,高温低湿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个例分析发现,造成脐橙高温低湿灾害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大陆暖高压和副热带高压2类典型天气形势。

  • 标签: 脐橙 高温低湿灾害 气候变化 天气形势 影响成因
  • 简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 标签: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 简介:利用2005-2015年丹东市河口地区桃树盛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宽甸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与气温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滑动积温3种积温模型对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国际通用的SW(SpringWarming)物候模型原理建立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滑动积温3种积温模型模拟丹东地区的桃树盛花期,采用0.1℃温度间隔普查和数学偏差方法确定每种积温模型最具代表性的界限温度及桃树花期前积温阈值,并检验评估3种积温模型的适用性.滑动积温模型对丹东市河口地区桃树盛花期的预测适用性最好,内部检验的准确率为90.91%;其次为活动积温模型(81.82%),有效积温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差(63.64%).通过统计2005-2015年5d滑动积温稳定通过区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作为判断桃树盛花期的生长指标,使滑动积温模型达到最佳预测效果.因此,丹东地区桃树盛花期预测采取滑动积温模型方法较适用.

  • 标签: 积温模型 桃树 盛花期 界限温度 SW(SpringWarming)
  • 简介:利用WRF数值预报模式及间歇性同化方法预报结果,分析了2015年8月3日冷锋影响下西安出现的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高层槽线与低层切变线位置近乎重合,锋面陡峭;有β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锋前发展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良好。锋面附近正涡度区、辐合区及上升运动区强度强、范围狭窄,空间结构近于垂直,为局地对流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午后持续高温使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和低层急流加强时,在有利的秦岭地形影响下触发了锋前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对流性暴雨强烈发展。

  • 标签: 冷锋 WRF模式 暴雨
  • 简介:为预防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利用西安市2010-2013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SPSS17.0对气象因子与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按月建立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预报模型,并建立脑血管病气象危险指数等级,应用2014年资料检验预报模型及等级预报.结果表明:西安市不同月份与脑血管病死亡人数有显著相关的气象因素不同;按月建立的脑血管病预报模型准确率在78b以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达90%,预报模型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效果较好.

  • 标签: 脑血管病 气象危险指数 多元逐步回归 预报模型
  • 简介:基于2012—2015年在华北、珠三角和湖南湖北地区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气候变化意识的问卷调查,构建了气候变化意识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两个一级指数。通过对调查结果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指数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受年龄、产业类型、企业类型的影响显著;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指数也处于一般水平且不同企业水平差距较大,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水平、未来预期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对其影响显著。

  • 标签: 企业管理人员 气候变化意识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交叉列联分析
  • 简介:以盘锦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热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土壤温度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热通量日和年变化基本呈“S”形。土壤热通量日动态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日均值呈5cm>10cm>15cm。不同深度的土壤热通量日均值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土壤热通量的日动态变化较规律,总体呈晴天>阴天>雨天。15cm土壤深度的土壤温度显著影响着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并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相关性也越高。

  • 标签: 芦苇湿地 土壤热通量 土壤温度
  • 简介:1会议概况及背景受瑞典皇家环境研究所PeringeGrennfelt博士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晓斌研究员于2017年11月5-9日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酸雨研究与控制50周年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有关东亚酸雨研究方面的报告。此次会议为纪念酸雨研究与控制50周年的重要活动,会议由北欧部长委员会、瑞典环境保护局、瑞典皇家环境研究所(IVL)、Mistra瑞典战略与环境研究基金会、挪威气候与环境部、挪威气象研究所、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空气研究所等组织召开并共同资助。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酸雨 控制 环境保护局 斯德哥尔摩 研究所
  • 简介:为了掌握渤海海洋气象灾害的特征,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根据天气学原理并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利用Micaps、卫星云图、探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及大浮标站资料,对2001-2015年渤海海区由大风、大雾、强对流引发的78次海难事故的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上大风以冬季和春季偏北大风为主,偏南大风次之,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的偏北大风冷空气可以分为北路、西北路和西路3条路径,偏南大风地面气压场可以分为东北低压型和华北地形槽型.渤海海上大雾多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多发的平流雾通过东、东南和西南3条路径进入并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渤海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低涡(低槽)和东北低涡(低槽)影响.

  • 标签: 大风 大雾 强对流 天气分型 监测预报
  • 简介:各国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各国进一步强化其自主贡献力度亟需公平的碳减排贡献分担作为目标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碳减排分配涉及的公平原则及其4个主要维度,即排放责任、经济能力、人均主义和国家主义,评述了依据不同维度或维度组合制定的分配方案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将该领域错综复杂的分歧矛盾分为3个层次,即公平原则维度的选择、分配机制的设计以及具体参数设置。研究发现,目前旨在指导各国提高自主贡献力度的公平分配研究在全面性、一致性和客观性方面仍有缺陷,特别是基于多元文献分析以及综合分配模型的综合分配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公平的关切。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碳减排贡献分担综合研究的需求和方向,即需要系统阐述发展中国家视角的公平分配方案并构建一个全面、平衡、客观的综合碳减排贡献分担模型,以提升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在公平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 标签: 减排贡献分担 国家自主贡献 公平原则 《巴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