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 研究壳聚糖复方制剂对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体重和血清中空腹血糖、糖耐量的影响。方法 以壳聚糖复方制剂0.17g/kg∙BW、0.33/kg∙BW、0.67g/kg∙BW的剂量通过灌胃给药,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指标。结果 对小鼠体重增长无不良影响,对正常动物空腹血糖无影响。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下降百分率显著提高,给予葡萄糖后血糖值显著降低,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降低,葡萄糖负荷糖耐量明显增强。表明壳聚糖复方制剂具有辅助降低血糖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 小鼠
  • 简介:摘要壳聚糖纳米纤维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活性、促愈合能力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创面敷料领域。将壳聚糖与其他医用材料复合改性制备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壳聚糖纳米纤维作为创面敷料的特性及近年来最新研制出的几种壳聚糖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 标签: 壳聚糖 纳米纤维 复合材料
  • 简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二医院 313306 【摘要】 目的:探究壳聚糖抗菌膜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院在实验期间将 60 例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所有患者均在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同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 30 例。参照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接受传统药物治疗方案,而试验组患者接受 壳聚糖抗菌膜的治疗方式,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宫颈糜烂面积以及阴道清洁度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P<0.05 )。 结论: 将壳聚糖抗菌膜用于治疗宫颈糜烂有助于改善患者阴道清洁度以及宫颈糜烂的症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全面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壳聚糖抗菌膜 宫颈糜烂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壳聚糖作为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是唯一的一种碱性阳离子多糖。因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和低致敏性使其在伤口愈合、药物载体、组织工程等生物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特性将其在眼表疾病的药物缓释(如在眼睑缺损、干眼、角膜炎、角膜伤口愈合、角膜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壳聚糖包裹的复合脂质体延缓白内障形成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抗代谢物药物缓慢释放预防后发障、青光眼降眼压药物缓释与滤过性手术抗瘢痕化药物缓释、壳聚糖的水解产物壳寡糖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视网膜病(胰岛素缓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型巩膜扣带材料治疗视网膜脱离、壳寡糖预防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眼科各亚专业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但目前研究均较肤浅,多数属于体外或动物实验,尚缺乏设计严格的较大样本量的远期临床试验资料。(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05-111)

  • 标签: 壳聚糖 眼表疾病 白内障 青光眼 视网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 标签: 骨肉瘤 多柔比星 壳聚糖乳酸盐 纳米微粒 缓释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壳聚糖季铵盐联合闭式冲洗对大鼠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壳聚糖组3组,每组15只。术前测降钙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I/R模型。术后I/R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壳聚组用壳聚糖季铵盐胶体液进行冲洗。分别采集冲洗3 d、5 d、7 d的各组皮瓣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移植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测定以及动脉血降钙素(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并于术后7 d计算皮瓣成活比例。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壳聚糖季铵盐组比I/R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改善。I/R组较假手术组SOD活力逐渐降低,MDA指标逐渐升高;壳聚糖组较假手术组SOD活力降低,MDA指标升高;壳聚糖组较I/R组SOD活力逐渐升高,MDA指标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的动脉血降钙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呈逐渐增高后降低趋势,壳聚糖组3 d、5 d、7 d的指标较I/R组明显下降。其中3 d、5 d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I/R组皮瓣成活比例为(41.11±14.17)%,壳聚糖组皮瓣成活比例高达(85.34±10.02)%,较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壳聚糖季铵盐联合闭式冲洗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及减轻组织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闭式冲洗 壳聚糖季铵盐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吸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P179抗原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采用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混合乳化剂添加量、混合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将重组HEV P179抗原吸附在最佳工艺制备的微球表面,制备吸附重组HEV P179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皮下多点免疫BALB/c小鼠,测定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与同剂量含弗氏佐剂的重组HEV P179免疫制剂对比。结果经正交试验确定乳化最佳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混合乳化剂体积分数2%,混合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4。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6.73 μm(分布范围3.90~9.10 μm,方差1.78 μm),形态较为均一,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双层球体及内部疏松多孔的微球结构特点相符。用此条件制备抗原质量浓度为500 μg/ml的混悬制剂,微球对抗原的吸附率为90.64%。免疫效果观察试验结果表明,皮下多点免疫试验中微球制剂诱导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优于含弗氏佐剂抗原。结论成功制备了吸附重组HEV P179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且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优于含弗氏佐剂抗原,为其在新型实验动物超敏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肝炎病毒,戊型 肝炎抗原 重组蛋白质类 微球体 免疫球蛋白G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在白念珠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角膜接触镜法建立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初步判定造模成功的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根据真菌培养结果最终判定造模成功的模型兔,另选5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对照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局部给予改性壳聚糖滴眼液点眼,每日6次,1周后改为每日4次,继续用药1周后停药;模型组不给予治疗。用药期间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病灶及眼表变化,于造模后第1、7、14、21、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并进行眼部症状评分,并记录角膜愈合时间。停药后继续观察各组实验眼角膜情况2周。结果8只模型兔实验眼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为真菌菌丝和孢子阳性,培养分离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造模成功率为80%(8/10)。造模后第7、14、21天,模型组感染程度评分分别为(14.50±0.58)、(6.25±0.50)和(2.50±0.58)分,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改性壳聚糖点眼组的(7.25±1.26)、(2.75±0.50)和(1.2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于造模后7 d内,角膜水肿明显加重,中央白色溃疡范围增大,造模后7~28 d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4.5±2.6)d,最终遗留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改性壳聚糖点眼组造模后7 d内角膜浸润明显减轻,造模后14 d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3)d,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P<0.01)。造模后28 d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实验眼未见角膜炎复发,治愈率为100%。正常对照组局部用药期间未见眼睑结膜充血水肿及角膜损伤表现。结论改性壳聚糖滴眼液治疗兔眼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安全、有效,眼表刺激性小。

  • 标签: 角膜炎 白念珠菌 改性壳聚糖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半乳甘露聚糖 1,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宫颈电圈切除术配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及壳聚糖妇科凝胶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Ⅲ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60例宫颈CINI~CINⅢ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高频电刀宫颈电圈切除术配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及壳聚糖妇科凝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高频电刀宫颈电圈切除术,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且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频电刀宫颈电圈切除术配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及壳聚糖妇科凝胶在治疗宫颈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化血红蛋白1c(HbA1c)自发现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评价降糖疗效的核心指标。尽管在临床实践中,HbA1c的弱点不断被发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尤其是标准化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为HbA1c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保证,目前HbA1c已成为兼具诊断和监测功能的复合型指标。HbA1c变异度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以及HbA1c与其他血糖监测指标转换关系的建立,部分弥补了其不能体现血糖波动的不足。因此,HbA1c尽管不够完美,但是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优势尚不可替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糖化白蛋白(GA)和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值用于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和经典1型糖尿病(T1ADM)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例FT1DM患者及47例HbA1c<8.7%且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新诊断T1ADM患者。测定其1,5-AG、GA、HbA1c等相关指标。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FT1DM和T1ADM患者的1,5-AG、GA及GA/HbA1c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不同血糖监测指标鉴别FT1DM和HbA1c<8.7%的T1ADM的效能。结果FT1DM患者的血清1,5-AG水平低于T1ADM,FT1DM患者的血清GA水平较T1ADM稍有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T1DM患者的GA/HbA1c水平较T1ADM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5-AG和GA鉴别两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6.2 μg/ml和17.9%,其灵敏度分别为95.0%和90.0%,但特异度仅为31.9%和34.0%,曲线下面积(AUC)为0.597和0.601,两者筛查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而对于GA/HbA1c比值,其最佳切点为>3.187,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6.6%,AUC为0.769,优于单用1,5-AG或GA。结论GA/HbA1c比值在早期识别FT1DM方面,优于单用1,5-AG或GA。

  • 标签: 糖尿病,1型 暴发性1型糖尿病 经典1型糖尿病 GA/HbA1c比值 1,5-脱水葡萄糖醇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和体外基因突变实验检测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遗传毒性。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受试动物,经耳缘静脉缓缓注入凝胶盐水浸提液(10 ml/kg),测其体温并计算体温升温值。以昆明种小鼠为受试动物,分别经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50 ml/kg)和氯化钠注射液(对照),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记录动物的体质量变化。在抗凝兔血中分别加入凝胶盐水浸提液、氯化钠注射液与蒸馏水,检测溶血率。结果在活化和非活化条件下,凝胶盐水浸提液组和凝胶二甲基亚砜浸提液组4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达到相应阴性对照组的2倍;3个剂量组(凝胶培养基浸提液和1/2、1/4凝胶培养基浸提液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为0;3个剂量组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的大集落突变频率、小集落突变频率和总突变频率均无明显增长(均P>0.05)。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后,3只日本大耳白兔的体温升温值分别为0、0.3和0.2 ℃。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后24、48和72 h,各组小鼠均未见毒性反应症状,且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样品组和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均有所增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血实验结果显示,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溶血率为0.1%。结论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无诱发细菌突变、体外细胞染色体畸变及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亦无热原性、急性全身毒性和溶血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凝胶类 诱变力实验 生物安全性 羧甲基葡糖胺聚糖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病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9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48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抽取同一时间点于我院进行体检的48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检测,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差异进行验证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值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且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值也均要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精确区分受检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且该指标对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合并症也有着一定的区分作用,能够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参考,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空腹血糖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病,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早期诊治是控制病情加重的关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的诊疗指标,具有较多的检验方法,但外界因素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因素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升糖尿病的诊疗效果。

  • 标签: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检测
  • 简介:摘要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多聚糖,GM试验的主要检测物质即为GM抗原。在血清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测GM含量,可应用于侵袭性曲霉病(IA)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我国目前在临床中已较为广泛地开展GM试验检测,但由于GM试验假阳性率较高,对IA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误诊及抗真菌药物应用不规范。引起GM试验假阳性的原因较多,本文将通过合并用药、宿主基础疾病和其他原因分别阐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评估GM试验的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出血转化(HT)是脑梗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并可能与临床恶化有关。评估急性前循环卒中患者卒中前慢性高血糖状态是否与HT相关。方法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42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卒中前血糖状态由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示。入院后第二天检测HbA1c及空腹血糖(FBG)值。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时的预后结果。发病后第(4 ± 2)天进行CT或MRI/SWI检查确定是否有H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脑梗死后HT和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426例患者中,93例(21.8%)发生HT,60例(14.1%)为出血性脑梗死,33例(7.7%)为脑实质出血。在多变量分析中,HbA1c和梗死体积是HT的独立预测因子。当患者根据FBG(FBG<7.8 mmol/L或≥ 7.8 mmol/L)进行分组时,在两组仍可发现HbA1c对HT的预测作用。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HbA1c也是卒中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OR=1.482,95% CI 1.228~1.788)。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HbA1c升高与梗死后HT独立相关,这一结果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仍然存在,HbA1c也是卒中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这些发现对于糖尿病和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出血转化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预后