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胶质肉瘸足一种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亚型,是具有胶质和间质组织舣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属WHOIV级,发病率占胶质细胞瘤的1.8%~8.0%“。

  • 标签: 胶质肉瘤 病例讨论
  • 简介:胶质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中枢系统肿瘤,通常被认为是胶质母细胞瘤的变种,具有神经胶质和间质双向分化的特征.其胶质成分与胶质母细胞瘤非常相似,间质成分多来源于成纤维细胞,因此最常见的类型类似于纤维肉瘤或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现报道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伴发胶质肉瘤1例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认识.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P<0.05),而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质肉瘤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胶质母细胞瘤 对比研究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6月至2020年12月10例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为胶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切除,其中9例为全切,1例为次全切,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原发性胶质肉瘤。8例患者术后接受放疗联合化疗,1例术后仅行化疗,1例术后未接受任何治疗。9例随访6个月至3.5年,1例失访。2例生存患者可生活自理,随访时间分别为19、16个月。7例死亡患者中,1例于二次术后18个月死亡;3例经病理证实为胶质肉瘤颅外转移,明确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3、5个月;3例因肿瘤复发于术后6个月至1年内死亡。结论胶质肉瘤发病率低,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易发生颅外转移,预后差,通过手术联合放化疗,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有望改善胶质肉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颅外转移 基因检测 治疗结果
  • 简介:人的大脑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占90%。过去认为,大脑中只有神经元具有传递与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没有传递与处理神经信号的作用。近年来,此项观点已受到科研新进展的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疼痛 信号传导 营养修复
  • 简介:<正>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成分。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有卫星细胞(外周神经节节细胞周围)、雪旺细胞(神经干内形成神经纤维髓鞘)。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大胶质细胞(macrolia),含星形胶质细胞(共特殊类型为视网膜中的Müller细胞和小脑中的Bergmann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另一类为异源性细胞群(heterogenousgroupofcells),含室管膜细胞(包括脉络丛上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少突胶质细胞 性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肉瘤出现颅外转移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1例胶质肉瘤发生颅外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肉瘤,且未发生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效果有限,发生颅外转移后,进展迅速,因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胶质肉瘤发生颅外转移后,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极差,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探索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望改善胶质肉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胶质肉瘤 转移 基因检测 治疗
  • 简介: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多、数量多,结构特征是没有轴突,细胞之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除了具有支持、营养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在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及其信息整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发展到今天,胶质细胞的作用更应受到重视.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结构特征 功能
  • 简介: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亚型的一种,WHO分级为Ⅳ级,约占胶质母细胞瘤的1.8%~8.0%。它既含有恶性胶质瘤成分,同时合并间叶组织肉瘤成分,预后极差。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但该肿瘤进展极快,术后早期易出现恶性脑水肿,治疗困难.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胶质肉瘤术后合并恶性脑水肿的治疗经验。

  • 标签: 胶质肉瘤 恶性脑水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不同部位神经胶质异位(NGH)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例NGH患儿的临床及术前影像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13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患儿术前均行CT和(或)MR检查,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时间24个月。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9例患儿中,病变位于鼻部3例,其中鼻外型2例、混合型1例,长径13、13、15 mm;舌部3例,均位于舌背部,长径13、18、23 mm;鼻咽部2例,长径15、22 mm;骶尾部1例,长径18 mm。影像上病灶均呈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上密度稍低于脑灰质,平扫CT值25~47 HU。与脑灰质或脊髓相比,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肿块密度或信号均较均匀,轻度均匀强化。术后随访8例无复发,1例伴有Ⅱ度唇裂的鼻外型NGH患儿术后1个月复发,第2次术后未再复发。结论儿童NGH具有典型影像特征,好发于颅外中线区域,呈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较均匀,接近脑灰质或脊髓,术后随访不易复发。

  • 标签: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神经胶质瘤临床少见,约占脑部肿瘤的0.5%,以儿童期发病为多见,大部分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20岁内[1].本文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CT MR 诊断
  • 简介:摘要视神经胶质瘤(ONGs)是视路胶质瘤(OPGs)的一种,其发病率较低,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既可散在单发也可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并发。ONGs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病程多变且难以预测,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围绕ONG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儿童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成熟因子(glia maturation factor,GMF)β主要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和某些神经元亚群,调控胶质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因此,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优势表达于脑的神经生长/分化因子。近年发现,该蛋白也表达于神经系统外的组织,参与调节细胞骨架重组、免疫和氧化应激反应,与某些炎性疾病和肿瘤相关。目前认为GMF-β是一种适应性调节蛋白,其最终功能效应受组织微环境的影响。该文就GMF-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ND)是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在N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这类疾病的病理标志。随着研究的深入,星形胶质细胞在这类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标签: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缺血性脑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3例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9例,女童4例,月龄1~38个月,中位月龄5个月。全部患儿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对全部鼻外型及混合型病变均进行B超及MRI检查,对鼻内型病变进行鼻窦薄层低辐射CT及MRI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病变范围采取鼻外入路或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所有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下鼻神经胶质异位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学结果、手术入路及随访结果。结果13例患儿病变分为鼻内型(8例)、鼻外型(3例)及混合型(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鼻腔阻塞(8例)和鼻背类圆形包块(5例)。病变部位包括鼻背(5例)、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5例)及嗅裂(3例)。手术入路包括鼻外入路(5例)和经鼻内镜(8例),全部患儿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3~65个月,全部病变未见复发。结论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的部位、范围,并指导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彻底切除。

  • 标签: 儿童 神经胶质异位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与目的:视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于视神经的肿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占颅内胶质瘤的1%左右。由于其易侵犯视交叉及下丘脑,在临床上该病容易与鞍区占位如颅咽管瘤等相混淆,误诊率较高。本文目的在于更好地和全面地帮助对该疾病过程的认识,改善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对自1979年~2002年我科手术治疗的6例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和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单侧或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有2例患者以眼球突出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患侧视神经明显梭形增粗,同侧视神经孔扩大,有的患者肿瘤已侵犯视交叉,并向后向上累及下丘脑。4例患者术前误诊为鞍区占位。所有患者接受手术行肿瘤全部或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视神经胶质瘤。随访1年零2个月~7年零6个月,5例患者存活,MRI扫描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早期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影像学发现视神经梭形增粗是明确视神经胶质瘤诊断的关键。积极手术治疗,配合术后放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视神经 胶质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   摘要: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疼痛是神经系统特定功能活动的体现,而针刺腧穴的治疗作用则是通过针体对经络结构体系的影响实现的。这样看来针刺镇痛作用的形成必然是与针刺腧穴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影响到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环路这一机制有关。随着人们对经络结构分子生物学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入,将其与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生物应力所起得的的作用联系起来思考,小胶质细胞在两者之间起到的连通作用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 标签: 疼痛的发生机制 经络与神经 神经发育的生物力学机制 小胶质细胞的连通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 小胶质细胞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