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包拯的社会政治及其实践王基包拯生活在11世纪,他的政务活动主要在四五十年代。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形成了鲜明的社会政治,并且一生履践,至死不渝。本文拟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包拯说:“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

  • 标签: 政治理想 民本思想 仁政 恤民思想 儒家学说 政务活动
  • 简介:汤显祖在自己的文章和戏剧作品中,表达了对“清吏”和“浊吏”的理解,赞美了良吏的利民的惠政,描述了自己对河清海晏的治世的想象。汤显祖也常常体验着出处两难的精神焦虑。他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摆脱现实痛苦的出路。然而,他并没有成为那种担风袖月、逍遥而游的人。他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现实人生的眷恋和热情。

  • 标签: 情结 政治理想 精神解脱
  • 简介:法治的观念来自于这样的政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法律制度是充分自主并且至高无上的,政治生活的根本权威标准是(且仅仅是)法律。然而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法律是充分自主并且高高在上的,它的规范性来源又是什么?法律是人为创造的,法律本身无法独立于那个创造法律的意志,并且进一步,它也不应该高于这个意志。众所周知,关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在法哲学界存在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的分野。

  • 标签: 法治理想 政治理想 法律制度 法理 规划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作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关心政治和现实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多种叙述方式,显示出制作团队对现实的热切关怀.这部电视剧想象了一种弥合社会现状和政治之间的巨大裂隙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这样一部剧,想象一种在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大环境下讨论中国问题的新景象.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积极努力.

  • 标签: 《人民的名义》 政治理想 社会问题 侯亮平
  • 简介:杜甫一生坚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其理想之高远,追求和坚持之执着,超出多数同时代诗人。对这一理想形成的原因,人们一般归结为中原地区深厚的儒学传统和他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的影响。这些因素当然毋庸置疑,但似还嫌不足。考察杜甫早年的生活经历,并与王维、高适、岑参等同时代诗人比较,可以说他形成这一理想,并执守终生,和他开元时期的盛世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和追求也是盛唐精神的一种表现。

  • 标签: 杜甫 “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开元盛世 盛唐精神
  • 简介:汤显祖不仅是杰出的戏剧家,而且也是用'戏剧救世、以情悟人'的戏剧政治家。传记文学的任务就是用传主的真实历史资料,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塑造个性形象。假如用漫画线条勾划汤显祖,那么他头歪戴着官帽,身穿绣满了'情'与'梦'字样的戏剧服装,右手握着'豫章之剑',左手高举'临川之笔'。这就是我创作的《汤显祖大传》中一个真实的汤显祖形象。美国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

  • 标签:
  • 简介:《求通亲亲表》是继《求自试表》之后,曹植上疏曹叡的另一表文。其主要内容虽然是希望魏明帝曹叡能让诸王朝会,得以交流情感。但实际上是曹植经过曹丕执政时期的自身难保,并远离政治中心之后,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任用。因此,《求通亲亲表》的写作意图并没有“通亲”那么简单,在当时曹魏政权有意打压宗室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暗含着曹植个人“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人生理想

  • 标签: 通亲 参与朝政 政治打压 政治理想
  • 简介: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淮连上三份《参远夷疏》,掀起晚明以来首次大规模教案。奉教士人徐光启挺身而出,撰写《辨学章疏》《具揭》等,不止是为保护西洋传教士,也是为个人的信仰与政治辩护。尽管四名传教士遭驱逐,天主教传教事业被迫转入地下,但徐光启从未放弃过对扭转局面的努力,通过招募葡兵、任用传教士修订历法等方式,在这场本质为清流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中终获胜利。本文将徐光启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结合起来,分析他在南京教案期间的表现,并以此尝试恢复徐光启的完整历史形象,以纠正以往学界将徐光启的科学家、教徒和政治家等身份割裂开来的研究倾向。

  • 标签: 徐光启 南京教案 天主信仰 明末党争
  • 简介:胡锐军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1期撰文认为,随着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对于社会治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功效和影响。从正面看,有利于民意的表达和疏导、矛盾的疏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政治符号的管制和冲突的消解。从负面看,使社会冲突组织性更加严密、冲突共识达成更加迅速全面、冲突渠道更加隐蔽、冲突的破坏性更强。为此,必须对网络政治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育和监管,实现网络政治法制化、网络政治技术化、网络政治民主化、网络政治有序化。

  • 标签: 网络政治 社会冲突 培育 治理 规制 政治技术化
  • 简介:社会转型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它具有广泛性、平等性,天然地趋向公共道德,追求公平正义。网络政治参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这种新兴的政治参与形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隐忧。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规制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的治理过程,而加强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 标签: 网络政治参与 民主 社会治理 法治
  • 简介:基层治理社会建设创新事关国家治理的成效。在网络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治理,既突破了传统“治理术”上的困境,又可以很及时地回复民众诉求,也可以第一时间公布事实与真相,从而消除集体性抗争。研究得出:当前的乡村治理,最终都会反映在乡村干部的腐败之上,原因在于乡村干部的权力太大而无监督。为此,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加强基层政府在网络上的回应和基层网络建设;第二,于网络政治的角度,基层治理中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治理以创新“治理术”,从而加强社会建设。

  • 标签: 基层治理 网络政治 治理术 农村社会建设 农民
  • 简介:民主政治则是儒家道德政治的客观落实,徐氏检讨儒家道德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固执地用传统儒学性善说直接去充实民主政治、作为民主政治的人性论基础

  • 标签: 儒家道德 徐复观儒家 政治理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民主政治则是儒家道德政治的客观落实,徐氏检讨儒家道德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固执地用传统儒学性善说直接去充实民主政治、作为民主政治的人性论基础

  • 标签: 儒家道德 徐复观儒家 政治理想
  • 简介: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作为有限的社会存在无法独自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为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人间善的生活。”①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某些人性弱点的暴露把“追求人间善”这种政治应有之意掩盖甚至扭曲了。世俗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这种追求不可能明朗清晰的呈现,于是,它渐渐地被人们疏忽或者遗忘了。而在另一种被纯净了的社会中,这种政治的追求被完整地凸显出来,这种纯净的社会就是历代思想家们作为他们的政治所描述的“乌托邦”,透过这种纯净没有杂质的社会,我们更能透析政治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尤以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本文就试图以此为例,探析一下在政治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

  • 标签: “理想国” 政治生活 “乌托邦” 政治思想家 社会存在 设计
  • 简介:通过组织化与制度化,现代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以科层制、理性化之“铁笼”为代表的制度弊端日益严重.官僚制压抑创造力与个人自由,合法性与代表性极易衰减,这些都是现代政治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以韦伯提供的“理想型/偏差”模式为范本,通过对于理性化过程中人的四种行动类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理解韦伯所担忧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发展之可能.韦伯对于现代政治抱有的复杂态度,也与此处所尝试展开的特殊方法关联密切.传统研究对这些方法虽有理解,却阐发不足.

  • 标签: 理想型 偏差 国家 官僚制 理性化
  • 简介:《西征赋》"文清旨诣",是潘岳赋的代表,也是两晋纪行赋的成熟代表作,潘岳围绕"生与位",对所经历自周至汉的历史史迹进行理性的拷问,传达了作者的儒家经世理念。从文中可以看出潘岳的治世观和儒家理念既有冲突又有重合。潘岳渴望政治清明下君明臣贤,面对乱世却践行着"用行"而不"舍藏"的治世心。他以弘道为己任,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民本观。

  • 标签: 潘岳 《西征赋》 儒家政治理念 矛盾与重合
  • 简介:5年前,我从长江之滨的铜陵来到琅琊山下,担任安徽省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开启了与司法的情缘。5年,在时光隧道里刹那一瞬,但在有限的人生里还是相当漫长。这5年,恰是司法改革春风化雨、落地生根的5年。

  • 标签: 法治理想 中国农村改革 司法改革 法院院长 司法队伍 滁州市
  • 简介:和谐社会的理性政治治理是任何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与技术路线。在政治学视阈下进行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政治治理必须追求和确立以下基本价值向度:民主的理性塑造;社会秩序的法治治理;领导公信力的组织运作;意识形态的有效主导;社会福利制度的公正关怀。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

  • 标签: 和谐社会 政治治理 价值向度 中国
  • 简介: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其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在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方向、激发动力、凝聚力量、化解矛盾。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推进社会治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拓展教育领域,发展教育功能与教育方法,更好担当起铸魂育人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职责与使命。

  • 标签: 社会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 简介:本期的四篇论文都聚焦于转型期的社会治理问题。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为乡村治理、农村社会结构、农民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这对中国农村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社会治理的理念、技术和目标都需要重新调整,以此适应巨变的乡村。第一,就转型期社会治理的困境而言,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制造问题”的过程。

  • 标签: 社会治理方式 转型期社会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结构 治理理念 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