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儿童少年第二皮质发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进一步探讨皮质发育规律,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第二掌骨 骨皮质指数
  • 简介:示指皮肤缺损后指骨或肌腱外露者需采用皮瓣修复。目前可供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的带蒂皮瓣较多,但理想的皮瓣并不多见。为此,作者在应用第一逆行筋膜皮瓣的基础上,设计了示指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本组自2000年6月—9月用第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

  • 标签: 第二掌骨背侧逆行筋膜皮瓣 修复 示指软组织缺损 临床分析
  • 简介:针刺全息第二加点按阿是穴治疗股四头肌拉伤产生明显传感现象一例报道归予恒(福建省体育科研所350003)第二生物全息诊疗法是张颖清教授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在医学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十分有效[1]。笔者将此法用于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也取...

  • 标签: 第二掌骨侧 点按阿是穴 股四头肌 软组织损伤 生物全息诊疗法 伤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桡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们共收治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5.0 cm×2.0 cm,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拇指桡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桡背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本组7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5~12个月,平均10.1个月,皮瓣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接近,皮瓣感觉恢复至S2 3例,S3+ 4例。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定患指功能:优4例,良3例。结论拇指桡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桡背动脉皮瓣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可缝合神经重建修复区域感觉,是拇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好方法之一。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第二背动脉蒂皮瓣修复中指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以第二背动脉为蒂的皮瓣逆行转移修复14例患者。结果随访3~6个月,14例皮瓣均成活,颜色、质地正常,但感觉较正常迟钝。结论第二背动脉为蒂的皮瓣,能有效修复示指皮肤缺损创面。

  • 标签: 中指掌侧 第二章背动脉,带蒂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第1基底部骨折是临床手外伤常见的一种骨折,可分为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完全关节内骨折。诊断及复位容易,主要困难是复位后不易保持。处理不当易造成拇指对、外展功能受限。大体分为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种治疗方法。作者通过复习文献,现就第1基底部骨折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 标签: 第1掌骨 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收对位固定治疗第一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1组应用该法治疗骨折,1组进行外展位复位治疗;并对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经过内收对位复位的病人均获治愈。结论内收对位固定治疗第一基底部骨折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 标签: 第一掌骨基底部 骨折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颈尺穿支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8年9月,我们采用保留桡神经浅支的第一颈尺穿支岛状皮瓣逆行修复2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6.2 cm×3.7 cm~2.8 cm×2.2 cm。结果22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4例。结论第一颈尺穿支皮瓣转移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及指端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动脉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指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方法采用第二足趾胫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缺损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1~45岁。切割伤7例,挤压伤16例,撕脱伤9例,火器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2.0cm×1.5cm~4.0cm×2.5cm。病程1h至5d。供区中厚皮片修复。结果术后35例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移植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6(14.5±5.0)个月。皮瓣外形逼真,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5~8(6.7±1.1)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9指,良8指,优良率为93.1%(27/29)。供足行走、跑、跳功能正常。结论第二足趾胫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缺损,供区损伤小,对受区周围组织破坏小,修复后效果佳,能达到指修复目的。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5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我院手外科收治15例第5基底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5~62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h至10天,平均3天。OTA分型:A型8例,BI型5例,CI型2例。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固定支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motion,TAM)评价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其中1例出现针孔轻度感染。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2周,无骨髓炎、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和不连等并发症。根据TAM标准评定手指功能,其中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3%。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第5基底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早期功能锻炼、效果优良等优点,是第5基底部骨折的优良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掌骨 支架(骨科)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第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双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11例手指皮肤伴双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患者采用SDMA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近端切断的SDMA与创面远端的指固有动脉吻合,取手背桡神经浅支桥接修复指固有神经,重建手指末梢血运及感觉。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6个月,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伤指末梢血运好,指腹的温度、颜色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指腹皮肤两点分辨觉为7~10 mm,平均8.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结论应用吻合血管的SDMA皮瓣及神经移植修复手指皮肤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在一期修复手指缺损创面的同时重建患指末梢血运及感觉,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我们采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基底骨折患者20例,闭合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8例,骨折均未累及第一腕关节面,术后2周开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16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周,平均9.5周。拇指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0%。结论应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基底骨折,能提供初始稳定性,骨折固定相对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疗效可靠。

  • 标签: 掌骨 骨折 克氏针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滑车钳在波及腕关节的第一基底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共收治需手术治疗的波及腕关节的第一基底骨折患者14例。于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间隙作为第一手术窗,暴露骨折端及拇指腕关节,在拇短伸肌腱尺即第一基底尺切开骨膜,作为第二手术窗,C形滑车钳置于,勾住并控制块,助手牵引、旋前第一,直视下可看到块解剖复位,直径1.0或1.2 mm克氏针分别于第二、第一手术窗固定骨折及拇指腕关节。术后石膏固定4周后拔除固定拇指腕关节的克氏针,改支具固定。间断做拇指各关节康复功能训练。2~3个月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剩余克氏针。结果本组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关节面解剖复位,骨折位置佳。1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按照顾玉东对功能评定方法全部为优,拇指腕关节各方向活动正常,VAS评分0分7例,1分1例,2分2例。结论C形滑车钳在波及腕关节的第一基底骨折手术治疗中,降低了手术难度,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效果,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滑车钳 第一掌骨基底
  • 简介:目的探讨第5颈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优越性。方法克氏针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5颈骨折共26例,平均年龄20岁,右手24例,左手2例,按骨折类型分两组,A组关节内骨折8例,B组关节外骨折18例,从受伤到手术平均2.5d,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0min,A组8例均获解剖复位,B组18例中,17例解剖复位,1例骨折对线好,对位2/3以上。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第5头干角:A组:治疗前(66.4±12.5)°,复位后(15.0±2.5)°,愈合后(15.4±2.6)°,B组:治疗前(59.1±10.0)°,复位后(15.9±2.5)°,愈合后(15.5±2.8)°。术后健、患指关节活动度:A组:健(91.3±2.1),患(89.5±4.3),t=1.29,P=0.22,B组:健(90.5±1.9)患(88.6±3.6),t=1.77,P=0.09。结论克氏针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5颈骨折:方法简单,外固定时间短,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第5掌骨颈 骨折 克氏针固定 微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第四、五融合的形态学和影像学特点,对现有分型系统进行改良,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例(57)先天性第四、五融合病例,以融合方式为依据进行分型,兼顾掌骨融合程度、掌骨头间距、指关节脱位、掌骨短缩4个要素,将畸形分为基底融合、分散融合、汇聚融合、完全融合、反向融合5型,后将分散融合及会聚融合两型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亚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可入组改良分型,其中基底融合19,分散融合Ⅰ型2,分散融合Ⅱ型4,分散融合Ⅲ型5,汇聚融合Ⅰ型4,汇聚融合Ⅱ型7,汇聚融合Ⅲ型8,完全融合7,反向融合1。所有畸形的治疗均与治疗策略相符,患手的外观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改良分型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的优点,同时能与治疗策略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为总结临床经验和后期疗效随访提供基础。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掌骨 融合 改良分型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握绷带固定配合自制中药治疗第五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闭合性第五颈骨折患者,分组处理,研究组、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采用中医正骨握绷带固定配合自制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按功能恢复、治疗时间、并发症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研究组门诊治疗,5周后门诊拆除外固定,对照组术后1周出院,术后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临床功能疗效比较,优良率相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握力评分比较,经长期随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时间要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出现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握绷带固定配合自制中药治疗第五颈骨折疗效满意,可门诊治疗,操作简单,无需麻醉,简便廉效,可灵活操作,易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 标签: 掌骨颈骨折 握绷带固定 克氏针固定 自制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